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崩溃:辛亥革命百年史话
4688800000016

第16章 发生了致命的哀号

当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发生了致命的哀号。直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依然被废除的科举闹得可怜兮兮的,他实在闹不懂科举为什么这样对他不公?

鲁迅这篇短篇小说在1919年4月发表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上。小说通过成亨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刻画了贫苦知识分子孔乙己,孔已经胡须花白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既不会营生以求自谋出路,但又爱喝酒,以致常常偷窃;但老孔却时时不忘显露自己是个有身份的读书人;老孔先生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来咸亨喝酒,受到众多的食客奚落,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

老孔后因偷到了丁举人家里,结果被打折了腿。

孔老夫子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喝酒,是爬着进去的。

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他。

鲁迅是在写科举被废除后,下层的知识分子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弃,他们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驱使下而不能自拔,找不到出路,但有钱人却可以买官做,或出洋留学,要么回国做官,要么闹革命,孔乙己实际上是自“成与维新”以来的牺牲品,他大约是五零后的,到了九零后、壹零后已经是五六十岁了,所谓“咸亨酒店”,实则是比喻康、梁的“成与维新”改良,直至袁、张的“废科举”,即是将下层贫寒读书人弄残废了。

把穷读书人的功名废了,等于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的武功给废了,也就神通不起来了。其结果是,由“咸与维新”转到了“光是(绪与是在客家人是谐音)革命”,连未庄(谐音伪装)的阿Q也要跟着去闹革命了。

因此,从以上意义上来讲,废除科举这并不仅仅是贫寒士子的哀号,也是对晚清帝国致命的一闷棍。

因为科举的废除,使众多的读书人失去了仕途之路,并感到迷茫、困惑、苦痛,甚至绝望。因为这意味着堵死了从事国家公务员的路子,打碎了食皇粮的饭碗,中断了他们从私塾里就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一千三百多年秉承孔子“修齐治平”的教育做官的传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嘲弄。这种嘲弄,实始于太平天国革命之后。美国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指出:

太平军(1850—1866)横扫大部分地区后,为了开辟财源,政府把做官的后门开得更大了,允许更多的人买官鬻爵,而不用走科举进士之道。虽然这批新的有钱的购买官爵者没有在统治集团中占优势,但科举制度的声望江河日下,这根旧政权的主要支柱几乎折断。使科举制度现代化的企图引起了传统儒生反感,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学问会成为无用之物。经这番努力之后,1905年正式发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公告。科举废除了,但没有新的制度取而代之,所以科举制还是在惯力的作用下踽踽独行了若干年。

太平天国革命,相当于法国革命,它们都是要摧毁不公正的腐败的社会秩序。

但是,一场革命之后,国家的统治权一度从满清贵族转到了汉官手里。

而且,捣毁旧社会秩序的震动,无形中“会带来习惯势力如人们心目中的常规和旧俗的崩溃”。

作为后起的新贵袁世凯,却无缘于国家精英知识分子的荟萃之地——翰林院;翰林院,是明清以来选取科举进士的“储才”之地,清一代的大臣多从此出身,停止科举,则意味读书人做官的绝望、翰林院的歇业,但凡编修、检讨、庶吉士,改从外国留学毕业及本国京师大学堂选授。

因此,敢于领头废除科举制度的,却是袁世凯。

袁并不是不爱读书,而是第一次科举就名落孙山,以至于不再把科举当一回事,甚而讨厌科举。

但他爱好文学,据说他落榜秀才后,曾在乡里组织过群众文学社团。

他想花钱买官结果钱被人骗走,辜鸿铭对他很鄙夷,说他在混日子中,“一直混到身无分文,完全破产为止。他的朋友们乐于打发这个年轻的无赖”,最终得幸李鸿章的保荐,成为“天津李鸿章腐败的寡头政治集团中最年轻的成员”。

袁不认科举出权力,只认枪杆子出权力,这也是他要废弃科举的原因。

而张之洞不同,他是一个用心读书、矢志科举,得幸大学士宝錾推荐,让慈禧太后刮目相看而成为“探花”的人,他“循例授翰林院编修,由此成为西太后的‘得意门生’”。他主张废弃科举,不在厌恶科举,而在于“改革必须首先从教育入手”。

然而,对废除科举,假如贾宝玉生在他们这个时代,或许也会投一张赞成票。但作为《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身为没有任何背景的乡村穷小子,他也许宁愿再疯他一把,因为,出现在隋唐年间的科举,正像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上所说:

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机会。这种热忱在具体实施中当然大打折扣,但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真正和自认的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

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

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来自各地的贫寒之士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也包括不少当时社会地位很低的市井之子——曹操,新当政时,急需管理人才,下令在全国招贤,一个年轻的差役,像更夫一样,满街敲锣,敲一下喊一声:“招贤哆!哐!招贤哆!哐!”曹操的时代还没科举,但几下锣声概括了千年科举的默默呼喊。

这个“千年科举的默默呼喊”,是来到了,但最终是个不尽如人意的科举,它让中国人才跟不上政治变革的时代,导致了一个个懦弱的犹如孔乙己的形象,迂腐又不能与时俱进,但没了科举,对谁都好像是致命的呼喊与哀号,只是目前还感觉不到是站在危墙之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