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族音乐随笔
4669900000033

第33章 社会文化中的艺术与娱乐?(1)

——有关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文化是每个民族或国家经过历史的长期积累而流传下来的各种精神和思想。它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有思想的、精神的、艺术的、物质的等等方面。就文化的社会属性来看,它是一个宽范的具有多重性内容实质的载体。在社会文化中它指人们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其形式有音乐,舞蹈、戏曲、电影、广播、电视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文化的定义有以下特点。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赖以生存和维系交流的产物,是我们形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属性,这就如同一个现实中的人,他在社会生活中即使没有后天的文化教育、思想培养、物质积累,他的人生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他所使用的语言,他所哼唱的民歌就反映了他所代表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征。例如,民族间、国家间的不同区别也在于文化上的差异,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依靠了这样一种社会的文化属性而进化与前进的,缺少了这种文化区别,人类文明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文化被人类文明赋予了一种具有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不同内容形式,像中国传统文明赋予了中华文化在人生理想、价值观、生活方式与西方在社会制度,人生价值观及文化理念上的种种差异。

文化由于其存在的内在规律、价值、作用、地位的种种不同,它可分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高雅文化是由广大知识分子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再创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物。通俗文化是劳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以口头的、书面的各种方式而创造的文化成果。在形态上以自由的无规范性方式反映各种事物的真善美。现代人民生活中,通俗文化又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媒介文化等等,其内容与民间生活中的口传、书面文化成果有区别。通俗文化中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以消遣为目的,它可以充分缓解人们的精神和生理疲劳,以欢娱的休闲活动为特点。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娱乐确实给人们紧张的精神和工作带来了放松的机会。从文化价值观角度来分析,音乐中也有娱乐成份,音乐表演中美妙的音色,高超的技艺,优美的旋律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文化艺术的意味,而且,还有感观与身心的娱悦作用,但高雅文化范畴中的严肃音乐所倡导的这些娱悦作用,与我们生活中以休闲娱乐作用在欢娱人们的身心健康作用其意义是相同的,但两者存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有本质的不同。否则,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本质区别上就不会存在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价值观念原则。

通俗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通俗文化不是学术著作,更不是学府的科学说教,它是大众传播。今天,通俗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新闻性特征直接影响了人们在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思考,由于文本文化强调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性和象征性内容,更强调了概念思维的必要方式,文本文化带给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深层次的诠释,而非娱乐和媒介文化以浅显的概念,直观的说明去引导人们对事物进行理解,形成文化心理的简单化和平面化状态。

一、通俗文化对目前社会文化的影响

根据文化学的研究,娱乐文化一般定位于通俗文化的范畴,它是现代文化学研究被界定为具有多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内涵的文化形式。但它的内容与形式也被批评隐喻为摧残、扼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产物。文化理论家本?阿格尔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关于通俗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通俗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反叛或颠覆,因此,应该对通俗文化加以教化。这种新保守主义的观点认为通俗文化产品的充斥会导致文明价值的侵蚀,传统文化的衰落,因为通俗文化是以娱乐替代了道德教育。”这里,我们看到通俗文化的定位更多的是以娱乐的功能而取代传统文化领域的作用,然而,就文化概念的内涵来看,通俗文化它也包括了一切民族在思想、心理、道德、艺术、物质等方面的价值观念。现代生活中的娱乐文化形式,如KTV,网上游戏,流行音乐虽然是全球性的普及与传播,各国各民族在接受这些冲击力极强的娱乐文化过程中,都会尽可能地予以本土化的对话,使其在广泛的大众传播中增加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文化影响,以促使人们用文化的形式将通俗引入到一个娱教于乐的生活乐趣中去,当然,在面对这样一系列外来通俗文化的侵蚀与冲突中,外来文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本民族、本地区固有文化形态的主导地位、由于通俗文化在其娱乐性本质的强大功能作用下,可能任何本体文化的延伸和传承都要接受来自这方面的挑战。并不是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愿意全方位无条件的接受这种文化冲击,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政府都是在本体文化受到一定生存危机时,在不得已的局面下才逐步研究、确立、修订娱乐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相应政策,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港台流行歌曲在大陆的传播,它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音乐。由于娱乐文化在文化事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比传统文化更有市场性,政府从民族文化传统模式的角度去考虑,在保护和继承本民族文化主体纯正性的前提下,对娱乐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政策性、法规性制约。如高额的税收、高额的成本,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娱乐文化受到制约,相反,由于它在大众宣传上的高收入,高辐射面影响,使得娱乐文化既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创收的一项产业,同时又提升了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由于娱乐文化在自身功能属性上的休闲性,它成为社会中人们普遍能够接受和喜爱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其社会传播的普及面之广渗透性之强,是政府所不能阻挡的。参与者基本上以青少年和普通劳动阶层为主,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娱乐消费群体,因此,这一娱乐文化行业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其经济价值比例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制定本国文化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对属于娱乐文化开发与竞争的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政策投入与倾斜。因为,在面对这样一个庞大产业市场时,政府与其制约、限制人们对娱乐文化的兴趣,倒不如以正确的娱乐导向,目标去引导人们正常消费,国家还能从中取得经济上的回报。

在确立我们的文化经济政策中,娱乐文化的一系列传播产品是关系到我们现代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交融、共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一般规律上来讲,娱乐文化大体上都是以外来文化形式为介入点,特别是它的流传渠道主要是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到每一个市场中去,尽管这种娱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固有领地,但娱乐文化的存在形式却极大地触动了传统文化在传播普及方面的被动意识,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正是受其启迪而重新确立了一种符合当代人需求的艺术传承规律和艺术产品的创作理念,激活了传统文化在艺术市场中的应有位置,确立了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一种新的融洽关系。例如,将古典音乐进行流行化与娱乐化表演的“陈美音乐会”,以及著名音乐家马友友所参与实施的丝绸之路音乐活动,就从古典与通俗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渠道,来探索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共生共存问题。从文化的创新发展来看,如何使高雅艺术既可以在民众中普及接受,又可以从中找到娱教于乐的作用,两者兼而有之,相互依存。当然,这种艺术形式只局限于那些娱乐性比较强的艺术产品,与正统的传统文化还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从文化的定位来看,它也无法从根本上替代传统文化,特别是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艺术格调,厚重的历史积淀,凝重的美学意识是娱乐文化永远不可取代的,前者有资格进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而后者没有这个地位,很多年来人们在谈论高雅与通俗艺术地位时,两种文化形式的冲突可以说是伴随着各民族的文化而共同发展壮大的。

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普及。一切文化活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就是很多文化被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体系里,商品就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些行业都从商业利润角度去经营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商品化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后果。尽管采用这种思路会带来行业内部机制的竞争,但它会破坏这些领域的特殊理论价值体系及内部生产制度规律。如,教育的商品化对我国城乡文化普及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文化的商品化将打破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但它也会孕育出以表达当代社会矛盾而对话的文化生产模式,它是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即,高雅文化受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文化的商品化而促使它向“大众”化的道路发展。“大众”究其追随者的内容与形式是与传统与高雅在文化层次关系上的重大区别。严格的讲,高雅文化中也包含有娱乐的成份,但“大众”所要求的文化内容与高雅的内容在审美情结上有不可等同的差别?作为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每一种观念群体的文化追随者在倡导自己的理论与观点立场时提出符合自己文化理想的对话方式,尽管这种对话是对立和冲突的,但它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化并存而生的文化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西方自后工业社会变革以来,对于保护与发展各民族多种文化并存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在这方面正是经历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转型阶段。各种不同观念与形式的文化都呈现出别样的竞争力在展现各自的文化优势。这里,作为大众文化形式的众多娱乐性文化是我国今后要面对的重要文化研究课题,它是我们民族文化今后在继承与创新发展的一部分。因为单纯的只讲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不讲当代人们的文化创新,文化的内容是不全面的,它缺乏新的动力,这样的民族文化是不能够在历史中传承的。

二、通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通俗文化包括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功能主要是以娱乐为主。按文化传播学原理来看,代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印刷文化,这是一种文本文化,由于它对人们的思维心理影响是以文字符号语意来完成,由此而形成了书写文化的逻辑思维方式。而电视则是以声、形并至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电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规律、由于电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日常化、生活化,它的目标,方式都是高度致乐的,而非致思的,因此,电视文化给人们的社会视听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状态无不来自于电视媒体的传播“场”,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场”,为了真实地反映这个生活场,让大众能切身体会到它的现实性,电视文化的逻辑语符,即图像,必须依靠具有一定形象语义的声音模拟来完成其功能表达。可以说,电视文化的产生,特定的视界语意认识、理解和表达方式,影响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文化行为。也改变了这些文化在观念和形式上的分化。例如,通俗文化因大众化宣传普及的需要,一切相应娱乐内容必须面向平民生活,面向世俗世界。为了提高其媒介文化的娱众性特征,通俗文化的策划者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强化这些娱乐内容在观赏性,易受性和参与性为制作生产理念,新奇的、新颖的、逼真的、逗乐的、激动的、悬念的、怪异等等人物、事件情境被喧染的真真切切,巨大的感官刺激、精神掠掳效应使受众者们逐渐习惯于这样的文化感官欣赏氛围,现代人对传统音乐艺术的逐疏远意识也是来自于这些媒体文化的娱乐效应所致,现代人喜欢以电视欣赏习惯来取代过去用文字小说的理解思考。

媒体文化是当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文化形式。媒介文化的电视、电影、广播在传播社会的信息时,它所运用的传播手段是声像统一的视觉与听觉效应来传达信息目的的,由于这种信息连接着人们听觉思维对不同信息的表达,以音乐的方式而伴随着新闻、娱乐信息表达方式而被广泛地使用,这种方式自广播、电视、电影出现以来以发展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类型,即,媒介音乐艺术形式,由于媒体在形式、内容上的不同,媒介文化在运用声像信息传播过程中,在采用画面配乐环节的技术合成处理上,一般对音乐声音的使用可分为主题与背景或者两者结合性的媒介音乐形式。主题性音乐指电影、电视以叙事主题而进行的音乐创作,是紧扣图像中所表达的各种人、事、物而专门设计的情节音乐;背景性音乐指各种广播、电视、电影在新闻播报、娱乐节目中为配合特定场景情节的画面需要设计使用的各种音乐声响,从音乐的本体特征来看,主题性音乐更多的是以发挥和展现画面人物内在精神和思想为创作依据。同时,由于媒介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主题音乐也有背景性的创作成份,它与严肃音乐范畴的乐思表达在美学追求上有一定区别,因此,在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判断上它有自身的特性,现代社会生活中媒体文化对音乐艺术的使用,除一部分因画面内容的要求用严肃音乐来做为配乐手段,更多的是以电子音乐形式来充当我们文化生活视觉消费的主角。用严肃音乐来制作其成本太高,受众接受和反应过于严肃而无法理解。而用电子音乐制作方式简单,成体低,特别是在传递人物,事件的时效化,情景化的叙事表达方面,电子音乐特征的音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时空性转换效应,符合现代人们在观赏聆听电视文化所传递信息“内容”时的快节奏情境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