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族音乐随笔
4669900000016

第16章 当代民族器乐的传播(1)

民族乐器音乐在进入到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入与影响,使得近百年来的民族乐器音乐,无论在音乐创作、表演、乐器制造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于:以继承民间音乐为主线的“民间器乐”音乐和以吸收西方音乐的因素,而又保存着一定民族音乐风貌的“传统器乐”,它们反映出现代中国乐器音乐的两种发展途径和形态。

一、民间形式的乐器音乐

所谓“民间乐器”音乐是指它们经过多年流传,现存于人民生活中的那些“活”的民间乐曲。在音乐形态上,它们较少地受到所谓“新音乐”模式和思维的影响,依然保持着往日的传统和原有的传播方式。例如,流行于各地方的民间器乐曲《八板》形式,以及在各种戏曲、曲艺音乐中,对一些特殊的锣鼓和曲牌作为纯乐器曲形式,如《夜深沉》、《将军令》、和一些琵琶曲、筝曲、琴曲、昆曲音乐等等,都可视为纯朴的“民间器乐”音乐。

在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音乐主要是以生活性的活动方式存在和流传。就是说,由于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文化思想的不同,而形成了民间乐器音乐的种种表现形式,主要有:

1、民间生活性的音乐。我国由于长期处在一个封闭式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经济是城乡人民的主要生活特点,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之余,为了生活乐趣,进行着不同方式和特点的乐器活动。例如,以胡琴、唢呐等乐器形式,往往表达了农村和城镇中那些世俗性的生活、思想和精神风貌,而古琴、琵琶等形式的乐器音乐,则往往体现出了那些文人知识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有不同的生活和思想,就会有不同的乐器活动和表现方式,这是我国民间器乐活动的基本特点。

2、民间乐社性的音乐。这是一种为了不同目的而组成的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如闲暇娱乐性的城乡丝竹乐,民俗生活性的歌会,社火、婚丧礼仪音乐,宗教性的寺院道观音乐等等。由于这些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而,它们在活动和流传方式上,往往具有民间的和生活的特色。

在传统的民间乐器音乐中,它们的曲目创作与演奏总是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我国的民间器乐曲是在“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它们以某个基本腔调作为基础,在演奏时,人们可以根据曲调的内容、情调、在旋律、节奏、力度上唱奏出种种不同的变化来。因此,民间乐器的演奏与流传,始终遵循着以“框格在曲,色泽在唱”的基本原则为传播手法。例如,一首流传久远的乐曲,在不同乐种、不同流派中,总是会反映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风格。像各地不同的《八板》,作为原始的基本腔调《老六板》,它之所以能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并出现各种不同的变体,如,《慢六板》、《快六板》、《花六板》、《十八板》、《大八板》、《八音》、《八谱》等等,这与我国民间音乐中不同乐种、不同流派、不同曲体结构的演奏加花原则是分不开的。

派生“八板”虽然在句式中其结构或落音不尽相同,但曲调的框架却是大同小异,而且,它们还有一个特点是:当人们在每一次演奏时,这些音乐都在不同程度上被重新加工、发展和丰富着,从而形成一首民间曲调的流传到它的相对稳定,始终都与演奏者们的创作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国民间乐器音乐的传播是在创作——演奏为一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民间器乐间音乐的流传往往有它们特殊的方式和途径。像江南丝竹乐,民间的形式多以“花谱”演奏方式为原则,而经过各专业艺术团体所改编的那些民间乐曲,如果将它们用民间的“花谱”演奏原则来衡量,那音乐的形态风貌就会变得大为不同了。为此,我们将它们两者的音调进行相应的比较就会发现,用即兴的花谱演奏,其曲调的音结构一般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音高的高低升降变化总是由一个点滑向另一个点组成,其形态呈现出“线性”状态。而不同于钢琴那种一个音到一个音的跳动组合方式。

2、音色变化极为多样。如运用滑、擞、颤、泛音等手法而产生的特殊音响效果。

3、音结构的时值量变化只有其相对性而无绝对化。如,音在量变化中的尺寸分布关系,头腹尾式,有关无尾式等结构特征。

4、音的力度变化往往是由许多个不同的力点来组成,如,大、小、明、暗之分,轻、重、刚、柔、虚、实等强弱表情对比之变化。

即兴的花谱演奏方式,是民间乐器音乐的最大特点。这种特点使曲谱记录的音与实际演奏出的音,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即,曲调由于是在“吟”的规律中得到应用,由此而带来了音的音高、音色、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这表现出,曲调的“音”作为一个特殊的音过程,其音成份具有多变的性质。基于这种规律,可以看到,在民间器乐中,人们对曲调的把握总是尽可能赋予它们以一定的活力为原则,在演奏上便形成以变“死音”为“活曲”的方式为特点,在记谱上而呈现出音乐家们并不过分依赖乐谱,使曲谱具有一定的弹性意义。因此,长期以来,民间乐器在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一个共同的整体而存在发展着。

民间乐器音乐是在人民现实生活和劳动中产生的。它们的传承活动,基本上以自发性的特点。在音乐实践中,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它给实践者带来了娱乐意义,又赋予音乐以一些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阿炳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他熟悉了解常锡滩簧、民歌小曲和道家音乐,他本身就是民间音乐艺人音乐。他虽生活在三、四十年代,西方音乐文化对他却没有直接影响,所以,他所从事的音乐始终保持了地道的民间音乐传统。他遗留下来的乐曲虽然并不多,但都是传世之作。可以说,传统民间音乐的风貌都得到了高度的体现。在创作上,他充分地将民间音调特点与乐曲结构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运用民间曲调的合尾、叠奏、变奏、联曲等手法。

从演奏来说,如果我们把阿炳的演奏录音与当前现代的演奏手法相比较,可体会到,他的演奏技艺或处理手法,有很多是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和学习的。如,独特的运弓方式,对乐曲中一些长音的强弱起伏、轻重刚柔处理所反映出的内在律动。他把江南民间乐曲中那细柔、明快、婉转的风格,用特有的颤指、颤弓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擅指、揉弦、颤弓的变化,又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轻有重,从而给人以沉稳、质朴、深邃的美感。以此来看现在众多的演奏,往往只是着眼在乐谱的音符和严格的节奏,显然缺少应有的韵味和神情。所以,我们今天学习阿炳的音乐,决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节奏、旋律之中,重要的是通过阿炳的音乐,去体会民族民间器乐表现的真实面貌。

民间器乐的流传方式是多渠道的,在乡村、在寺院、在城市中都有它们的活动场合,这些活动大多是自发的,是在自然状态中形成的。在流传中,它们往往受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民族交往等原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特点。如,广东音乐的乐队组合模式与演奏特色,作为一种丝竹乐种,它是在采用当地民谣歌及戏曲曲调的基础上,同时还吸收了其它地区和北方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但音乐曲调地域特征十分鲜明,这里,音乐的地方民间特色不仅是由于曲调类型、调式调性的关系,重要的是音乐中运用了南国特有的滑指、八度跳,回文句、先锋指等演奏技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