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积极人生的思考
4688500000040

第40章 口才是成功必备的素质(7)

我国著名的钢铁基地攀钢,急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但是,每年国家分配到攀钢的大学生很少。实行“双向选择”后,许多人不愿到偏远的攀钢去。于是,攀钢就主动派人到大专院校,通过宣传招揽人才。这年,地质工程师杨实接受了这一任务,他到北京某大学,使出在海外当《华商报》记者时的本事,用诚挚和炽热的语言,和年轻的大学生们讲自己心中的攀钢:“我从海外回到大陆,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考入大学地质系。唱着《地质队员之歌》,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国家寻找无尽的宝藏。1964年,我告别了地质研究所,从成都出发,5天5夜后来到一个叫诸葛营的小山村,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时安营扎寨的地方。这里是公路的尽头,前面横亘着重重大山。勘探仪器和行李全用马驮着,几十个人步行了两天才到达攀枝花。这里是高山的峡谷,村里只有7户人家。没有住处,晚上就睡在老乡的猪圈上面。没有蔬菜,就吃辣椒盐巴拌干粮。苦吗?苦!累吗?累!想回北京吗?想!但是有什么比用自己劳动换来的果实更令人沉醉的呢?经过艰苦的地质勘探,终于发现了这个神秘的聚宝盆。攀枝花共有100亿吨铁矿石,240亿吨远景储备量,占已探明的全国铁矿石的1/5。这里更有丰富的钒、钛,钒蓄量2亿吨,占全国87%,钛蓄量8吨,占全国的92%。还有37万两黄金、1137吨银、284万吨铜、79000吨锡……一位外国专家感叹地说:‘上帝太不公平了,把这么多宝藏都埋在了中国的攀枝花’!现在,一座现代化的钢城已巍然屹立,那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和工人智慧的结晶啊!什么是青春、生命、事业和荣耀?那就是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面对着祖国飞奔的列车,他会自豪地说有我们生产的钢轨铺设在千里铁路线上;面对着漫天灿烂的霞光,他会无愧地说那里有我鲜红的血液……”

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了礼堂,同学们几乎把杨实抬了起来。晚饭后,杨实下榻的招待所被大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当晚,便有70名大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分配到攀钢。

杨实的宣传,真实、亲切、坦诚,他实实在在地讲攀钢的事业,讲对大学生的优厚待遇,讲攀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讲自己的亲身感受,这在大学生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同学们听了他的讲话,感到攀枝花太有吸引力了。到攀钢去建功立业,天会更宽、地会更阔、青春会更美丽、生活会更有意义!这既反映了攀枝花所具有魅力,也表明了宣传者良好口才的作用。

外事活动是一个国家实现外交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指国与国之间派出代表进行的访问、接见、会晤、会谈等等。外事活动大多是由外交官来实施的,作为国家的外交人员,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国际知识,娴熟的外交礼仪,更需要有超群的外交口才。因为访问自然要“问”,会谈必定要“谈”,这都需要运用口语来表达。

建国初期,陈毅任外交部长时,有一次出访印度尼西亚,就陷入僵局的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会址问题再次与苏加诺总统磋商。苏加诺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亚洲,所有会议不但要在亚洲开,而且要在印度尼西亚开。眼看谈不下去了,陈毅却和颜悦色地说:“阁下是总统,总统就是统帅,而我只不过是个元帅,元帅当然要听总统的啦!您总统下命令,我元帅当然要执行。但是,元帅嘛也有义务给统帅提意见、提建议。如果统帅老是不接受元帅的建议呢,元帅我就只好辞职不干了。”

这段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含蓄婉转的外交辞令,真是话中有话、绵里藏针,充分显示了陈毅的语言艺术和外交才能。苏加诺是个明白人,等与陈毅随行的冀朝铸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话翻译给他听后,苏加诺竟慌了神,忽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脱掉帽子,在座位附近转了两三圈,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元帅阁下,你真厉害!”他停顿了一下,又无可奈何地说:“我接受你的意见,这次会议就在非洲开吧!”一场外交风波烟消云散了,中国又获得一次外交胜利。

我国现在实行开放政策,各行各业都向社会开放,需要与他人进行接触或交流,行业语言也正在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行业语言,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旅游业的导游语言、法律工作者的法庭辩论语言、公关人员的公关语言、服务行业的接待语言、科技人员的说明及学术语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说服语言、工商贸易界的洽谈和促销语言等等。每种行业用语都具有其行业的特点,但要提高行业用语的表现力就需要口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一个人在某一项专业和工作上有所擅长,能发挥作用,就是人才。会看疑难病的医生、很能干的会计师、做出成绩的编辑记者、创造记录的运动员、胜任工作的资料员以及烹饪高手、摄影师、杂技演员等都是人才,但他们未必都有出色的口才,可见,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所以,各行各业从事各种职务的人们要精通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最好能学习掌握口才和交际的学问。

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就是因为口才的能力比任何专业性的活动更能促使一个人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能促使一个人心态积极、自信主动、开发潜能、才思敏捷,并善于人际交流。这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交流能力的体现。一个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体素质较高,交流能力较强。这难道不是很合乎逻辑、很符合事实的结论吗?这样的推理可能不能使所有人信服,请看如下分析:

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有聪明才智。进行人际交流,就是开发自身的聪明才智,促进大脑开发。从语言和思维关系来看,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或者说思维是“内部语言”,语言是“外部思维”。可见,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假设去菜市场买肉,发现物价又涨了。猪肉变成了8元一斤,买不买呢?你要想一想,这个极简单的思维,就要有“猪肉”、“8元”、“一斤”等等词语构成的一系列的概念。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了熟人,还要就一件重要的事情进行商量,那就需要将内容变为复杂的语言和思维了,还需要反馈判断、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不掌握语言或语言贫乏,我们凭借什么接受信息、进行思维、表达自己的意思呢?所以古人说:“脑之官动言传、言传而体行”。凡事总是听了想,想了说,说了行。所以说,要想开发聪明才智,发展语言能力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个人会写、有些学问,可以算作是人才;而善说,有口才的人未必是人才。其实不然,苦读勤写固然可以使人长知识、有学问,书面语言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但是忽视口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却是毫无道理的。实际上,人要做到有口才比写作需要更多更大的本事和更高的素质,尤其需要较多的心理素质。这是由口语的特点决定的,是由许多演说家的实践证明了的。

口语与书面语言相比较而言,有人归纳出6大特点:

(1)以声传意——有简便而广泛的实用性;

(2)直接交流——有表达与反馈的两重性;

(3)即兴构思——有及时感应的应变性;

(4)态势配合——有动态直观的整体性;

(5)通俗易懂——有生动活泼的形象性;

(6)句式简短——有快捷转换的灵活性。

其中,前面4个特点最主要。这些特点便决定了口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比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需要也更能开发人的心理素质和真才实学。

会写的人当然也是人才,因为写作需要有学问,且费心血。但写作作为一种语言活动来看,它毕竟可以慢慢考虑、从容构思、反复斟酌和修改,还可以翻翻笔记、查阅资料,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去完成。而且写作不存在与接受者面对面地直接交流的问题,也不需顾忌仪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与动作等体态风度的表现如何。可口语的表达与交流就不同了。口语不仅要随时随地的广泛应用,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且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双向交流、直接沟通,需要即兴构思、随机应变、一次性完成,还需要适应场合、控制情绪,需要有适当得体的体态风度……这一系列的特点必然要求一个人具有机敏灵活的语言感应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说话,出口成章。

口才不同,信息的价值不同,人的价值也不同。如:某位领导干部做报告,如果报告者照稿宣读,而且讲稿是由秘书写的,他连念都念得磕磕绊绊,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这位领导没有真才实学,即使报告的内容不错,也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反,如果某位领导讲话不用稿子,而且又讲得恰当得体,生动有趣,自然会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而且会使人们感觉到这位领导干部智能不凡,颇有才干,值得尊敬和依赖。

口头表达是面对面的交流,比读、写等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一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如果只有一半读者对这篇文章反应冷淡,评价不高,并不影响这位作家的这个小小成就。如果这位作家当众演讲,听众当中有1/3的人不爱听,看书的看书,打瞌睡的打瞌睡,还有些人在小声说话,甚至有些人“抽签”走掉了……那么这情景不仅使作家的演讲黯然失色,而且会使作家丧失信心、不知所措,最终遭到惨败。

20年前,我国与前苏联虽然在外交上有些来往,但关系还未恢复正常。有一次,当时的苏联副外长库兹涅佐夫来北京访问,我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前往机场迎接。因为是隆冬时节,库兹涅佐夫在和乔冠华见面的时候,说:“哎呀,没想到北京的天气这么寒冷啊!”乔冠华该怎么说?必须要立刻做出反应,而且要恰当得体,有点水平。如果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先陪客人到迎宾馆下榻,等回到家再慢慢琢磨,那么你即使能想出一句绝妙的话,又有什么用?乔冠华毕竟口才不凡,善于应付。他当时就说:“这都是因为从西伯利亚吹来的一股寒流啊!”这话真可谓应对得体、恰到好处,而且又一语双关,绵里藏针。

这些事例都能说明,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因为口才不光是口上之才,而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外部素质和习惯素质的综合体现。有口才就意味着素质高、心态好、能力强,怎么不能说是人才呢?所以,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这样一个结论: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