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导论·先秦汉族风俗(汉族风俗史(第一卷))
4670000000039

第39章 先秦汉族礼仪风俗(3)

先秦在实行正宗聘婚之时,同时又流行非正规的野合之俗。《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这就是说先秦之时,人们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偶的同时,还可以在婚日和婚会自由择偶,俗称“野合”,即不合礼仪的婚配。《诗纪·郑风·溱洧》对这种“中春之月”有生动的描写:

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

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方秉兮清香兰花拿在手。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且乐地大人多真快乐!

维士与女挤满都是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

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殷其盈矣一伙一伙真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

维士与女挤满都是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周俗规定“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宁·媒氏》。法律规定这种不合礼仪的“野合”为合法,故而春秋时赫赫有名的孔子也是其父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

3.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先秦周俗适婚的年龄最低,男二十,女十五即可结婚,《墨子·节用》云:“智者圣王为法曰:丈夫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十五毋敢不事人。”最高则为男三十,女二十才可结婚,《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始得理男事……女十有五年而完,二十而嫁。”《尚书·大传》亦云:“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通于任织纺绩之事,黼黼文章之美。不若是,则上无以孝于舅姑,而下无以事夫养子。”可见,先秦周俗适婚的年龄男子为二十至三十岁,女子为十五—二十岁。

但是早婚依然存在。《左传》襄公九年云:“国君十五而生子,礼也。”《礼记·文王世子》也明言周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天子诸侯的早婚,主要出于国不可久无储群的考虑。到春秋之时,周礼崩坏,普通人的婚龄也趋提前。《史记·仲尼列传》就记载孔子十九而娶妻。

周俗有“五不娶”的俗规,据《大戴礼记·本命篇》载,有叛逆罪行的家庭的女子不能娶,恐其“逆德”;有淫乱行为的家庭的女子不能娶,恐其“乱人伦”;直系亲属中有受五刑或有患恶疾的女子不能娶,因为这种女子是“弃于人”或“弃于天”的;还有母亲早死、年长而超过婚龄的女子也不能娶,因为这种女子缺乏教养、“无所受命”。

4.从商代婚礼的四程式到周代的六礼

先秦正宗的聘婚极端讲究婚姻程序,繁文祷节十分复杂。

夏代的婚礼仪程已不可考,商代的婚礼据宋镇豪先生研究分为议婚、订婚、请期、亲迎四程式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65—171页。

(1)议婚。甲骨文有“取女”、“勿取女”的对贞,如“辛卯卜,争,呼取郑女子”;“辛卯卜,争,勿呼取郑女子。”《合集》536。此等正反卜问娶女,即含有咨商婚事的性质。传说成汤的婚事,即“使人请之有(莘)氏,……请取妇为婚《吕氏春秋·本味》。”。甲骨文恒见“使人于某”,其中客或有关涉议婚者:如“囗寅卜,……使人…………”《合集》12500。;“己囗卜,使人妇伯。”《乙》9085。这大致是遣使者往女方家族,与其家族之长(如伯)议娶女事。娶女有媒,女言家族嫁女于殷商三朝,亦有使者来说合,如“……来妇使……”《前》7215。“……归,者女来,余其比。”《丙》25。

《说文解字》云:“归,女嫁也。”《公羊传》隐公二年云:“妇人谓嫁曰归,何?云: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上举卜辞的归字,盖亦指嫁女之事。又据《国语·楚语下》云:“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韦昭注:“比,亲也。”卜辞“余其比”,比当用此义。大意谓女方家族有媒来说合嫁女,商王表示愿意比亲。可知商代议婚,是由男女双方家族作主,有此意向,则遣使说合。

(2)订婚。商代议婚,当已含有订婚的意义。取女之卜,卜以求吉。它辞有“告于大室”、“告于南室”、“告于血室”、“告于祖某”、“告于多高妣”《英国》2082、《合集》24938、25950、1586、2383。等等,反映了求吉告庙之礼。

(3)请期。商代诹吉日不必非由当事男方家族选定,通常以势力强盛一方择之,有时是由女方家族选定。如商王朝嫁女,总是先行占卜灾祥和婚期。甲骨文云:“往,其有祸”《合集》21306。;“贞女往。在正月,在自休。”《合集》24262。往有嫁义,《尔雅·释诂》:“嫁,往也。”这是商王朝为嫁女预卜其灾祥。有迹象表明,不论嫁女,抑或娶女,诹吉日每由商王朝一方择之,月份大都定为二月,甲骨文云:“贞妹其至,在二月。”《合集》23673。“丙午卜,合二月女至。”《合集》20801。所诹吉日,又以丁日为多,甲骨文云:“乙酉卜,宾,贞翌丁亥将妇妊”《京人》53。“甲戍卜,内,翌丁丑雀女幸。”《合集》5828。

(4)亲迎。亲迎为迎亲、结婚之礼。《通志·二十略·礼略篇》有云:“夏工亲迎于庭,殷亲迎于堂。”此说今已难考,可知者是商代婚姻,嫁有媵,娶有迎,《尔雅·释言》:“媵,送也。”媵最初是指女子出嫁,其家族出人陪送而入之男方家族,“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诗·小雅·我行其野》,礼颖达疏,可见为女子的陪嫁财产。甲骨文有象形字,从女从二手,像抬送一女意。

殷商王室嫁女有媵,男方娶女则要亲迎。甲骨文云:“庚午卜,贞呼肇王女来”《丙》66反。;“甲辰卜,,贞肇我妹。”《合集》19139甲。

肇有开启、导引之义。“肇王女”、“肇我妹”,当指王室嫁女而男方前来迎接导引。

同样,殷商王室娶女。也要逆迎,如:

“癸亥卜,于丁巳夕往逆。匄,逆女,匄,。匄,。先曰:。使人。”《合集》22246。这是一组有关武丁时王室娶女逆迎婚礼的卜辞。

逆、一字。《说文解字》云:“逆,迎也。”匄有乞求义《汉书·文帝纪》:“匄以启告朕”,颜师古注:“匄亦乞也。”又《苍颉篇》云:“匄,乞行请求也。”。大意是癸亥日占日,要于54天后丁巳日晚上往迎、、等几位新妇,为之而请求于神灵,问是否先迎一位名的新妇,是派使者去么。可见,殷商王室的迎亲妇,不是“婿亲迎”,而是遣使者往迎。

婚姻的迎迓成礼形式,据《礼记·郊特牲》云:“男子亲迎,男先于女”,“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商代似已如之,甲骨文云:“贞不其启委。贞允其启委。”《合集》7076正。启有开启、先行意,《诗·小雅·六月》:“以先启行。”“启委”是率先于委女而为前导。

总之,商代贵族婚姻受崇神思想支配,求吉之卜贯穿终始,然婚嫁形式渐趋礼仪化。议婚、订婚由当事男女双方家族基于各自的功利目的而合好,有使者为之媒妁,男女本人无选择对象之自由。请期诹吉日一般以择于二月某一丁日为多,日期大都由政治实力筮厚一方选定,不限专出男方家族。亲迎之礼,嫁女有媵,娶女有迎。迎有等级规格之异,一般为“婿亲迎”,男先于女,然殷商王室娶女,则以使者往逆。

商代婚礼的四程式发展到周代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程序更加复杂。

(1)纳采。纳采就是发动婚议,即男家发现某女家可为议婚对象,则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去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云:“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其礼义据《仪礼·士昏礼》所记是:女家主人在亲庙室门西边铺席,席头以西边为上位。席上右边设置一个几案。男家的使者穿着玄端服来到。女家接应宾客的人走出大门请问何事,男家的使者云:“吾子有惠,贶室某也。其有先人之礼,使其也请纳采。”意思是“承您以前惠许,把女儿赐予某某为妻。他的父亲有先人的礼节,派我请求行纳采的礼仪。”对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意思是“我的女儿愚昧蠢笨,又不能教诲。您有指示,我不敢辞谢。”然后进去报告。主人穿戴和宾客相同的服饰,到大门外迎接。主人供手行礼请宾客进入。到达堂前台阶下,谦让三次后,主人导引宾客登上台阶,自己窗朝西。宾客从西阶登上,对着房屋正梁站着,面朝东,传达男家主人的话语说:“冒昧地来纳采。”女家主人站在东边台阶上,面朝北,两次行拜礼。在两个楹柱中间,宾主面朝南授受礼物。宾客走下台阶,出门。主人也走下台阶,把雁交给随从中地位最尊者。

(2)问名。问名就是男家请媒人请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仪礼·士婚礼》即说:“宾执雁,请问名。”其礼仪是男方使者来到,女家接应宾客的人出来问使者为何前来?使者说:“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意思是“某某的父亲已经得到您的指示,将要用龟甲占卜。冒昧的请问您女儿的芳名。”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意思是“您有指示,将要用她充数来进行选择,我不敢辞谢。”于是请来宾进内,把雁交给主人等礼仪与纳采相同。

(3)纳吉。纳吉就是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仪礼·士昏礼》云:“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郑玄注讲得更明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男方派使者到女方家说:“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意思是“您曾指标赐告你女儿芳名,某某的父亲用龟甲占卜,是吉卦。派我来冒昧地报告您。”对曰:“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意思是“我的女儿无法教诲,只怕不能胜任。您有吉,我和您共同占有了,我不敢辞谢。”

(4)纳征。纳征又称为“纳币”。《仪礼·士昏礼》即说:“纳征;玄、束帛、俪皮。”郑玄注:“征,成也,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男方扔使者到女家说:“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征征。”意思是“您有关于婚事的美好指示,赋予某某妻室。某某的父亲有先人的礼节,两张鹿皮十块锦,派我来请求行纳征的礼仪。”对曰:“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意思是“您依照先人的常法,赐予我厚礼。我不敢辞谢,怎敢不接受差遣。”

(5)请期。请期就是男家择定吉日婚期,备礼照会女家,求其同意。《仪礼·士婚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6)亲迎。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礼,也是最隆重的一礼,就是新郎率鼓乐仪仗彩舆亲至女家迎娶新娘。《诗·大雅·大明》:“亲迎于谓。”《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

周代亲迎的时间多在黄昏以前进行,《说文解字》云:“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白虎通义》亦云:“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所以婚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亲迎的具体礼仪,据《仪礼·士昏礼》所记:

迎娶那天刚刚黄昏时,男家在寝门外东边陈设三个鼎。一个鼎放入一只小猎,从锅中捞出的左右两半牲体,去掉蹄子。拿起祭用的肺和背脊的骨肉两份,祭奠用的肺两旁。一个鼎放入十四条鱼。一个鼎放入腊物一份,尾骨部分不放入鼎中。三个鼎中的东西全部煮熟。放置贯穿鼎耳的横枉和鼎盖。把洗放在东阶的东南方。在房中安排食物,用醋调和的酱两盆,腌菜的酱的四盆,六个盆共用一巾遮盖。黄米、小米四罐,都盖上盖子。肉汁放在火上煮着,酒尊在室内北墙 下,有放酒尊的器物,玄酒在西边,用粗葛巾覆盖,放置勺子,柄都朝南。另一个酒尊放在堂上东墙边,没有玄酒。圆形竹器在南边,里面放有四只酒爵、两个卺。

新郎头载爵弁冠,穿着黑色上衣、有黑色镶边的浅红色下裳。这时父亲为儿子行醮礼,并教导他说:“去迎娶新妇,来继承我家宗庙的事情,用敬重的态度勉励、引导先姻的继承人,你就应该持久不变。”儿子说:“是。只怕不能胜任,不敢记忘记教诲。”随从的人都穿玄端服。乘坐不加彩绘的黑车,随从的车两辆。随从的人拿着火炬,在马的前边照亮道路。新郎到女家门口,接应宾各的人有请。新郎回答说:“您曾对我父亲有指示,在这个刚刚黄昏的时候派我来迎娶。”回答说:“我恭敬地备办而等侯迎娶。新妇戴好发髻上的装饰发,穿丝制上衣,浅红色的衣边,站在房中,面朝南。父亲给女儿送行,告诫她说:“要谨慎、恭敬,早晚侍候不要违背公婆的命令。”母亲为女儿束好带子,结好佩巾说:“要勉励、敬重,早晚侍候不要违背丈夫关于家事的差遣。”新妇的教养老妇人用布帛束发,插簪子,穿黑色以绡为领的缯帛衣服,站在新妇的右边。新妇的随嫁倒娣都是黑色衣裳,用布帛束发,插簪子,在衣领加上黑白相同的麻制纹饰,站在新妇的后边,主人穿玄端服在大门外迎接,面朝西两次行拜礼。新郎面朝东回拜。主人拱手行礼请新郎进入,新郎拿着雁跟随主人。到达庙门,主人拱手请入,拱手行礼三次。到达堂前台阶下,谦让三次,主人登上台阶,面朝西。宾客登上台阶,面朝北献雁。两次行拜礼,再行稽首礼。然后走下台阶,出庙门。新妇跟随他从西阶走下来,主人不下台阶送行。新郎亲自登上新妇的车,把登车绳交给她们,伴随新妇的老妇人推辞而不接受。新妇用几登车,老妇人把遮挡尘土的罩衣给新妇盖上,于是新郎驾车走了几圈,然后驾车的御者代替新郎。新郎登上自己的车先走,等候在自家大门外边等候新妇的到来。

如果新郎不能亲自迎娶新朗,那么新妇进入夫家三个月,后新婿拜见岳父母,说:“我国婚姻关系成为亲戚,请求拜见。”新娘的父亲回答说:“我因婚姻关系成为亲戚,我的女儿还没能在祭祀中助祭,因此不敢见面。现在您屈尊来见。请您返还家中,我将很快到您家拜见。”回答说:“我不是因其他缘故拜见。因为是新戚,不应您去拜见,请您无论如何赐予拜见。”回答说:“我可以因婚姻的缘故,不敢一再辞谢,怎敢不听从。”新娘的父亲出内门,在门的左边面朝西。新婿进大门,面朝东进献礼物,两次行拜礼后走出大门。接应宾客的人拿着礼物走出大门,请求用宾客进献的礼仪接受礼物。新婿辞让一次就答应了,接过礼物再进门。新婿两次行拜礼送上,然后出门。再进入拜见新娘的母亲。新娘的母亲关上内门的左边门扇,站立在内。新婿站在门外,面朝东。新娘的母亲行拜礼,新婿回拜两次。新婿走出大门。新娘的父亲请求用醴礼招待,与新婿相互拱手谦让,进入寝门,用一献的礼节行醴礼。新娘的母亲进献干肉和肉酱,向新婿敬酒。礼罢新婿告辞,新娘的父亲送行。

此外,俗规嫡长子没有了父亲,母亲派使者。父母都不在了,必然是自己派使者。不是嫡子的,就用嫡子的名义派。嫡子的弟弟,用哥哥的名义派。总之,周代的婚姻六礼后进行无论男家女家,举事必在祢庙中,并以男方为主,同时也尊重女方,若女方不许,婚事即可告吹。而六礼之中,除亲迎外,其他五礼均由媒人奉命致礼,通辞达意,沟通意向,保成合和之好,而当婚者始终不曾相见。此外,聘礼除纳征用币帛,其余不分尊卑,一律用雁。其之所以以雁为贽,据《白虎通》所云:“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之序不逾越也。”

5.新婚之夜

周俗,新妇到达新郎家,新婚之夜开始。据《仪礼·士昏礼》所记,新婚之俗有:

(1)沃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