书城历史帝制的崩溃:辛亥革命百年史话
4688800000041

第41章 慈禧突然变脸,缘才与康党的结怨

1908年7月初,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他们电请政府召开国会。但就在他们以为指日可待时,清廷首先命湖广总督陈夔龙砍掉武汉的《江汉日报》,然后是上海的《政论》月刊,并严拿其成员,意在杀一儆百。

为什么要查禁《江汉日报》?

原因是,该报刊登了康有为为海外华侨写的要求君主立宪的请愿书:

《中华帝国宪政会联合海外二百埠侨民公请愿书》。理由是:康有为乃朝廷通缉的罪犯,该报刊登“词意狂悖,殊足扰大局,妨害公安”的逆书,故“饬令严行查禁究办”。

《江汉日报》是武汉革命党人所办。创刊于1908年2月。该报在2月12日发布出版预告上就表明办报的方向:“汉口一镇,在今日之中国具有极大之资格,于世界之前途更有非常之关系,故政学军商诸问题,皆于全国全球有大影响,此究中外者皆欲得其真相……”此前的5月23日,还转载了来自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的文章:《清国之革命党》。据考,这是武汉报刊第一次公开发表评介孙中山和革命党的文章,盛赞孙中山是“革命党之急先锋”,“民族民权主义急进派”,鼓吹“欧美之学,倒现在之政府,建设社会民主政体,且直以武力而期成功”。文章还备述了革命团体组合的同盟会背景,像这种公开地连篇累牍地介绍同盟会在海外活动的情形,却未遭到查封,直到8月14日,因刊登君主立宪派康有为的文章才遭封杀。按理,君主立宪正符合清廷心意,可是,何至于此?简直令武汉人不可思议。

原来,康有为与慈禧结怨深矣。

长期以来,康有为是慈禧最闹心的焦点人物。慈禧把他看成是包藏祸心的奸党,康有为则把她看做司晨的母鸡、“西方的敌人”。康有为大概是中了王夫之的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妇人司动而阴乘阴,阳从阴,天下有之,天下必亡;国有之,国必破。”这种自古贬损女人从政的论调,康有为有着忌讳深重的死结,因而,他与慈禧的过节也就打上了牢牢的死结。其维新运动的失败,康有为实难推其过。

我们从在立宪问题上,慈禧突然变脸,也足见她与康党的结怨太深。从而导致立宪派陷入雾中花、水中月的幻境而不觉。我们从以下章节中,回顾他们失败的历程,可以见识到他的维新改良立宪,始终是带有一种历史性的阴暗心理的成分。

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重点地讲讲康有为及其戊戌变法的事。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县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维新改良派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又成为海外保皇派领袖,并以更生、天游化人、游存父为号,弟子们尊称“康圣人”、“南海圣人”、“南海先生”。康有为是进士出身,但有官不任,宁可四处办报讲学,大造变法舆论,深得帝师翁同稣(1830—1904,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同治、光绪两帝老师)的赏识,1898年,他秘密推荐给光绪帝。光绪帝(1871—1908,爱新觉罗·载滟,咸丰帝弟醇亲王奕谖之子,1875年同治帝去世后继位,时年四岁,由慈禧垂帘听政,1889年慈禧撤帘归政)那年才27岁,他见到康有为的多次上书,其中有一书使他很受启发,也触目惊心,康说: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自甲午之役以来,把台湾送给日本后,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政府是不可靠的了),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一个人没有大志向,坏的想法就上来了。陈胜不过是个种田的农民,因见秦暴虐无道,半路上就造反了,由此引爆刘邦、项羽剪灭了秦朝,他自己也当了一阵子楚王;石勒是山西的胡人,有时在农村耕田,有时做街头小贩子,后被人捉去做奴隶,因跟牧马帅汲桑反晋,建立了后赵国家,提高了胡人的地位,但也重用汉人张宾,推崇儒学、兴起佛教,恢复租调剥削。在他辅佐下,终于稳定了后赵政权。现在类似的民变现象到处都有发生,最近边界上少数民族反抗的群体事件最多);加以贿赂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再加上官员行贿受贿,发动暴乱的人都冲着皇上来了,而那些执法的大小官员又都在逼迫压制造乱子的老百姓,实际上这些乱子遍地都在潜伏着。外国人即使不来逼迫咱们大清帝国,但像陈胜吴广那种揭竿而起,刘邦项羽挥戈起义,也是很可怕的。这种情形,已经到了十分令人担忧的危机),满朝上下,相顾嗟叹……生机已尽,暮色凄惨。气象如此,可惊可悯。此真自古所无之事(满朝上上下下的政府官员,情绪都很低落,大家碰了面,都你看我我看你的唉声叹气,我好像看见了我们大清帝国的生机已经到了尽头、暮色苍茫、凄凄惨惨似的,大清帝国如此衰弱的气象,实在是令人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悲悯,一个国家弄到这种糟糕的地步,想必是自古以来都不曾出现过的事)。恐自尔以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职诚不忍见煤山前事也。

瞻望宫阙,忧思愤盈,泪尽血竭,不复有云(恐怕自您以后,皇上和中央高级政府官员,今后虽想希望再来个平静、安详的生活:早上听得到莺歌、晚上看得见燕舞,闲暇时游于江湖,或者登山临水,我看这是很难得到的了;而且,我更是恐怕皇上和中央一级的各位首要人物,就算是想求流落长安的有识之士出谋献策,我看也是不可得到的了。咳,卑人一片诚恳的看法,实在是不忍心见到皇上像明末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的故事重现啊。我仰望明宫清阏,忧虑的心思使我不顾后果地写下不满的文字,洋溢着愤愤不平的感想,可以说是我伤心的泪水在流尽,可以说是我忧患的心血已经竭光。唉,不再说了,不再说了)。

康有为掷地可作金石声的肺腑之言,虽然有点耸人骇闻,但也讲出了现实的乱象确实如此,可谓点得石破天惊,致使青年光绪遂有“毅然改革之志”,“不甘作亡国之君”。加上鉴于帝师言康实“旷世奇才”、“才堪大用”之语,光绪帝便通过翁同龠禾请康帮忙全力策划新政,力排众议,锐志更张祖宗之法,康有为认为“变法宜先定国是”。在他的策划下,御史杨深秀、翰林院侍读徐致靖,相继上书光绪帝尽快出台“明定国是”。拍板宣布维新变法,发布“明定国是诏”。

诏告一发布,二百多年的满清“祖宗之法”动了一动。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朝野也由此躁动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