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学心机
4687400000017

第17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3)

说杨畏“三变”,仅是指其政治投机而言,如若察其待人处世的言行,其变又何止三回。

元祜初年,杨畏投靠反变法派时,曾对司马光极尽阿谀之能事;但司马光尸骨未寒,他就指责其“于政事未尽”。他曾一度结好于苏辙,为使苏辙入相而上下活动,而一旦看到苏辙已入相无望,他便立刻翻脸不认人,“复上疏诋苏辙不可用”。他又对吕大防极力讨好,使得吕大防将之视为亲信,不断提拔、重用他,但形势刚一开始有所变化,他就“首背大防”。吕大防被罢相两个月之后,章悼人相,杨畏避开百官,与章悼密谈,“语多斥大防”,有人看到了他对吕大防落井下石这一幕,感叹说:“杨侍郎前日谄事吕相公,亦如今日见章相公也”。但杨畏在章悼的怀抱里呆了没几天,就又投向章悼的对手李清臣、安涛一边。史臣说他是“倾危反覆,周流不穷”,真是恰如其分。

点评:

阿谀奉承、背信弃义是那些奸佞小人所谓的“识时务”。有利可图,他就对你阿谀奉承;无利可图,他就会对你背信弃义。可见,我们必须要对这样的“俊杰”提高警惕。

6.汉家“第四杰”——官场不倒翁陈平

在西汉初年,当那些功臣一个个被贬被杀时,只有一个人能够游刃于官场,而且能把官做稳,此人就是陈平。他懂机变,总能在关键时刻深得上的满意,同僚的赞同,下属的推崇。汉初三杰虽名震青史,但下场却一般,除了张良退稳,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其他二杰都苦难受尽,韩信被杀,萧何蹲过监。但陈平官至宰相却没受一点皮肉之苦,说他是汉朝的第四杰并不为过。

一天,汉王帐下来了一位身材伟岸、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美貌丈夫。此人是阳武县人,名叫陈平,原是楚都尉,因项王发怒诛杀将吏,避祸而逃奔汉王来的。汉王刘邦听部将魏无知介绍后,立即召见陈平,直截了当地向他征询伐楚大计。陈平进言说:“大王想伐楚,目前正是时机。现在项王正率军讨伐齐地,后方空虚。大王若迅速东进,攻占他的老巢彭城,截断楚军归路,楚军一定人心大乱,容易溃散;项王虽然勇猛,但他一个人也无能为力了。”接着,陈平还把进军线路和攻伐计谋对汉王作了详细分析。汉王听了眉飞色舞,欣喜异常,觉得陈平才智谋略过人,真算得上张子房第二了。于是,不但仍旧授予他楚时的都尉官,还让他作自己的参乘(陪乘人),随侍左右,并兼掌护军。

帐下诸将见陈平刚来,又不见有什么功劳,就一下得了贵官,还跟随汉王身边,认为汉王这般抬举陈平也太过分了。下边不满的议论,汉王也有所风闻,但均不以为意;相反,更加厚待陈平。这下惹得周勃、灌婴这类功臣更加愤愤不平。他们在将士中搜集了些有关陈平的不廉行为,然后气呼呼地到汉王帐中告状,想把陈平告倒。

汉王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寡人任用陈平,是因为他有才智。你们说的那些事是德行问题。当今楚汉相争,全靠能人出奇谋,武士出勇力。那些循规蹈距的谦谦君子有啥用处!你们就不要再追究他的那些生活小事啦!”周勃等人只好垂头丧气地退了出来。

汉王见他们走了,心理觉得有些问题还是得弄清楚,于是召陈平进来质问道:“先生,你原来事魏不行,于是事楚;结果又离开楚营,投到我处。人臣侍君可以这样不专一吗?”陈平从容回答说:“臣事魏王,魏王不能采纳臣的意见,所以离开他;到了项王麾下后,臣见项王信任喜欢的人,不是亲戚,就是故旧;其他人即使是奇谋之士他也不重用。臣听说汉王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远近豪杰都争相归附,所以臣才来投奔大王。臣来时,只身一人,除了身上穿的,余皆一无所有。如果不收受点钱财,就无法筹办活动经费。大王现在若真的认为臣的计划可以采用,就请大王听臣行事;假如认为不行,臣收的钱财全在,就全部封送官府,放我一条生路让我离开就是了。”

汉王听后,立刻向陈平赔礼道歉,并重金赏赐陈平,还提升他为护军中尉,监护诸将。这样一来,众将领再也不敢说长道短了。

从此,陈平一心一意跟随汉王身边,尽心为汉王出谋划策。他与张良成了汉王刘邦夺取天下以至治理天下所不可或缺的左右手。直到十数年之后,高祖临终之前的遗嘱中,陈平仍是汉高祖托咐的安刘佐汉的重要大臣之一。陈平的英名,最终得与萧何、张良、韩信此汉家三杰一道名垂青史,并传之不朽,不能不归功于汉王的独具慧眼和信用不疑呢!

点评:

要想成功,就要不拘一格,就要“识时务”。“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在一个地方得不到认可,得不到重视,何不到别的地方去实现理想呢?要想成功,“事三主、四主”又何妨呢?

7.古代最杰出的“外交家”

自古以来,就有凭嘴说话就能端上好饭碗的奇才异士。特别是在古代政治中,高超的语言艺术成了许多文人说客登上高雅之堂的资本。可以这么说,那些说客如果没有锐利的嘴皮,他们就很难取得那样的政治成就,就很难成为风靡一时的政治家。

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秦国,西有巴、蜀、汉中可以取得农业供应之利,北方有胡地的裘皮、代地的战马可供战备之用,南有巫山、黔中的险要屏障,东有崤山、函谷等要塞。可谓土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万辆,勇士百万,沃野千里,物产积蓄丰厚,地势十分有利,易守难攻,这真是所谓天然的库府,天下的强国呵!况且以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精良、将士的骁勇善战,完全可以以此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登上帝位。希望大王梢稍留意,请允许我把有关情况分析一下。”

秦惠王说:“我听说过,羽毛未丰的鸟,是不可以高飞的;法令不完备的国家,是不可以动用刑罚的;道德不高尚的人,是不可以役使天下百姓的;教化不顺的君王,是不可以烦劳大臣的。今天先生不远千里来指教,我愿日后再行领教。”

秦惠王没有听取苏秦的意见,苏秦为了说服秦惠王,连续了十多次奏章,耽搁了很长时间,一直不见结果。最后,苏秦的黑貂皮裘衣也穿破了,带去的百斤黄金也用完了,资金缺乏,只得离秦回家。他缠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囊,形容憔悴,面目黎黑,一副狼狈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正在织布,知道苏秦没有取得成功,也不下织机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亲也不理他。苏秦叹息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叔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啊!于是,苏秦连夜拿出藏书,打开了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太公阴符》,反复研读,选择重要的地方反复琢磨。读得困乏欲睡的时候,就拿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足,自己说道:“哪里会说服不了列国君主,使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让我取得卿相的高位呢?”一年之后,苏秦觉得时机成熟了,说道:“这次我一定可以说服列国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来到赵国,在华丽的宫殿上劝说赵王,谈得十分兴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封他为武安君,授给相印。还给他兵车百乘、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让苏秦带着去游说各诸侯国,拆散连横契约,缔结合纵契约,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在赵国为相,六国都和秦国断绝了往来。当此之时,天下之人的命运、诸侯国君的威严、策士谋臣的权势,都要取决于苏秦的决策。这一时期,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损伤一个兵卒,没有断过一根弓弦,没有费掉一支箭,就使诸侯之间相互亲爱,胜过兄弟。这真是贤人在位,天下信服,一贤得用,天下顺从。所以说,在政治上用足了功夫,就不必动用武力;在朝廷上运用谋略,就不必用兵于国境之外。当苏秦挂职之时,万镒黄金随他花费,车马结队相随,沿途炫耀,山东诸国,望风而服。赵国的地位也因之大为提高。其实,苏秦只不过是穷书生罢了。可是他却能勒马横行天下,登廷游说各国的君主,使列国君臣不敢有异议,天下无人能与他相匹敌。

点评:

苏秦的“识时务”最终取得了成功,也让自己名留青史。一介书生,却能够把战国七雄当作一盘任由他拨弄的棋子,随心所欲的玩弄于股掌之上。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外交家,恐怕非苏秦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