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4687000000029

第29章 皇帝轮流做——颠覆集团圈子的快慰与代价(5)

人是群居动物,而人又是最难相处的动物。孟达原为刘备的宜都太守,因关羽危急时,他没有去援救,关羽战败牺牲,刘备失去二弟,痛哭流涕,对孟达心怀怨恨。孟达也知道刘关兄弟间的情谊,加上他又与刘备的养子刘封关系不和,无不害怕被刘备治罪,索性率部4000余家叛蜀降魏。魏王曹丕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加拜孟达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特别宠信他。

可孟达是个浮躁的家伙,当曹丕死后,他又流露出跳槽的想法。因为他所守的地盘,在战略位置上很重要,所以诸葛亮听说后,就暗暗派人去诱惑他,挑逗他,并亲自写信给他,夸奖、迎合,关心,替他抱怨、牢骚。孟达是个虚荣心强的人,以为找到了知音,便与诸葛亮书信往来。魏兴太守申仪与孟达闹过意见,他得知孟达与诸葛亮来往书信,便秘密举报,说孟达“与蜀潜通”。还有诸葛亮也在故意“漏泄其谋”,目的是促使孟达举兵反魏。司马懿得到申仪举报后,派暗探侦察,回报情况属实。司马懿以为孟达还不知道密谋外泄,通知他入朝议事,孟达意识到此次前往凶多吉少,所以拖延着没有去。

司马懿见孟达没来朝,断定他反魏降蜀的可能性十有八九,于是当机立断,采取两项措施:一是破坏孟达与蜀汉的关系,挑拨离间,拉拢安抚,稳定其心,拖延时间。二是出兵讨击。司马懿担心自己的军队还没赶到,孟达就反了,就派人快马送信给孟达,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司马懿此计果然奏效,笨蛋孟达读到老司马的信,认为老司马对他并不怀疑,因而犹豫不决,放慢了叛魏降蜀的速度。这就给司马懿争取了调兵遣将的必要时间。可是,有些将领却反对立即出兵,认为孟达与孙、刘双方都有勾结,还不知道他向谁归降,所以不如观望一段时间再行动。如果孟达是向吴投降,我们就不好打,因为我们与吴的关系现在还不能闹僵。

司马懿觉得这些人没长脑袋,不会分析问题,孟达与诸葛亮书信往来,说明他已看好了自己的位置,司马懿说:“孟达不讲信义,他必反无疑。只是暂时还在犹疑。我们应当乘他还没决定降谁时出兵,迫使他做出归降的决定。”于是,他发出了出兵的号令,快速前进,第八天时赶到了孟达的地地盘庸城下。这时,吴蜀都遣将救孟达,司马懿派诸将分道阻截。

孟达没有预料到司马懿会率军神速到来。他写信给诸葛亮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正当他以为事情马上要成功时,司马大军已到。这不啻是自天而降,孟达惊惶失措。派人告知诸葛亮,惊叹道:“我举事八天,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马懿命大军攻城,围攻13天后,孟达胆气俱丧,又因准备不足,城内支持不住。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结果孟达兵败被杀。司马懿俘获万余人凯旋。接着乘申仪前来祝捷之机,将这位专威独断弄虚作假的魏兴太守抓起来,送到京师治罪。又将孟达余众7000人迁到幽州,作了妥善的安置,从而消除了威胁。

从此司马懿更加受魏国老总的器重,他在圈子里的地位日益稳固。不久,魏朝廷加司马懿为大都督,差不多除了曹氏,就是他司马氏最有影响和权威了。

5.与智者对话,创下集团大业

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但有降与死耳。

——司马懿

一切仿佛都在司马懿的预想中进行,他成为曹操儿孙辈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但是,尽管魏国内部没有人在权力与智慧的游戏中胜过他,可蜀国的诸葛亮却志在统一中原、复兴汉室,如果魏国败给蜀国,那么司马氏集团的利益无从谈起,他的长远目标将会突然断送。

于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玩起了智力游戏。

在战事频繁的时代,时间过得并不快,人却死得快,曹操、曹丕都死了。曹家是第三代人掌权了。蜀国的刘备也去世了,诸葛亮在帮刘禅打江山,他亲率大军北伐。他们进抵甘肃天水,在祁山把曹魏将军贾嗣、魏平围住。魏军的形势非常危急。魏明帝曹叡急忙调遣荆州都督司马懿西屯长安,把雍、凉二州的军事交付给他。司马懿统辖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军。

司马懿领教过诸葛亮,知道他的厉害,所以在对阵时,谨慎行事,持重相抗。他想,孤军深入的蜀军,粮草供应是最大的难题,诸葛亮不会不清楚军事补给的缺陷,所以必想速战速决。司马懿想到这里,“哼”了一声,命令全军在险要之地筑好营垒,据险固守,不管对方怎么挑衅,也不出来迎战。诸葛亮被迫采取退兵诱敌的方法后撤。司马懿谨慎追赶,可是由于那些部将笑他过于胆小,催逼他出兵,他才不得已同意了,结果被蜀军击退。接下来,将领们不得不服从领导,听从司马懿的计策,坚守不战,蜀军终因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兵。

魏军谋士杜袭、督军薛悌认为,明年麦熟,诸葛亮必然兴兵再犯,应抓紧冬季时间向陇西运粮。司马懿不以为然,他说:“诸葛亮再出祁山,不会举兵攻城,而会寻求野外作战。战场是在陇东,而不是在陇西。诸葛亮几出祁山都未能如意,都是因为粮草供应不足所致。此次归去必然大量积存谷物。依我看,不足三年他是不会举兵来犯的。”事实证明,司马懿的预见是十分准确的。诸葛亮果然在三年后复出,于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才大举兴兵。其攻击的地点果然在陇东,采取的作战方式主要是野外作战。

这一次,诸葛亮比上次准备充分,率10万大军出斜谷,入郿城,扎营于渭水南岸。司马懿的老总曹叡坐在皇位上甚为担忧,又增派征蜀护军秦朗率步骑2万,归司马懿节度指挥。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驻扎下来,并派将军周当屯阳遂,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与蜀军对峙于积石。

诸葛亮大军受阻,不得前进,只得退到五丈原。司马懿清楚,诸葛亮虽经三年准备,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0万大军的军需补给仍会十分困难。蜀国就是把全国的兵力搬来,也很难经受起旷日持久地消耗战。因此,诸葛亮还会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结束战争,取得胜利。司马懿因此严令部属,坚守营寨,不许出战,他对部属说:“以逸待劳,拖垮蜀军。”

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不出,没有办法,于是就像一千多年后的红军,搞起了“大生产运动”,屯田养兵,准备进行长期的战争。双方相持数月,毫无动静。诸葛亮觉得很被动,对对手司马懿恨之入骨,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饰,意在羞辱司马懿,从而激怒他,使其出战。魏军将士知主帅受辱,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冷冷一笑,故作震怒,说:“待我奏请圣上,不日与蜀军决战!”魏军将士摩拳擦掌,恨不得冲杀过去。

曹叡先生看完司马懿的奏章,明白是怎么回事,心想,一定要把诸葛亮拖垮!让他滚回去!他断然拒绝出战,并派大臣辛毗为军师,手持符节,前往魏营加以压制。

从此,只要蜀军前来挑战,司马懿便喊着要出战,辛毗便手持符节立于军门加以阻止。部下们便认为老司马并非害怕蜀军。

诸葛亮共进行了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他死在了北伐前线。当时魏军还是执行司马懿的坚守不战的谋略。姜维是诸葛亮爱将,他忧心忡忡地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立于军门,魏军看来是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叹道:“司马懿本来就无心应战,之所以一再请战,不过是向属下显示军威而已。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假如他真心出战,又何必要千里迢迢向魏明帝请战呢?”

一日,诸葛亮派使者去魏营挑战,司马懿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使者。席间,司马懿与使者闲聊,漫不经心地问道:“诸葛公近来起居如何?一天能吃多少饭?”使者不知何意,如实答道:“仅吃三四升米。”司马懿又问起诸葛亮日常处理政事的情况,使者毫无警觉,他对诸葛亮素来钦敬不已,于是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凡20板以上的处罚,他都要亲自审阅。”

司马懿听到这里,心中暗喜,因为他终于了解了诸葛亮的个人情况。送走使者,他对身边的将佐们说:“每餐吃得少,事情又那么繁重操心,会弄垮身体,我看诸葛亮是活不长久的。”

一天,司马懿接到弟弟司马孚的来信,问军事进展情况,他复信道:“诸葛亮虽率军10万,但已落入我的圈套。大破蜀军,指日可待。”此时的司马懿对自己避而不战的策略十分得意,更加有信心了。不久,在他与蜀军避战对峙百余日后,诸葛亮果然因操劳过度,忧烦至极,病死于五丈原。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治军有方,但是,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非常困难,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于是,他就抓住蜀军这一致命弱点,坚守不战,用时间慢慢地将蜀军拖垮,成功地阻止了蜀军的进攻。从表面上看,司马懿是被动的,实质上他是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对方想主动而无法主动,陷于困顿。两个智者的对话,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输给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由于阻击蜀军有功,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被提升为太尉,成为主管曹魏全国军事的统帅。司马氏集团终于赢得了一片天。他授意他的儿孙们大张旗鼓地干自己的事业,以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皆知又怎么样?曹操从一个司空的位置上开始创业,干成大事,他司马家族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呢?社会本来就是智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