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掌故见智慧
4688400000007

第7章 文艺掌故(6)

后来,苏轼在一次接待客人的宴会上,琼芳唱了这首词。苏轼询问后才知道为原法曹毛滂所作,连连感叹道:“郡僚中有词人而不知,实在是我的过错。”于是写了一封信,派人将毛滂请回,款留数日,谈诗论词,甚为欢洽。

苏轼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对于地位在自己之下的小有才气的毛滂,尚能爱才如此,不能不令人感佩。

夫人原来是诗人

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舂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位诗人,方才你讲的这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哪!”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一首《减字木兰花》词: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转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能从王夫人几句平常的话语中,发现“诗意”和“诗的语言”,可以说是“别具慧眼”了。这种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能力,对一个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代人填词谢罪

欧阳修曾“代人填词受赏”,苏轼则“代人填词谢罪”。苏轼在杭州时,有一位府僚在湖中宴客,歌伎们都来了,秀兰经再三催促方至。苏轼问秀兰:“大家都在等你,怎么来迟了?”秀兰说:“沐浴倦卧,不觉来迟。”府僚大怒,认为秀兰“必有私事”。苏轼为之劝解,府僚仍盛怒不息,弄得秀兰低首垂泪。为替秀兰谢罪,苏轼即席作《贺新郎》一词: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轻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稂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令秀兰歌之。秀兰唱得声容妙绝,十分动人,这位府僚才转怒为喜,尽兴而散。

各家对这首词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不可能是为歌女秀兰而作。其实,即或为秀兰而作又有何妨?作者在词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正如自居易写《琵琶行》那样,是并不难理解的。歌女秀兰这一被摧残、遭践踏的形象,委实值得同情;这位府僚的蛮横、跋扈,也实在令人气愤。

苏轼梦盼盼

苏轼知守徐州时,曾在唐朝已故尚书张建封的爱妓盼盼居住过的燕子楼投宿,梦见盼盼,遂填写(《永遇乐》一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刚一脱稿,城里便传唱开了。苏轼觉得奇怪,便询问歌者从何处学来,歌女告诉他是从一个兵士那里听来的。苏轼又去询问那个兵士。

兵士告诉他:“前夜宿张建封庙,听见有人唱这首词,记下来传出去的。”

从这个掌故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苏轼词的喜爱,每当他有一首新词脱稿,很快便会传唱开来。即或如某些人说的那样,苏轼的词“多不协律”、“以诗入词”,也没有影响人们对苏词的喜爱与传唱。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与王巩友善。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有俊才,长于诗,从苏轼游。苏轼守滁州,王巩专程相访,二人游泗水,登魃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对王巩说:“自从李白死后,世上无此乐事已有三百年矣!”后苏轼获罪下狱,王巩亦受株连,被贬至宾州,三年始归,毫无幽忧愤叹之意。

王巩家有一歌女名叶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世代居住京师。王巩被贬时,柔奴随往,三年后又随之返回京师,时苏轼亦出狱。旧友重逢,苏轼问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柔奴的话使苏轼深为感动,柔奴开朗的性格尤为达观乐天的苏轼所喜爱。于是,他填写了一首《定风波》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是乐观的,词是乐观的,细品味起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人生际遇的感触。

春梦婆

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耳,与田父野老相处:他虽然自称不喜欢饮酒,不会唱曲子,但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也常常带着一只大瓢,行吟于田陌间。所唱的歌,就是他作的《哨遍》一词: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唏,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

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谁计?

神仙知在何处?

富贵非吾志。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还止。

有一天,东坡又在田陌间行吟,一位老婆婆对他说:“学士过去过的是富贵日子,现在都成了一场春梦了。”苏轼听后,为之一笑,称这位婆婆为“春梦婆”。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打击。这些遭遇,使他一方面表现为达观乐天,一方面又不时地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如《念奴娇》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南乡子》词中“万事到头都是梦”、《永遇乐》词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西江月》词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等等。这种思想情绪,在这首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的《哨遍》中,表现得尤为集中。徽宗即位,苏轼从海南赦还,次年便在郁郁中死去了。

秦观学柳永

据传,在“苏门四学士”中,苏轼最喜欢秦少游,对于少游的诗词每每极口称赞,然而,也总以少游诗词过于纤巧为病,少游与苏轼别后,曾填写《满庭芳》一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得新巧精美,为一时传诵的名作,也是秦少游词中所谓“专主性情”的有代表性的一首。然而,苏轼读后,劈头就说:“想不到别后,你倒学起柳永作词来了。”少游辩解地说“我虽不学无才,也不至于如此。”苏轼说:“销魂当此际’,这不是柳永的语言吗?”又半开玩笑地为少游作了一副对子:

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少游的这首《满庭芳》,据说是为他所眷恋的一位情人写的。从内容到语言,确实酷似柳词。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一句。

由此,少游有“山抹微云秦学士”之称。不过,在时人的这种称谓里,还是赞誉,并无贬义。

故人天上有书来

宋朝哲宗时,章子厚与刘子先有旧交。章子厚拜相后,二人10年未通音讯。身居相位的章子厚觉得有负于故人,便主动给刘子先写信,信中有抱怨刘子先未曾写信,忘了旧日友情之意。刘子先写了一首诗寄给了章子厚,作为对章子厚来信的回答:

故人天上有书来,责我疏顽唤不回。

两处共瞻千里月,十年不寄一枝梅。

尘泥自与云霄隔,驽马难追德骥才。

莫问无心向门下,也曾终夕望三台。

章子厚读了这首诗很高兴,立即召刘子先为宰属,任户部侍郎。

刘子先的这首诗写得还有些味道,前四句更好一些。诗中所反映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的某些知识分子中是很普遍的,一方面是自命清高,一方面在所谓清高的后面又掩盖着很强烈的功名心。

辛弃疾求教

辛弃疾晚年时,每逢酒宴,都让歌女唱他的词。有一次,歌女先唱了他的《贺新郎》一词: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接着,歌女又唱了他的(《永遇乐》一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歌女唱完了这两首词,辛弃疾向在座的客人们一一征求意见,客人们齐声称赞。当时,岳飞的孙子岳珂也在座。辛弃疾格外重视年轻人的意见,一再让岳珂说出自己的看法。岳珂因自己年少、童言无忌,更为辛弃疾的诚意所感动,便直言不讳地说:“辛老词悲壮激烈,不可一世,读者没有不叹服的。要说意见,那首《贺新郎》上半阕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下半阕的‘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是这首词的警策所在,只是二者的句法太相近了。这首《永遇乐》气魄之大、用意之深,都超过了前一首。只是典故用得过多,不易使人读懂,又是这首词的不足之处。”辛弃疾听了岳珂的意见,欣喜非常,敬了岳珂一杯酒,虚心地说:“公子正说中了我的要害。”

岳珂对那首《贺新郎》词的意见,是仅就前后两阕中个别句子的句法雷同而言的;对于《永遇乐》词中使事用典过多的意见,则指出了辛弃疾词中普遍存在的毛病。有人批评辛弃疾“掉书袋”,就是指此而言的。辛弃疾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能虚心向一个少年人求教,这种精神是很可嘉的。

白日见鬼

刘过,字改之,自号龙州道人。南宋词人。曾上书朝廷收复中原,不被采纳,遂流浪于江湖间。词学辛弃疾,与辛弃疾为词友。

一次,刘过来到中都,辛弃疾闻讯后派人前去相请。刘过因有事不得脱身,未能去拜访辛弃疾,便填写《沁园春》一词相赠: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

爱东西二涧,纵横水绕;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日“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睛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辛弃疾读了这首词,十分高兴,大加赞赏。

词中的“香山居士”,即自居易;“林和靖”,即林逋;“东坡老”,即苏轼。他们都早已成为故人了。刘过本来因事不能去访辛弃疾,却在词中写道,是因被白居易、林逋和苏轼所挽留,流连于西湖的景色而未能相访,这当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岳珂对刘过说:“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白日见鬼症耳。”

不是杜诗

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

这是薛能的《春日使府寓怀》之一,是颇能代表他的风格的一首诗。

宋朝诗人黄庭坚孩童时,孙莘老考问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这是谁的诗?”黄庭坚回答说:“这是杜甫的诗。”孙莘老说:“不对,老杜的诗不会是这样的。”黄庭坚成名后,把这件事讲给大学士孙览昕,并颇有体会地说:“孙莘老之言,使我明白了老杜诗的高雅之处。”孙览说:“薛能诗的低俗处,就在于他能欺骗一些幼稚的人。”

平心而论,“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这两句诗写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些剑拔弩张、锋芒太露,和杜甫诗的沉郁浑厚的风格相去甚远。薛能自负狂傲,他和他的诗不足取之处固然很多,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文废人不对,因人废文也不对。

琴操改韵

北宋时,钱塘有一个歌女,名叫琴操,聪明颖悟。有一次在湖上侍宴,有一个郡悴唱秦少游《满庭芳》词,将“画角声断谯门”一句,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告诉这位郡悴:“是‘谯门’,非‘斜阳’也。”郡悴和琴操开玩笑说:“你能将这首词改‘阳’韵吗?”琴操略加思索,即唱道:

山抹微云,天连芳草,画角声断斜阳。

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茫茫。

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

谩赢得、青楼薄悻名狂。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

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据说,苏轼听了琴操改为“阳”韵的这首《满庭芳》词,也颇为赞赏。

琴操改得既快又好,没读过原词的人,是不会看出痕迹的。这除了琴操聪明知书的原因外,还因为她经常歌唱秦少游的这首词,对这首词已经烂熟于心了。一首诗或一首词,到底用哪个韵好,即所谓的“选韵”,这中间固然有某些规律可循,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用这个韵不错,用另一个韵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舟轻一鸟“×”

据传宋朝晋江人陈从易偶然得到一旧本杜诗,文字脱落处很多。(《送蔡都尉》一诗中,“舟轻一鸟”之后,缺一个字。陈从易和几位客人各想出一个字欲补上。有的说是“舟轻一鸟疾”,有的说是“舟轻一鸟落”,有的说是“舟轻一鸟起”,还有的说是“舟轻一鸟下”……后来,陈从易又得到一本较完好的杜诗集,原来是“舟轻一鸟过”。

陈从易和他的客人们见之,对杜甫这人倍加叹服,认为“虽然只是一个字,别人也无法做得到。”

在这个掌故中,“过”字用得确实十分准确,较之“疾”、“落”、“起”、“下”诸字要形象、生动得多。

杜甫这人历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李白在给杜甫的诗中也写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的诗确实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人想更改一个字自是很难的。

王阳明看花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主张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有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到南镇去玩,这个朋友指着山上一棵花树问王阳明:“你平时说天下没有心以外的事物,这棵花树我原先没有看见过,一直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被他这么一问,只好耐心开导地说:“你未曾见这棵花树时,心里就没有花树的感觉,现在你看见了花树,便产生了关于花树的感觉,可见花树还是存在于你的心中,不是存在于你的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