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导论·先秦汉族风俗(汉族风俗史(第一卷))
4670000000029

第29章 先秦汉族生活风俗(2)

春秋战国时妇女的梳辫风俗有了变异,重于脑后的单辫梳成了双辫,一般长到腰际,如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青铜女俑的双辫就是一例;但以垂到臂部为时尚,头发不够长的妇女则用假发衔接,如四川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纹饰上采桑的妇女均梳着衔接假发的长辫就是一例。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59—60页。

妇女的辫发样式于是假发之俗也流行起来,《左传》哀公十七年云:“公自域上,见已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就是当时假发的俗称。

战国时,束髻又盛行起来,梳辫者日益减少,而致使人们以为汉族先民妇女无梳辫风俗。这时不分男女,都喜束髻,只是男女的发髻简单,造型基本固定,而妇女的发髻虽然以椎髻、双髻为主要造型,但他们在发髻上加上各种装饰品,使之变幻无常,分外妖娆,《诗经·风·君子皆老》云:“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发如云,不屑也,玉之也,象之也……”。你看,这个贵妇人的发髻上插满了玉笄和象牙首饰,黑发如云,不屑用假发来装饰,真是如山河一样雍容自得,真是艳丽无比啊!

6.屦、舄与屐

先秦之时所有的鞋子统统俗称为“屦”。《说文》:“屦,屦也。”周代专设“屦人”一职专管王和王后的鞋履。《周礼·天官》云:“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黄、青句、素屦、葛屦。”

先秦之俗屦用草、麻、皮、丝制作,都是单底。一般夏天穿葛屦,冬天穿皮屦,此即《仪礼·士冠礼》所云:“夏葛屦,冬皮屦。”贵族喜穿丝屦。此外,编草屦时要边编边砸,使之坚实耐穿。草屦又称为“屐”《释名·释衣服》云:“屐,也,出行著之,轻便,因以为名也。”

战国时,“屦”被“履”取代而成了鞋子的俗称,贵重的鞋子除丝履外,还有在履上镶嵌珍珠美玉的“珠履”和“玉履”。

商周之时,还出现了被称为“舄”的鞋子。《诗经·豳风·狼跋》云:“公孙硕肤,赤几几。”《诗经·小雅·车攻》云:“赫芾金舄,会同有泽。”舄与屦之不同在于屦为单层底,为双层底,上层为布底,下层为木料做的托底。主要用于祭祀和朝会,以免行礼者站立太久弄湿鞋底,《释名·释衣服》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木复其下,使干腊也。”战国之时,穿舄之俗失佚。

春秋之时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屐”的鞋。屐用木板制成,一般的木屐多装有两个木齿,前后各一,呈直竖状。不用鞋帮,而用丝麻作的绳带,俗称“系”。这种鞋的出现主要用于出行远门方便,耐用,木齿坏了还可以更换。相传春秋时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后回到晋国,登上了王位,对一起流亡的侍臣一一封赏,唯独忘记了曾割自己的大腿肉给晋文公充饥的忠臣介子推。等晋文公想起来时,介子推已芾老母回到山西绵山过着隐居清贫的生活。在文公放火烧山逼他下山受封赏时,介子推与老母亲紧紧地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文公悲痛不已,令人将这棵树砍下,做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每当想起自己共患难的患臣子推时,便抚摸木屐,叹道:“悲乎,足下”;《太平御览·异苑》。此外,文献还记载孔子当年在外游说时,脚上穿的就是一双木屐。这双木屐因“与凡人异”,故在蔡国借宿于一家客舍时不翼而飞了。而《文献通考·物异》云“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求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孔子的木屐竟一直被当作“异宝”而藏于库。

7.崇尚玉佩

先秦之俗衣服无口袋,常用的印章、巾兑、囊袋以及解结的玉觹都佩挂在腰带上,俗称“事佩”,有的为了装饰还要佩玉壁、玉环、玉璜、玉珩等玉器,俗称“玉佩”。

商代以后,崇尚玉佩之俗越来越流行,周武王伐克商后,接受“商旧玉亿有百万”,其中玉佩多达“亿有八万。”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78页。从周代起,崇尚玉佩的风俗逐渐神秘化,而被赋予情感和理念。《诗经·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郑玄笺:“玉有五德。”孔颖达疏引《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这就是说玉有五德象征君子的仁、智、义、信、忠五种品行。这样,佩玉不仅是为了装饰,而且还有修行树德的意义。所以周代之俗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不以佩玉为尚,《礼记·玉藻》即云:“古之君子必佩玉。”所不同的是不同的身份和等级所佩之玉的色彩不同,按俗规:天子佩白玉,公侯佩深青色的山玄玉,大夫佩浅碧色的水苍玉,世子佩红色的瑜玉等。

周代的玉佩形制琳琅满目,仅圆形的玉佩就有环、、瑗、壁等品种,更具风俗意义的是不同品种的玉有不同的寓意,如派使者访问友邦,周作凭信,访问国事用璧作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用瑗作凭信,继绝君臣关系时用示意,重新召见绝交的人时用环示意。《荀子·大略》:“聘人以,问人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反绝以环。”

周代风俗将几种不同形状的玉佩用彩线穿成一串悬挂腰间,俗称“组佩”。组佩之中最重的一种俗称“杂佩”,是由玉器中的珩、璜、琚、以及冲牙等合为一体的佩饰。《诗经·郑风·女曰鸣鸣》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这种杂佩挂在腰间,随着行走时的震动,冲牙(由兽牙演变而来的一种玉佩)与其他玉器会自然互相撞击而发出悦耳的声音。周代俗礼,这种杂佩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应当缓急有度,轻重得当,若节奏杂乱,则被认为失礼。汉代行。鸣玉者,佩玉也;上有双珩,下有双璜,冲牙珠,以纳其间,琚以杂之。行以《采荠》,超以《肆夏》,步中规,折中矩。登车,则马行而鸾鸣,鸾鸣而和立,声曰和,和则敬。”

8.完善的宗法礼服制度

先秦的宗法制度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萌芽于商代,完备于周代,史称“周公礼制”。在宗法制度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形成和建立了与贵族等级制度相匹配的完善的宗法礼服制度。

周代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不同的服饰,绝对不能穿错,十分严格。周代风俗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俗称“五礼”。与五礼相应的礼服制度分为祭礼的祭服,朝会的朝服,婚嫁的吉服,从戎的军服,服丧的凶服等。

冕服是祭服中最高贵的服饰,孔子云:“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论语·泰伯》。就是说禹自己吃得很差,却把祭祀祖宗的祭品办得很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周代以前就有冕服,据《虞书·益稷》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在这里,日、月、星如三光之耀,取其带来光明;山如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取其稳重的性格;龙象征人君的应变,取其这义;华虫为一种雉鸟,象征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取其忠孝,藻为水草象征冰清玉洁,取其洁净;火有率士群民向归上命之意,取其光明;粉米即白米,象征王者有之德取其文彩,宗彝是宗庙用的礼器,象征有济养之德,取其洁白养人之意;黼鱼金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黻为亚形,古“弗”字,谓君臣可相济,见恶改善,取背恶向善之意。《周礼·春官·司服》贾公彦疏。周代以前在冕服上所绘绣这12种纹样。称“十二章”,俗称“象服”。

《诗经·风·君子皆老》即云“象服是宜”。郑玄注:“人君之象服,则舜所云‘予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俗规侯、伯用华虫以下7章,子,男用藻以下5章,卿、大夫用粉米以下3章。

周代之俗冕服为9章,而日、月、星辰3章画到旌旗上去了。因而其他贵族的冕服纹饰也相应递减。周代的冕服有6种,即:

(1)大裘冕,为祭天之服。由冕冠、衣裳、羔裘、蔽膝、大带、佩授等组成。上衣用玄色,下裳用缍色,冕冠的领口不用垂旒,羔裘用黑羊皮。

(2)衮冕,为祭礼先王之服。其形制与大裘冕不同的是不用羔裘,冕冠前后各用12旒,每旒用12枚旒,并“天子画升龙于衣上,公但画降龙”。《诗经·豳风·九罭》:衮衣绣裳。”郑玄注。所谓“升龙”即头在上,尾在下之龙,“降龙”则相反,故周代衮冕又俗称“衮龙衣”、“衮龙服、”、“龙衮”等。

(3)冕,是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之服,较衮冕又次一等。如天子的冕衣裳用7章,冠用9旒。因7章之首雉鸟俗称“”,故称其服为“冕”。

(4)毳冕是遥祭山川之服,又次冕一等,如天子的毳冕衣裳用5章,冕冠用7旒。

(5)希冕,是祭祀社稷之服,又低毳冕一等,如天子的希冕衣裳用3章,冕冠用5旒。

(6)玄冕是一般小祀之服,如天子的玄冕衣上无章,常用黻纹,冕冠用3旒。

周代之俗贵妇的祭服有衣,随王祭先王时穿着,揄狄,随王祭先公时穿着,阙狄,随王祭小祀时穿。此三种祭服都以翟鸟为纹饰,故俗称“三翟。”《周礼·天官·司内服》郑玄注。

春秋战国之时,由于礼崩乐坏,冕服大都失传,仅玄冕独以留。贵族参加祭祀时以朝服替代祭服,故《论语·乡党》云:“朝服而立于阼阶。”宋邢注:“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以依神也。”秦始皇时,废六冕,留玄冕。

弁朝服是周代君臣百官议政之服。《周礼·春官·司服》云:“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采用细白布制成衣、裳,头戴用白鹿皮制成的尖顶冠帽,造型如两只手掌相合,俗称“弁”。

皮弁服不仅天子用,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时也用,各人的身份在皮弁上加以区别,即皮弁上加玉饰,俗规天子用五彩玉;侯、伯、子、男用三彩玉;卿大夫用二彩玉;士一级则不用玉。同时在玉饰的数量上也加以区别,以示尊卑。

卿士退朝后若要自己听朝,朝见身份比自己低的人,需更换黑布制成的朝服,俗称“缁衣”。《诗经·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毛注:“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春秋战国时风俗变异,朝会之服多用黑色布帛制作,俗称“玄端”;《仪礼·士冠礼》:“玄端黑履。”冠帽用黑色缯绢替代了白色鹿皮,俗称“委貌”。因这种朝服由端和委貌组成,故又俗称“委端”。《春秋谷梁传》僖公三年云:“阳谷之会,桓公委端笏而朝诸侯。”

周代之俗贵妇的朝服有鞠衣,为王后亲桑时穿著,其色浅黄,象桑叶初生之色;展衣,为王后以礼王及宾客时穿著,其色为白;缘衣,为王后侍候王或燕居时穿著,其色为黑。《周礼·天官·内司服》。

对于周代严格的宗法礼服制度,《周礼·春官·司服》在介绍司服职务时曾作了总结,其云:“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辩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冕,社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凡兵事,韦弁服。视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至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衰,为大夫,士疑衰,其官服皆弁。大礼、大荒、大灾、素服。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毳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丧,共其复衣服、敛衣服、奠衣服、衣服,皆掌其陈序。”

二、饮食风俗

1.主食

夏代主食粟类谷物,去皮为小米,《尚书·仲虺之诰》即云:“肇我邦于有夏,若之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商代以黍,稷为主食,《尚书·盘庚》即云:“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黍就是大黄米,稷就是小黄米。但麦子在商代已成为重要的食物,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天子主封“告麦”的记载,告麦即尝新。周代的主食已多元化,文献记载有米、梁、秫、粟、黍、稻等,但粟为最重要的主食,《管子·重令》云:“菽粟不足,末生不梦,民必有饥饿之色。”所以春秋时每逢粟不熟之年,《左传》都将其作为国家大事记载下来。战国之时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基本国策,《孟子·尽心上》即云:“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先秦之俗主食烹饪成的食品主要有:

(1)饭,就是将谷物煮、或蒸成饭吃。《周礼·天官·膳夫》郑玄注:“食,饭也。”《说文》云“饭,食也。食,米也。”可见先秦时煮、蒸谷物为饭是主食的主要食法。对于做饭的过程,《诗经·大雅·生民》有一段具体的,其云:“或舂或揄,或颠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这短短的4句诗把从去壳到蒸饭的过程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

(2)粥,就是将谷物煮成稀饭。先秦时粥俗称为“酏”。《礼记·内则》云:“酏……唯所欲。”郑玄注:“酏,粥也。”粥又分为两类,一类为薄粥,亦俗称“酏”;另一类为厚粥,俗称“”。《周礼·内则》《正义》云:“酏即为粥,粥是薄者,则为厚者。”如同我们现在习惯一方面把稀粥和稠粥都称之为“粥”或“稀饭”,另一方面也将粥分为稀粥和稠粥一样。粥亦是先秦的主要食法,《左传》昭公七年云:“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3)糁食,就是肉或菜与米粉和匀后做成或煎或煮吃的食法。《周礼·天官·醢人》云:“羞豆之食,糁食。”肉饼的做法是取牛、羊、猪的肉,各一分,然后切成小块,与稻米粉按二比一的比例和匀后做成饼煎吃。还可把稻米粉调成浆,将牛羊等胸肋间的脂油切碎,两者拦和后煮吃,俗称“”。《礼记·内则》。菜饼则是用菜与稻米粉按一定比例和调匀后煮吃,《黑了·非儒》即云:“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同糁)。”说的就是孔某人被穷困在蔡国和陈国之间,野菜汤中没有米粉去调和。

(4)糗,就是把俗物炒熟而食,或成粉状,或成粒状。《尚书·周书·费誓》云:“峙乃糗粮,无敢不逮。”《孟子·尽心下》亦云:“舜之饭糗茹革也”。

(5)饵,就是将稻米或黍米捣成粉,做成饼或团子蒸食的食法。《周礼·天官·笾人》所云:“羞笾之实,糗饵、粉”中的“糗饵”就是撒了炒干的米麦和豆粉的燕饼或团子。

2.副食烹饪

先秦副食十分丰富,六畜有牛、羊、鸡、犬、猪、马;六兽有麋、鹿、熊、兔、野猪;六禽有雁、鹑、、雉、鸠、鸽;水产有鲂、鲤、鲲、、、鲔、鳟、鳍、鲨、、嘉鱼、河蚌等;蔬菜有水芹、水藻、莼菜、、瓠、韭、荠、荷、野碗豆苗、荠菜、薇、葑、藿(大豆的嫩叶)、葱、蒜、、莪、蘩、芑、葵菜、萝卜、竹笋、蒲笋、藕、瓢菜、芋头、木耳等;水果有桃、李、杏、梨、柿、樱桃、桔、柚、桑椹、榛、粟、甘棠、沙棠、木瓜、杞子、枣、菱等。

先秦文献中有关副食品种的记载不胜枚举,如葵是先秦蔬菜中的当家菜,品种甚多,有冬葵,《管子·戎》云:“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有荆葵,《诗经·陈风·东门之》云:“视尔如莜,贻我握椒。”莜,即荆葵。《尔雅·释草》:“莜,妣”郭璞注:“今荆葵也,似葵紫色。”此外,还有葵、葵、戎葵等。又如芹,也是先秦时的当家菜之一,《诗经·小雅·菜菽》云:“沸槛泉,言采其芹。”《鲁颂·泮水》亦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用这么丰富的副食烹饪的膳食十分丰盛,《礼记·内则》所记膳食除有、、烧、牛炙、牛胾、牛脍、羊炙、羊胾、豕炙、鱼脍、雉鹑、等14种外,还有糗(米糕)、、粉、饼;螺酱、燕米饭、雉羹、麦饭、肉羹、鸡羹、稻米饭,犬羹、兔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