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学心机
4687400000029

第29章 奸臣误国论(3)

桑维翰执政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地把媚事契丹看成头等大事。天福六年(941),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上表请求抗击契丹,当时桑维翰已不主持国政,但他闻讯后还急急忙忙暗中上疏石敬瑭,大讲不能与契丹开战的“七不可”。他极力夸张契丹的国势之强,并列举契丹对后晋的恩义仁德,提出抗契丹则亡、事契丹则存。他的这番话,不仅彻底打消了石敬瑭因当“儿皇帝”而产生的几许“烦懑不快”,推动他在卖国事敌的罪恶道路上愈滑愈远,而且也进一步暴露了桑维翰自己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

点评:

奸臣是皇帝的臣子,不过他们却把皇帝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然而忠诚之士却把皇帝当成为了万民谋福的工具,皇帝的作用相同,而收效却全然相反。前者可以损毁百年基业,后者也可让万世憬仰。奸者奸心,投其所好则得到重用,目的达成,不被利用的一方总是浑然不觉,悔之晚矣。

5.萧裕一箭三雕

萧裕是金朝著名的奸臣。此公最大的特点,是“阴险巧诈”,善于玩弄阴谋诡计,长于陷害他人。正是靠着这份天资奸恶,他才成为金海陵王完颜亮弑君杀亲罪恶活动的谋主和打手,并由此而飞黄腾达。

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孙。金熙宗统治后期,完颜亮位高权重,其篡夺皇位的野心亦日益发展。善于看风使舵的萧裕以为完颜亮是奇货可居,便主动投靠,率先参与到他篡权夺位的阴谋之中。

皇统九年(1143年)五月,完颜亮被喜怒无常的金熙宗贬出朝廷,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领行台尚书省事。当时萧裕正任北京(今内蒙赤峰市宁城西大明城)留守。完颜亮路过北京时,曾与萧裕密谋说:“我欲就河南兵建立位号,先定两河,举兵而北。君为我结诸猛安以应我。”萧裕对这个武装叛乱的企图完全赞同,二人“定约而去”。谁知完颜亮中途又被熙宗召回任以高官,他与萧裕原来拟定的叛乱计划落空了。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完颜亮在秉德、唐古辩等人的协助下,突入皇宫,杀死金熙宗,于血泊之中黄袍加身,而萧裕却因任职地方,没有能够成为这场流血政变的直接参与者。

完颜亮即位之后,对直接参预政变的有功人员大行封赏:秉德被任命为左丞相兼侍中,唐古辩为右丞相兼中书令。他还对秉德等六人“赐以誓卷”,以同生共死相约。而萧裕只被委以秘书监,其地位、权势远在秉德等人之下,萧裕对此并不甘心。他和秉德等人虽然是共扶一主,有同党之谊,但他却对这些人妒恨不已、视为仇敌,认为他们抢去了那份本来非他莫属的荣耀和权势,总想寻机置秉德等人于死地,而完颜亮的猜忌好杀,则为他提供了契机。

完颜亮“为人僄急,多猜忌,残忍任数”,“外若宽和而城府深密、人莫测其际”。他即位之后,对金太宗的诸子视如眼中钉、肉中刺。当时,太宗之子宗本以太傅之职领三省事,兄弟八人同居朝列,势力强大,完颜亮为此寝食不安,急于兴狱屠戮。萧裕迎合其意,建议完颜亮以谋反之罪来诛除宗本等人,他向完颜亮献计说:“尚书省令史萧玉,素为宗本所厚,人所共知,今托为玉告变状,以取信于人,可按籍诛也”。完颜亮听此,拍手称善,于是二人分头准备行事。

天德二年(1150年)四月的某一天,完颜亮乘宗本、宗美二人毫无防备,借早朝之机突然下手,不由分说,便将二人杀死。与此同时,萧裕也派人去抓萧玉,要逼他在已经替他写好的揭发状上签字。谁知萧玉却是大醉不醒,一直睡到了当天晚上,萧玉才睁开双眼。一看到那些守候其旁、一身戎装的军士,他还以为是自己遭人陷害而入狱,不由得嚎啕大哭,连声求饶。萧裕看他已经吓得半死,这才从幕后闪出,“附耳告之曰:‘主上以宗本诸人不可留,已诛之矣!欲加以反罪,令汝主告其事。今书汝告款已具,上即问汝,汝但言宗本辈反如状,勿复异词,恐祸及汝家也!’”萧玉哪敢不从。于是,宗本就成为大逆不道的罪犯,其亲属皆受牵连,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均被杀戮。

萧裕知道完颜亮对秉德、唐古辩二人也心怀猜疑,所以在他为萧玉起草的揭发状中,就把他俩全都诬陷为宗本的同谋。结果,当完颜亮大肆杀戮太宗子孙的同时,秉德、唐古辩二人也大难临头,成为刀下之鬼。

由于策划有功,萧裕很快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加仪同三司,授猛安。完颜亮觉得这还不足以酬谢其功,又赏赐萧裕钱二千万、马四百匹、牛四百头、羊四千口。萧裕凭着这一条诡计,既讨取了主子的欢心,又除却了强劲的政敌,还能升官发财,真是一举三得,其狡诈凶狠,由此可见。

点评:

在昏君当道,政局紊乱的情况下,忠诚耿直之人举步维艰,狡诈多变、凶险毒辣之人才能得势。弱肉强食是权谋与政变中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千变万化的商业社会里,要想求得一线生机也是如此。当然,狡诈、狠毒不能提倡,先下手为强是万不可少的。

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桧残害岳飞

岳飞是民族英雄,已是历史定论。冤死风波亭,让天下英雄灰心,使正直之士愤然,皆呼千刀万剐秦桧不解心头之恨。怪不得他的后人来到岳飞坟前,都不禁写道:从今名后少为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话虽如此说,但仔细想想,杀害岳飞的凶手就真的是秦桧吗?个中原委却未必了然。

岳飞是南宋民族英雄,金兵南下时,岳飞意气风发,主张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而且在抗金战中建树不凡,因此成为一代名将。可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被卖国求荣的秦桧害死。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害死岳飞的人应该是宋高宗,秦桧只是帮凶而已。

秦桧(1090—1155),字会之,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进士出身。北宋时曾任密州教授、监察御史和御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京师,徽、钦二帝蒙尘,秦桧也被金兵押掳北去。但到金国后,徽、钦二帝及其他宗室大臣遭流放,秦桧却被金太宗完颜晟赐给其弟、左监军完颜昌(即挞懒)。从此,他投靠了金人,成为完颜昌的亲信。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随完颜昌南攻楚州(今江苏淮阴)时,全家乘船渡海抵达越州(今浙江绍兴)。他诈称自己是杀了“金人监己者,弃舟而来”。宋高宗赵构一心要与金国讲和,便提升秦桧为吏部尚书,转年又屡迁他为参知政事、宰相,主持与金国和议事。

绍兴九年(1139年),秦桧代表高宗与金国达成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但第二年,和议即遭金国撕毁,金兵继续南下攻宋。宋将岳飞、韩世忠等奉命出师,屡创金军。岳飞相继收复颍昌、蔡水、洛阳等地,又在郾城(今属安徽;)大破完颜宗弼(即兀术)的拐子马军,名震天下。由于他素来“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坚决主战,遂成为秦桧的“眼中钉”,亦是金人的心腹大患。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提出:“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而秦桧也认为,如果岳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唆使高宗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法;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解除了他的兵权;不久又以张俊编造的岳飞在淮西战役中逗留不前的谎言为依据,指使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上章弹劾,罢免了他的枢密副使。为了置岳飞于死地,秦桧与张俊串通,在岳飞部将中物色到了一个善于告讦变诈的副统制王俊,帮助他炮制了一份《告首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领兵到襄阳造反。王俊将《告首状》交给原任都统制的王贵,转送镇江枢密行府的张俊。张俊判定王俊所述属实,并“亲行鞫炼”,逼张宪自诬,承认自己“欲劫诸军为乱”,乃是由于岳飞之子岳云唆使他这样做的。张宪被笞掠得体无完肤,抵死不认。秦桧就指使张俊伪造了张宪的口供,将张宪、岳云一同押解到杭州大理狱中。

高宗闻知此案后,只不过表示了一下“惊骇”而已,秦桧奏乞将张宪、岳云与岳飞证白此事,高宗也无制止之意,不用说,是有纵容之意。这时岳飞对张宪、岳云被诬陷下狱之事全无所知。奉令到京后,秦桧密遣左右传宣:“请相公略到朝廷,别听圣旨。”岳飞闻听宣诏,即跟随来人前去,那人却一直把他引到大理寺去。岳飞不胜愕异地问道:我为国家宣力半生,为什么今天竟到了这里!在后堂,他看到了张宪和岳云——两人都身披枷锁,血迹斑斑,痛苦地呻吟着。

受命审问岳飞的是曾附和万俟卨弹劾他的御史中丞何铸。他一见岳飞,便大声质问岳飞为什么要谋反。岳飞一听如此罪名,顿时怒气盈胸,当即撕裂上衣,露出背上赫然刺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看罢,心中不禁震慑,在审查了与此案有关的全部文件后,更感到大都诬枉不实,便向秦桧作了报告。秦桧很不高兴地说,皇上的意思是要这样办的。何铸对秦桧虽有曲意顺从之处,但此时决意不肯再推波助澜,婉言答道:“我并非要维护岳飞,只是现在大敌当前,无故诛杀大将,一定会大伤将士之心。”一番话说得秦桧无言可答。

岳飞再次受审,改由万俟卨主持。他把王俊、张俊等人捏造的“罪证”摆在桌上,向岳飞大声呵斥道:“国家有何亏负于你,你们父子却要伙同张宪共同谋反?”岳飞气愤填膺,指着万俟卨高叫道:“我对天盟誓,绝无负于国家。你们既主持国法,切不可陷害忠良。我若诬枉致死,到冥府也要与你们对质不休!”万俟卨接着问:“相公说无心造反,可还记得游天竺寺时,在壁上留题说:‘寒门何载富贵’,既然写出这样的话,岂不表明有非分之想吗?”岳飞见如此深文周纳,不禁满怀愤懑地长叹:“吾现时才知道已落入国贼秦桧之手,使我为国忠心一切都休,一切都成了犯罪!说罢便合上眼睛,任凭狱卒们拷打。

审讯了两个月之久,秦桧始终得不到足以置岳飞于死地的罪状,便以尚书省的名义下了一道《敕牒》给万俟卨。称岳飞“淮西之战,十五次被受御札,坐观胜负”,应即以此作为岳飞的最大罪状。然而此事既非王俊《告首状》所举发,也不是张宪在诬服时所涉及的;审问时又经岳飞逐一加以辩驳,据此定案终显十分牵强。

因为罪证不足,参与审讯岳飞的大理寺官员李若朴和何彦猷认为造反的罪名难以成立,只应判处两年徒刑。万俟卨和罗汝楫则极力主张把岳飞父子和张宪三人一律处死。由于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案子便拖了下来。

当时朝廷内外对岳飞一案十分震惊,许多具有正义感的官员,纷纷出面进行营救。宗室首领齐安郡王赵士依上书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飞无他。”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布衣范瞪之上书说:“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载定,岂可令将帅相屠,自为逆贼报仇哉!”还有进士智浃、布衣刘允升也上书为岳飞鸣冤。这时已罢官闲居的韩世忠,本已社门谢客,绝口不谈政事,但实在无法平息愤懑的心情,还是去质问秦桧,有什么根据说岳飞谋反?秦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他蛮不讲理地认为,尽管岳云给张宪的书信找不到了,难道这个事也没有吗?我看是或许有的,可能有的。韩世忠见他硬把无理说有有理,只好拂然说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高宗和秦桧既然决心与金人讲和,就必须满足金人的条件杀掉岳飞。这既除掉了妨碍自己的绊脚石,又杀鸡给猴看,警告拥有军权的武将们必须顺从,使自己的统治基础得到加强和巩固,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一意孤行,在这年的除夕,下达了“岳飞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的“圣旨”。

当天,大理寺的执法官遵旨来到狱中,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岳飞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想到自己一生尽忠报国,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现在无辜被害,老天有眼,终有昭雪的一天。便镇定自若地提起笔来,在供状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一代忠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就这样惨死了。年仅三十九岁。明朝名士文征明在题《杭州岳飞庙》中说“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亦堪怜,风波狱。”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以为是秦桧害死了岳飞,其实仔细想想,害死岳飞的真正凶手应该是宋高宗,秦桧只是帮凶而已。

造成宋高宗杀岳飞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迎还二圣,酿成祸根,宋高宗是在父兄被掳走的情况下登基做的皇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况且,如果迎回二圣将是三主,当康王毕竟不如当皇上,徽、钦二宗回朝对高宗的皇位会构成一定的威胁,自己还位于徽、钦二宗,还是继续当皇上,都很难处理,岳飞抗金所打的口号其一就是:“迎还二圣”,这必然会遭到高宗的忌恨。

第二,扩军遭忌,功高震主。宋朝自太祖开国以来主要以文官治天下,而岳飞以武将居高位,以引起高宗和文官的不满,况且,岳飞为了抗金,还一再的招军扩军,拥兵近二十万之众,其本人在军中也素有威望,大有军中只知有岳帅而不知有朝廷之势。因而引起了高宗的惊惧,也就是犯了功高震主的官场大忌。

第三,反对议和,招致祸殃。宋高宗是个性格软弱、贪图安逸的人,而对金国气势汹汹的进攻,早以给吓破了胆,偏安江南小朝廷,到也清闲自在,决定与金国议和,而岳飞则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以“靖康之耻”为大宋之耻,为的是彻底打败金兵,而金国议和的条件是“必杀岳飞”所以构成了岳飞冤死的悲剧。而这场悲剧的导演正是宋高宗,秦桧只是帮凶而已。

点评:

堪恨亦堪怜的风波冤狱冤杀了一个民族英雄,改变了一段历史。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点,爱国未必是忠君,忠君更未必是爱国,要想长久,只有“忠君”。就像秦桧一样搞好“人际关系”却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