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两宋
4673100000003

第3章 赵匡胤先生再统中华(2)

恰巧一天景清出游,赵匡胤就在观里欣赏四处美景。忽然听到有女子的哭声,赵匡胤感到很奇怪,也异常气愤:“朗朗乾坤天地,堂堂清修之所,怎么会有女子的哭声呢?我的叔叔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呢?”火冒三丈的他,高声喝来了道童,问道:“道观里怎么会有女子的哭声?原来这里竟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还不快快领我去见那位女子。如若不然,小心我敲碎你的脑袋。”道童听罢,吓得屁滚尿流,连忙磕头作揖道:“这不关我的事,你还是等老观主回来再说吧,我作不了主。况且门钥匙在老观主那里,就是带你去,你也见不到啊。”赵匡胤一想也是,于是就愤愤地等着他叔叔回来好问个明白。及到他叔叔归来时,就迫不及待地质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叔叔说是别人寄托在此的,并在赵匡胤的强迫下,领着他去见那位女子。

当门打开时,那女子已经唬作一团,躲在神道后面。匡胤将那女子唤出,但见那女子果然生得标致:“眉扫春山,眸横清水。含愁含恨,犹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如贵妃剪发。琵琶声不响,是个未出塞的明妃;胡笳调若成,分明是强和蕃的才女。天生一副风流态,便是丹青画不真。”赵匡胤看到女子害怕的样子,就抚慰道:“你不要害怕,我不是歹人,将你的经历说来,我会为你做主。”于是女子就开始介绍起自己来:她叫京娘,蒲州人氏,17岁,与其父去外地探亲,路上遇见了响马,将其劫虏到此,欲霸归己有。但响马有两人,女子只有一个,只好商议再去抢来一个,好一起成亲。于是就暂时将她寄存在此。赵匡胤听后非常气愤,决定送京娘回归故里。景清却从中阻挠,因为他惧怕响马,怕此事连累到他。赵匡胤大怒道:“叔父如若这样,我将和你断绝关系。英雄的人仗义天下,懦弱的人寸步难行。我赵某人一生见义勇为,万夫未惧,安怕一响马乎?就说此女子已被我赵匡胤掠走啦,凡事推在我身上便是。”赵景清听赵匡胤如此说,一时没有办法,只好让赵匡胤带着京娘上路了。在途中,京娘看见赵匡胤如此英雄人物,就暗自倾心,表白想嫁与匡胤为妻。赵匡胤却说,自己应经是有家室的人了。听此说,京娘甘心情愿嫁与匡胤为妾。赵匡胤英雄豪杰,做事有他自己的原则,终于还是将京娘安全地送回了故里。

当年太祖如此高义,不为美色所迷,为后人所称道。宋朝的皇帝中少有淫亵之辈,此亦是太祖遗风。殊不知,赵匡胤心中有一更大的理想:在那战乱纷纭的时代,大丈夫当顶天立地,成就一番大事业。其有诗语:“一代英豪赵大郎,不为女色所迷茫。任侠交友闯天下,潜龙出水作帝王。”

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之社会一个人奋斗成功的基本步骤。一个人成家为第一要务,更何况像赵匡胤这样优秀的人物,成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家里人都为他的终身大事忙里忙外,说媒的人更是挤破了赵家的门槛。但赵匡胤本人对此事却清淡得很,似乎与他无关。但是,在父母的逼迫下,他终于和贺氏一女子结为姻缘。贺氏其家也是大族,他的父亲和赵匡胤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位高级军人,有着相当大的实力。两家可谓强强联合,门当户对。这段姻缘为世人所羡慕,成为一时的美谈。贺氏其人也是美若天仙,并且贤良淑德,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婚后,两个人的感情甚是恩爱,生活过得美美满满。贺氏上侍公婆,下侍爱夫,赵匡胤对此是深为满意。

然而,颇有冒险精神、胸藏天下大志的他,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依然圈不住他。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疼他、亲他的父母,和知他、爱他的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他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除了任侠交友,增长见识外,他心中的那份理想还是没有如愿以偿。

公元949年,赵匡胤终于遇到了机会。机会就是这样,当你刻意去追求时,却时常和你擦肩而过;当你不经意时,却重重地和你撞在了一起。但是机会却是公平的,它时刻准备着撞那些不懈追求的人。赵匡胤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一个不轻易言败的人,一个不会丢掉理想的人。他努力着,奋斗着,追求着,一直向前,从不回头。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回家省亲,他的父亲见到他,就像见到了鬼一样,心存疑惑地问道:“你还活着?”听父亲如此说,赵匡胤顿时百感交集:在那战乱纷纭的五代,战争迭起,世道混乱,人心浮躁,多山贼响马、鸡鸣狗盗之人,以杀人越货为生。为政者更是科派赋敛,重重叠叠,抓壮丁,充军营,比比皆是。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吃,食不果腹;命,朝不保夕。所以才有赵父的惊诧,也更有赵匡胤的百感交集。赵匡胤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里,生活条件可谓优越无比,面对着貌美娇妻,可谓幸福美满。然而他却能舍得放下,毅然去游历,增长见识,广交豪杰,是缘于他心中那不灭的信念,伟大的理想。试问:机会又怎么能和这样的人擦肩而过呢?天道酬勤,天怜自怜者,天自然会眷顾赵匡胤这样的人。在他北上的途中,遇到了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后由于他作战勇敢,智勇多谋,屡立战功,并且亲自参加了郭威的那次兵变,深得郭威的赏识,时年他仅仅22岁。

广顺元年(953),郭威的养子柴荣任首都开封府尹时,赵匡胤被改任为开封府马军直使。柴荣即位后,赵匡胤随即调回了禁军。这时,后周和北汉发生了高平之战。双方部队在高平相遇,于是展开了激战。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战斗开始不久,北汉的军队就占据了上风,后周的大将樊爱能、何徵,此时却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然临阵脱逃。一时间,后周的军队阵脚大乱,形势十分危机。然而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张永德率领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弓箭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部分由赵匡胤亲自率领,从左翼直扑敌军。北汉的军队抵挡不住这突如其来的袭击,纷纷败退,后周的军队终于转败为胜。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亲自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的工作。赵匡胤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开始在军队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从公元956年到公元958年,周世宗对南唐前后发起过3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不仅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对文人也开始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招到麾下,成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赵匡胤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读书的草莽作派。此时的赵匡胤,名望可谓如日中天,成为世宗的心腹之人,二人私下竟以兄弟相称。同时,赵匡胤更是结交了一批与其滚在一起,在死人堆里寻命的其他高级军事将领,如石守信等这样亲密的战友,为他以后发动兵变打下了坚实的人圈基础。

959年世宗柴北伐未果,即因病班师回京,六月授予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之职,即为禁军的最高将领。因为赵匡胤是世宗柴荣最为相信的人,于是将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托付给他,让他成为辅弼之臣。然而,是天意?是人为?还是其他力量?为了功名利禄,硬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宝座。总之,赵匡胤违背了诺言,违背了世宗的临终嘱托,成功地发动了兵变,而兵变竟然又是一幕黄袍加身,与郭威取得后周政权如出一辙。

§§§第四节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后周世宗柴荣带着他未竟的事业遗憾的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将他年仅7岁的儿子托付给他最信任的赵匡胤,同时以范质为宰相共辅宗训,希望能延续柴氏的江山。一对孤儿寡母,一帮孱弱文臣,一群战功卓著的武将,三股势力交织在一起,使后周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寡母爱儿,希望能保住儿子的皇位。

然而,这样一位孱弱的女子,在丧夫之痛的打击下,在紧张政治气氛的压迫下,在内外无缘的情况下,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瑟瑟不知乾坤几何,惶惶不知末日来临,只好终日抱着儿子哭泣。而那一帮懦弱文臣呢?百无一用是书生,好似无头的苍蝇,不知飞向何处。而狡诈奸邪之辈,却似有头的苍蝇,却也是不知去何处觅血。明哲保身者,更似墙头之草,等待疾风来吹。更有阴险狡诈、首鼠两端者,等待机会,伺机而起。还有那一群战功卓著的武将们,在这战乱纷纭的五代里,军权似乎就是一切。武将们的前途,说白了就是他们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谁将能赐予他们?是那对孤儿寡母吗?是那帮孱弱文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