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4673200000019

第19章 决疑品(5)

我们在世间上,为了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辛苦;甚至为了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际间的人我是非、毁誉荣辱等等。如果我们每天“心随境转”的话,生活一定纷纭扰攘,不得安宁。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假如我们能够不让心随境转,而能转境的话,这就是修行有了功夫。

尤其生活中如果有了禅,懂得用禅定来处理生活,处理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纵然身处纷扰的尘劳之中,也能安住身心。所以,能够随遇而安,懂得过一种洒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随遇而安呢?我分几点说明:

1.在食衣住行里要能随遇而安

有的人三餐一定要吃山珍海味,没有丰盛的饮食,他就觉得食不知味。有的人一定要穿名牌服饰,一定要住高楼大厦、洋房别墅,如果不能如愿,他就觉得日子不好过。甚至有的人坐车子,舍国产汽车不坐,一定要外国进口的汽车,否则就感觉不自在,这就使生活不能安宁。

然而对参禅的禅师们来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只是“借假修真”的方便,因此在他们心中,有无、好坏一点都不计较。例如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荷叶可以做衣服,松子可以当饮食,一点也不觉得生活很苦。元朝的高峰原妙禅师,一个人住在山洞里修行,每天只靠别人用绳索吊一点饮食让他充饥,大家认为他的生活一定很苦,但是他却甘之如饴。没有衣服穿,他说道德可以庄严仪表;没有水洗澡,他认为佛法可以清净身心;没有朋友,他可以和大自然为良朋友伴。一个小小的山洞,于他却如法界之宽,这就是随遇而安。所以,有了禅,在衣食住行里面就能安住。

2.在经济物质上要能随遇而安

经济上,有人有了一百万,还想着两百万;有了两百万,又想要一千万,永远不会满足。但是,有了禅,即使没有钱,也会感到非常富有。例如禅者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他觉得抵过万种的富贵。

在很多年前,有一个小姐从新竹来到佛光山,表明出家的意愿,我问她:“为什么要出家呢?”

她说她不喜欢嫁人,父母愿意把她陪嫁的嫁妆给她带来佛光山出家,我说:“你出家可以,父母给你的嫁妆不必带来”

她说:“那许多电视机、电冰箱留在家里也很可惜,不如带到佛光山来,送给佛光山常住。”

我说:“那也不行。为什么呢?比方说,你在教室里面上课,忽然看到有一个人在喝冰水,吃冰淇淋、棒冰,你就会想那是我冰箱里的棒冰。假如你在客堂里,忽然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会想有人在看我的电视。或者,你天天心里都是电冰箱,都是电视机,你怎能安心修道呢?”

她听到我拒绝她把电冰箱、电视机带来佛光山,觉得很可惜,最后仍然舍不得电冰箱和电视机,于是又回家去了。所以,我们的生活如果要靠冰箱、电视、物质、金钱来安住,这是增加生活里的烦恼,而不是安心之道。

3.在荣辱得失中要能随遇而安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佛教称之为“八风”,也就是八种能煽动情绪的境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有人对我们很好,感到很荣耀;有时候,也会有受人诽谤、批评等受气的时候。一般来说,受苦、受穷,比较容易忍耐,最难的是受气、受侮辱、受委屈,心里就感到不平了。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有禅,则不管荣辱得失,都能处之泰然。例如近代的弘一大师,有一次到一个寺院去,寺僧不认识他,不接受他挂单,他一点都不介意,随即若无其事地离开。后来有一个人认识他,赶快通知住持大和尚,马上撞钟擂鼓欢迎他,他也没有觉得很荣耀。因为弘一大师有禅、有佛法,所以在荣辱得失里,都能安住。

4.在打击迫害时要能随遇而安

前面说过,六祖大师的一生,可以说魔难重重,但是在遭逢各种打击迫害时,他都能安之若素,甚至在猎人群中也能随遇而安。又如佛陀,他在因地修行时,有一次做忍辱仙人,被一个无道的国王割截身体,却能心无怨恨。为什么?因为禅的力量能胜过一切的迫害。

5.在感情是非里要能随遇而安

人是有情众生,离不开感情生活。但是在感情的世界里,好好坏坏、是是非非、善善恶恶,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凡夫众生,往往执著不当的感情,被感情束缚,产生烦恼痛苦。如果有了禅,则能超越、净化、升华世俗的感情,成为对众生的慈悲,自然不会陷溺在感情的是非里,而能随遇而安。

因此,参禅的人有了禅,就有力量,就能把我们自心本性的能量发挥出来。现在的社会,常常有所谓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必须要到山中、海里开采能源,甚至于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其实,真正的能源是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则在生活里面,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真是“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饱能饿,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进能退,能冷能热”。有了禅,每一个人都是万能的,因为禅的世界无比空旷;禅的世界,无有限量。有了禅,大自然都是我们的,有了禅,永恒的生命都已具足,还会斤斤计较于世间的五欲尘劳,还会在乎小小的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吗?所以,要想在生活里能随遇而安,一定要把我们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有了禅,自然能够任运逍遥,随缘放旷。

八、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哪里?

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不过,在家修行往往无法如出家修行那样专精、方便,因为在家生活有五欲尘劳,有妻子儿女等种种的束缚、障碍。因此,在家忧悲烦恼比较多,出家生活清净、寂静;在家生活增长烦恼,出家是减少烦恼;在家以执取为乐,出家以出离为乐;在家修行成就小法,出家学佛成就大法;在家磨难比较多,出家能令魔王恐怖;在家多放逸,出家少放逸;在家多奸巧,出家修行,心地容易质直;在家多忧苦,出家多慈悲;在家以财力为宝,出家以功德为宝。

《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对在家与出家生活作了如下的比较:

出家:清净、解脱、无求、富有、成大法、魔忧、正直、寂静、慈悲、不放逸、积功、出污泥。

在家:染污、束缚、多欲、贫苦、成小业、魔喜、谄曲、愦闹、多嗔、多放逸、取财、溺污泥。

在家有无量过患,出家有无量功德。经典里说,在娑婆世界里最好的是:第一是见佛,第二是闻法,第三是出家,第四是悟道。所以,清朝顺治皇帝曾作诗赞叹说:“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又说:“朕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闲。”由此可知,出家生活比在家好,出家的修行比在家的修行容易成就。

不过说到出家,也不一定要剃发披染才叫做出家。身心都出家固然很好,心出家,身没有出家,也很可贵。所谓“热闹场中作道场”,能在烦恼里面,转烦恼为菩提,才是重要的。例如《胜鬘经》中的胜鬘夫人,“虽处王宫,不着欲乐;身居富贵,常修佛法”在家,一样可以参禅念佛,一样可以修行悟道;功行到家的时候,一样可以勘破生死,一样能够解脱自在例如傅大士、庞居士,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六祖大师才说,在家也可以修行。当然,能出家更好,《大智度论》提到:“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因此,能够出家修行最好,但是,如果在家修行,也能像出家人一样发出离心,虽居世俗,心在山林,虽过五欲的生活,心在清净的梵行,如此则在家修行者和出家又有什么分别呢?

九、惠能大师怎样指示他人修行?

关于这一个问题,在《决疑品》有一首“无相颂”,已经把六祖大师对于修行的看法指示得非常清楚。

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心能平等,持不持戒都不是严重的问题。但是,心要平等,这又谈何容易?

所谓心平,就是要了悟生佛平等。众生和佛在理体上是平等的,因为佛性人人本具,因此又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生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是凡圣不二的,只是觉悟上有时间的先后不同,于是有圣凡之分。

其次,要认识空有平等。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我们把空有分成二边,把有无划了一道鸿沟。然而在真理里面,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所以,《般若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懂得空有平等,就能认识诸法不断不常,即知佛陀的法身和应身是本体和现象,法身没有去来,故名“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教化众生的意思。

此外,一多平等,一和多是没有差别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生万法,万法归一,“一”蕴藏“无限”。所以,世间万法,自性本空,你能了解到自性本空,心才能平;心平则没有分别,没有大小,没有纠纷,没有嗔恼,行为自然就不会逾越规矩,因此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相同的,如果你行为耿直,参不参禅,又有什么关系呢?

无相颂里又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你懂得感恩,必然会孝养父母,你懂得仁义,必定上下互相爱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你懂得谦让,对于长幼、尊卑,自然能和睦相处;你懂得忍耐,一切不如意事自然不会斤斤计较,则能止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我们从表相上看木头、石头,哪里有火?但是钻木可以生火,凿石可以取火,因为木头、石头里面有火的性能。正如每个人皆有佛性,虽然看不到,但不是没有。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如果懂得修行的话,虽然是五欲尘劳的娑婆世界,一样可以建设净土,正如污泥可以生长出清净的莲花一样。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一般人却宁愿吃包着糖衣的毒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凡夫的习性总爱听谄媚的甜言蜜语。平时,父母、师长、长官苦口婆心地劝诫,往往视为马耳东风,其实这才是治病疗疾的良方。越不欢喜听的话,其实都是对我们最忠诚的劝告。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菜根谭》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佛经也说:“不怕烦恼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知过不改,如果能够每天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检讨,不断地改过,就表示是有智慧的人。反之,假如护短,处处都隐藏自己的过失,必定不能进步,也非贤者之举。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所谓修行,不一定局限在佛堂里礼佛、诵经、拜忏,才叫修行;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能够常行饶益众生的事,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佛道,也不一定要花钱布施,布施只是做功德,尤其有相的布施,只能求得人天福报;惟有转有相的布施为无相的功德,才能与佛道相应。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这一首无相颂,如果我们真能依此修行的话,所谓天堂,何必要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呢?天堂就在我们的目前。所以,能随遇而安,到处都是天堂,心里有佛,处处都是清净的乐土。

十、吾人如何来修行?

说到修行,过去中国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修行包括修身与修心。在佛教里面,不管是那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要修行。即使你不想成佛作祖,但是,你总应该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应该要修行。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修行?我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做说明。

1.从时间上来说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也不一定要闭关修行,更不一定要昼夜二十四小时不停地修行,每天只要利用零碎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修行例如早晨醒来,先不要急着下床,可以床上禅坐五分钟;如果不懂得坐禅,只要静静地坐着,或者观想,或者念佛。如果早晨不方便,晚上临就寝之前,也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打坐五分钟,只要双腿一盘,眼睛微闭,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慢慢地会有一种安详、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觉,会让身心清凉、升华、旷达、如果五分钟不够,可以进步到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一小时。

这种修行,对于增加健康、增强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要开口闭口就说:“我没有时间”其实生活再忙,总要有休息的时间,利用休息的时间,就可以静心打坐,也可以参禅悟道。甚至忙着做事的时候,也是修行,如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都可以参禅。因此,不怕没有时间,只怕无心,如果有心修行,时间是随我们自己支配的,就看我们如何去利用、把握了。

2.从内容上来说修行:一般人常说:“没有人指导,我不会修行。”其实修行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即以净土宗念佛而言,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行。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禅。

拜佛也是修行,平常在家里的佛像前,或是祖先牌位前,都可以礼拜,都可以修行。

其实,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他诸如看经、阅读书刊,做种种的功德,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3.居家生活的修行: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兄弟、姊妹、夫妻,眷属很多,在眷属里面也可以修行。例如,人我相处,人伦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那就是修行。在家庭里面,离开不了感情的生活;感情,不是只有夫妻之情,你可以把夫妻的感情推广开来,去孝顺父母、和睦兄弟姊妹,去帮助亲戚朋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修行。

甚至,做一个在家居士,还要有金钱的生活,正因为有金钱的生活,金钱上也可以修行。例如你有金钱,可以多做一点善事,诸如急难救助、教育兴学等社会上需要爱心,需要帮助的苦难人士很多,用金钱布施,也可以修行。或者我没有金钱,但我慈悲、不贪心,这也是修行,乃至平常说话赞美人,或是说正直的话,所谓“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就是修行。

此外,在家生活都有工作,都有职业,如果身为教员,就尽心把学生教好;身为警察,就认真地执行任务,除暴安良;身为公务员者,所谓“公事门中好修行”,所以,在职业里也可以修行。

4.一般的修行:说到一般的修行,我们可以用布施来修行,不管是金钱上的布施、知识上的布施,或是语言上的布施、服务上的布施,都是修行。

其次,持戒也可以修行,持戒就是守法,佛教提倡持戒,就是倡导守法的精神。因此,凡是法律上所不允许的事,不合乎佛法的事,绝对不做,这就是持戒,就是修行。

忍辱也可以修行,有时候遇见不如意的事,看到不如意的人,听到不如意的话,我们正好“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能忍受屈辱,就是有修行的力量。

此外,例如结缘、修福、修慧、梵行,乃至读经、参禅、弘法、念佛、写作等,都可以修行。而经典里也有十法行,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宣说、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等,都可以修行。

修行可以完成我们的人格、道德,所以只要我们依照六祖大师的指示,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修行,完成人格,这也就是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道完成,还怕佛道不能成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