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族音乐随笔
4669900000037

第37章 胡琴探源(2)

中国的弓弦乐器在宋元期间正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弓擦弓击演奏方式构成的弓弦乐器年代,很多文献中对类似于“胡琴”和“火不思”形状特征的记载,虽然只是笼统的说是用扎奏击弦发音,或是以擦奏触弦发音,但以当时这些弓弦乐器的使用和流传情况来看,我国弓弦乐器在唐宋时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乐器品种分化、交融的流变过程,而且,这些弓弦乐器在形制上也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品种现实,这一点是自宋代之后逐渐出现了马尾弓拉奏触弦演奏方式成为民族弓弦乐器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可以说,我国弓弦乐器由单一性竹片扎奏向有弓毛擦奏方式进行转变得到了阶段性的完成。因为,就扎筝类型与奚琴类型的弓弦乐器而言,无论是唐代就已形成用弓扎击还是宋代用弓擦奏的弓弦乐器,它们的传播、演变可以说是在两个不同乐器形制与用弓方式上进行演出发展起来,一种是依据了隋唐时期的弦?、类型的琴制和用弓方式而得以传承,另一种是以奚琴与胡琴类琴制的用弓方式演化而来。很多研究胡琴类的文献资料也说明,唐宋时期以来扎筝类的弓弦乐器与奚琴类的弓弦乐器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弦乐器,它们的进化和发展我们虽不能简单地说,今天的胡琴就是源自于唐宋的扎筝和奚琴,但扎筝的用弓发音原理思维方式对后世各类弓弦乐器产生过一些联动性启发和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存在的现实,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纵观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弓擦击弦类、扎筝类弦乐器,这种从唐宋以来用弓扎弦式的弦乐器在今天的很多地区和乐种中仍然保存和流传,说明中国的弓弦乐器是分两种形态在历史中共同延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就我国弓弦乐器形态的演变发展它既有固定传承的一面,同时,也有在后世分化、流变、更新的一面,这就是以扎筝、为代表的弓扎式弦乐器和以奚琴、胡琴为代表的弓毛式弦乐器,两者作为不同用弓方式的弦乐器,它们既有相同的东西,又有重大区别,从而形成了中国弓弦乐形态发展的基本特征,即扎筝是以琴筝的乐器构造和竹片弓置于弦外扎击为弦振动发音原理的弓弦乐器;而奚琴、胡琴则是以类似圆筒型共鸣箱胡琴,且以弓在两弦之间拉奏为传承特点,这是它们作为中国弓弦乐器发展在乐器构成形态所具有的传承规律。而中国弓弦乐器在经历了元明时期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在进入到了明末清初又进行了时代性的演变、分化、完善、更新发展过程,即,此时的弓弦乐器呈现出放射状发展态势,各种形态不一、风格手法不同的弓毛类胡琴应运而生,使胡琴族乐器门类呈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繁荣景象。

六、戏曲艺术对弓弦乐器的推动发展。

随着唐代文化艺术的顶盛发展,宋代开始进入由盛而衰的社会发展,这对音乐艺术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宋元词曲以及宋元说唱音乐都是依据唐朝的“曲子”、“变文”为基础而发展。宋代除了吹打弹的形式外,民间流传的“扎筝”或“奚琴”及“马尾胡琴”的弓弦乐器为我国民族器乐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以来,随着四大声腔的发展各种新的声腔如梆子腔、高腔、皮黄腔也相继产生。“乱弹”声腔的产生,它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达到了成熟完善的时期。声腔的曲牌联套体系与板式音乐体系的产生发展同时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形式与风格演变,此时的弓弦乐器就受到了戏剧艺术的影响从民间走向社会舞台,可以说中国戏剧声腔艺术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促使了弓弦乐器的发展。中国弓弦乐器的多样化发展是声腔艺术发展的特定历史产物。

传统戏剧中的“文场”形式给予了器乐表演以时代化的发展,从戏剧发展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传统戏剧器乐伴奏形式,简单的只有梆子或者“月琴辅之”,复杂的有梆子、笛、笙、胡琴等等。各种声腔的伴奏其乐器运用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明末清初盛行的四平腔中“就是舍弃了徒歌、帮腔的形式而采用了器乐伴奏……但伴奏乐器也在不断地改变,有的腔调由笛子伴奏改为用胡琴伴奏”其演变过程在清末的戏曲艺术中是极其广泛的。

板式音乐体,由于对曲调运用了各种板式(节拍形式)的变化,一首曲调由原来的联曲结构发展变化为种种不同的单曲体变奏形式,新的板式音乐的产生为器乐音乐的发展(最初是伴奏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在曲牌音乐中其伴奏器乐与声腔是同时进行的,中间没有什么‘过门’一类的形式。而在板式音乐中尽管一些声腔演唱时有间歇停顿,可是器乐音乐确起到了填补这一音乐唱腔之间的过渡作用,即音乐的过门结构特征。它不仅在整个声腔演唱中担任“托腔”的作用,而且还是全曲由开场到结尾时在情绪的渲染、连贯、辅助、过渡,给予结构完整性的连接作用。但在曲牌音乐中是没有这种音乐形式的,(清)留春阁小史的《听春新咏》说“盖秦腔乐器,胡琴为主,助以月琴,咿哑丁东、工尺莫定,歌声弦索、往往龃龆……丝肉相比,非生有夙慧者,未易寻声赴节也。”(清)吴太初《燕兰小谱》记载说友人言:“蜀伶新出琴腔(秦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付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板式音乐伴奏中,弓弦乐器已经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其表现力也是极其丰富、演奏技巧比较成熟。板式音乐中的器乐伴奏一方面是来自曲牌音乐的帮腔形式的表现手段,传统的音乐结构不仅在形式上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对于戏曲声腔艺术表现的器乐音乐随着音乐结构的变化也开始逐步的产生了形式上的发展更新。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音乐。一开始并不是以乐器为主奏乐器。但从明末清初梆子声腔系统的发展以来,其音乐伴奏中以弓弦主奏的板胡无一声腔例外地不用。在皮簧声腔中很多也采用以弓弦乐为主奏的伴奏形式。皮簧音乐中由弓弦乐在定弦上所产生的音调色彩变化对比,成为西皮与二黄在曲调上的主要音乐特色区别,即正调与反调的风格差异确定了皮簧音乐的艺术发展道路。

七、近现代的胡琴类乐器

胡琴在进入二十世纪,由于中国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各种地方戏剧其剧种繁多、流派纷呈、剧目多样,特别是作为板腔体的戏曲类音乐,大多都使用了以弓弦乐为主奏乐器,尤其是梆子类品种的戏曲音乐,各种胡琴类拉弦乐器成为这些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甚至有些皮簧类剧种中的有些曲牌都以“胡琴”命名,或称“胡琴曲牌”。可以看到胡琴在这些音乐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十世纪初期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他们对中国当时音乐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继承与改革意识,在音乐思想上,刘天华当时受“平民文学”思想的影响,使他对民族音乐文化立志献身于“改进国乐”的事业追求中,他认为“发展国乐断然不能抄袭外国的皮毛以算数,也不能死守老法,固执己见”。而应该是“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在这样的思想和热情之下,他首先致力于将二胡这件较能普及于民的大众乐器进行改革和改良,特别是在乐曲创作上进行时代化的革新,借鉴外来音乐技法,使二胡的音乐表现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尤其是他创作的乐曲主题,形象鲜明、标题性强,同时音乐的曲调和结构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有些也大胆的吸取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使二胡这件古老的传统民间乐器步入了一个新时代而蓬勃发展。

如果说以刘天华为代表的一代新兴知识分子对中国二十世纪之初的胡琴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发展,那么,华彦钧(阿炳)则是以民间的创作与实践来完成中国胡琴音乐的历史性继承与发展。可以说,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的演奏与创作使中国弓弦乐器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他们是真正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继承人和传承者,尤其是他创作的《二泉映乐》等二胡名曲在大众中广泛传播,使二胡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认识和了解,从而扩大了中国拉弦乐器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音乐,促进了二胡艺术的空前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胡琴的发展已不同于过去年代,只是在更为原始的状态下,以自生自灭、自娱自乐的方式在流传发展,它更多的是经历了由几代专业化的音乐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及民间乐社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奋斗,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胡琴族乐器门类的科学性、系统性教学研究创作。诸如各地方戏曲艺术中的板面类胡琴;民间乐种中的皮面类胡琴;曲艺说唱音乐中的变种改良胡琴,这些情况都说明,胡琴的发展已不是单一品种的脉络发展,而是聚集了多种音乐品种下的多线条散发式发展态势,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胡琴类弓弦乐器。特别是当代民族音乐家刘文金先生创作的著名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作品的问世,开辟了现代二胡在艺术创新的新天地,此曲也由此成为二胡步入历史性变革发展的开端,它带动了二胡向专业化的创作与表演及乐器制作科学化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八十年代初创作的协奏曲《长城随想》是二胡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作品,用二胡这件传统民族乐器去表现中国文化中具有重在历史题材、富有深刻社会思想内涵的主题,确是民族器乐融传统与现代的一个重大飞跃。也反映出当代音乐家在追求民族传统时的与时俱进创新意识,体现了他的朴素与真挚的民族思想情感,刘文金的贡献就是影响和创立了中国现代胡琴艺术成熟发展的奠基人。

现代胡琴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当属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1.二胡

二胡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它适于演奏比较抒情,流畅,跳跃而有律动感的旋律,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它已能演奏各种比较复杂的音调,包括一些多调性和无调性的作品,其演奏技术也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包括借鉴一些外来乐器的演奏技法,如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使二胡的演奏步入了比较细统,科学的训练与演奏体系之中。

在民族器乐合奏中,二胡的使用往往依据乐曲编制的大小来定,在一般小型乐队中用2—————6把,在中型乐队中用6———12把,而在大型乐队中则用20把以上。在小型曲目的合奏中,二胡主要以重奏、独奏性的旋律出现,在大中型的乐曲中,它们主要作为弦乐声部,是与弹拔乐、吹管乐、打击乐而相对独立运用的声部群体。

二胡除了用于独奏,合奏外,它也是我国各地方戏曲,曲艺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二胡的演奏技术极为丰富,自“五四”以来,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将二胡从原始的民间状态改革、创新,并将它搬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使二胡演奏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自建国以来由刘文金创作的一些二胡独奏曲,无论从演奏技巧,还是体现新时代的精神和思想风貌方面,二胡这种传统民间乐器已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现代民族乐器了。

二胡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长弓、快弓、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指法有揉音、打音、滑音、颤音、泛音、拔弦、轮指勾弦等。

二胡的演奏法教材在近半个世纪搜集整理,编订中已有众多版本。早期自刘天华创作四十七首练习曲以来,随着建国以后各个高等艺术院校设立了二胡的专业课,使二胡的教学研究有了比较规范系统的体系。

二胡的曲目很丰富,传统的主要以阿炳所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为代表,而近现代以来主要以刘天华创作的《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十首独奏曲为代表。建国以来比较优秀的由刘文金创作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为代表。二胡的演奏流派也很多,从风格上来看,由于我国在音乐地域风貌上由南北两大特征,所以在二胡演奏上也必然要影响带来它们在音乐风格上的地方性特征。

2.板胡:民间又称“胡呼”、“大弦”、“椰胡”等,它是我国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板面振动发声的拉弦乐器,是我国梆子剧种秦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形制大同小异,共鸣箱以木制或椰子壳剖面蒙以桐木板而成,弓子差距比较大,主要是弓杆有用木板、竹板做成。板胡的音量大,音色高亢辽亮。

3.高胡:是二胡的一种。以皮膜震动发声。高胡的出现主要来自于广东音乐的发展而形成。在十九世纪末广东珠三角地区流行广东粤剧,当时一些民间音乐家吕文成等人将二胡进行改革,并运用于粤剧的音乐伴奏中使用,后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粤剧音乐的基础上逐步演化出以器乐演奏方式而表演的音乐形式广东音乐,高胡并成为这个乐种的主奏乐器。并在全国及海外广为流传。

4.京胡:我国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也是随戏曲艺术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剧种性弓弦乐器。京胡琴筒用竹子一端蒙以蛇皮,用马尾弓拉奏。早期京胡用竹片作弓杆,弓毛十分松软,也称软弓京胡。后来在十九世纪逐渐改革用硬弓演奏形成了今天形制的京胡。京胡的音量宏大,声音饱满、刚劲。在京剧伴奏中京胡的使用是依据曲调的调式而变化使用。因此,京胡又以“西皮”、“二簧”“反二簧”的不同定弦方式而构成它的乐器分类。

以上这些胡琴类弓弦乐器是流传比较广、使用范围也很多的拉弦乐器,而其它一些弓弦乐器更多的还是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在全民族的区域范围内使用和传播,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弦子、新疆维吾尔族的艾介克、壮族的马骨胡等,以及汉族地区流传的四胡、擂琴、坠琴、二弦、椰胡、提琴等等。胡琴由唐代的拉弦乐器到宋代的奚琴历经上千年的演变,今天在朝代的推进中又形成了以多剧种、多曲种、多乐种而发展起来的弓弦乐器家族,有些品种虽然在名称上不同,但在乐器形制与性能上大多都属于同一类型的乐器品种,只不过在乐器的音色及风格上有所区别,在不同乐种和曲种的运用中,人们则根据不同需要而改良、改革了它的形态,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原始的胡琴类形制和功能,这是近现代胡琴流变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