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乐
4666100000009

第9章 传统民族乐器(7)

卧箜篌也是古代的弹拨乐器。它与竖箜篌在形制上有很大区别,这种箜篌的外形类似春秋时期的琴和瑟。汉代刘向在《世本作篇》中说明了箜篌的来历,“空侯,空国侯所造”,又如,“空侯,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这里所记栽的师廷就是指商代纣王的乐官,濮上就是指濮水之上,它是在古代的卫国,今在河南濮阳。从历史记载中可知,卧箜篌距今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从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上可以看到古代卧箜篌的形态图片,卧箜篌与竖箜篌不同的是,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代表华夏正声的传统乐器品种,另一个则是来自外域民族而被中华音乐所借鉴运用的弹拨乐器。早在汉代卧箜篌就住宫廷音乐中的清商乐中被广泛使用,根据当时历史的记载,它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木片拨子弹奏,在唐代这种乐器逐渐发展为七弦,杜佑在《通典》中就说:“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令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卧箜篌在后来的音乐活动中逐渐销声匿迹,但这种古老的弹拨乐器,经过唐代以后与外来民族的交流而在朝鲜半岛被保留传承下来了,今天在这些国家的音乐里,有一种名为玄琴的弹拨乐器就是通过古代历史上的百济(朝鲜的古称)国文化交流而传入的。

(第十四节)胡琴

胡琴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弦制弓弦乐器。它是由唐宋时期的奚琴发展而来。陈汤《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这段话说明:奚琴是来自当时的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而且,它还与弦鼗(拨浪鼓)的形状十分相像,是用竹片放在两根弦之间而拉奏的弓弦乐器。今天我们在它当年流传的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仍然能看到这种古奚琴的影子。吴族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居住在现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五代十国时期,奚族经过迁徙与古代契丹人相结合。奚琴在唐宋时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乐器,北宋诗人欧阳修在《试院闻奚琴作》的诗中写出了“奚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的诗句。

从史料文献中我们知道,唐代的奚琴到了宋代被称为嵇琴。关于嵇琴,陈汤《乐书》中说是由于奚琴“以名不雅驯,通音为嵇琴”的缘故。就是说在宋代,当时的奚族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其地位是十分卑下的,而且奚族这个居住在东湖的民族被匈奴征服之后沦落为奴隶,后人因为“奚”字多有奴卑低下的意思,在使用奚琴时渐渐将它改为嵇琴来称呼。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奚琴是由当时的拨浪鼓演变而来,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就说:“杜挚赋序日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馀。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嵇琴也。是嵇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根据这段记录,嵇琴在当时是用弹拔琴弦来演奏的,而并非拉奏(扎奏)发音,而且,这种乐器还是由嵇康所造。但宋代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就明确地说嵇琴是拉弦乐器,“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今天我们根据一些史籍文献资料,将嵇琴说成是魏晋的嵇康所造,这显然是没有根据的、以当时奚族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来看,其是在用托古代名人附会的用意来替换奚琴的名称,就是说,奚族乐人为了摆脱社会的歧视和贬义的称谓而采取了改名换姓之举。《晋书嵇康传》也记载着“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这里使我们看到,当时嵇康也姓奚,为了避怨而改姓嵇了,后人在很多文献中都用这种说法来解释奚琴变为嵇琴的原因,这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嵇康在社会中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关。

宋元以来,嵇琴是当叫流传比较广泛,使用也比较多的乐器,南宋耐得翁在《都城记胜》就提到嵇琴的使用,特别是南宋教坊大乐中也用到嵇琴,而且,在同一乐队中,奏嵇琴者有十一人之多。宋代的嵇琴从乐器形制与演奏技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描述过当时一位演奏水准十分高超的音乐家,此人是教坊中的专业演奏者叫徐衍,有一次,在给大家举行的宫宴表演中,当音乐刚进行一会时,嵇琴的一根弦断了,但此时徐衍凭着他娴熟和高超的技术硬是将这支乐曲给表演完了,这便是历史上人们经常提到的“一弦嵇琴格”(《梦溪笔淡—补笔淡》)的典故。不仅在古代历史上有过如此高超琴技的人,在当代的民族弓弦乐大师刘明源先生的艺术表演中也有相同的演奏经历。20世纪60年代刘先生在对苏联的一次出访演出时,由他独奏的《大起板》在演奏过程中也发生了一根弦的断裂,面对全场观众,演奏家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从容地用一根弦将全曲演奏完毕,从而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这也可以说是当代“一弦嵇琴格”的表演典范。近代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先生也创作过一首《独弦操》乐曲,这就是只用内弦来演奏的曲子。

关于奚琴与嵇琴的流传,我们今天还可以从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朝鲜半岛地区看到这种乐器的一些情况。据朝鲜李王家所藏奚琴的文献记载,今天他们使用的奚琴就是来自宋代中原的奚琴。朝鲜王朝时期的《乐学轨范》记载说:“奚琴,胡中奚部所好之乐,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其制而弦间以竹片轧之……或以黜檀花木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此文记述了奚琴当时由竹轧演奏形式转变为用马尾弓的演奏方式,说明奚琴住拉奏触弦方式上已经开始用马尾弓这一重要转折点。当然,从历史的流传来看,当年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在乐器形制上的实物今天我们已无从可考,但今天我们在朝鲜半岛所见其奚琴形式、演奏图式与宋代文献记载是十分吻合的,就是说宋代以来古奚琴的形制在我们的邻邦朝鲜半岛,通过当时的高丽文化传承而得以保留下来,这说明其历史的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国延边朝鲜族人民所使用的奚琴与福建南音以及蒙古族地区的奚琴中所使用的二弦,无论是形制、演奏方式,还是年代都是比较接近的同一类乐器。奚琴在我国清朝还被用于宫廷音乐中,之后便在中原逐渐消失。

与嵇琴基本上同时期的还有一种弓弦乐器马尾胡琴。据《元史》}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而早在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一首诗,名为《凯歌》,其中就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向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看起来在当时的宋朝边疆军队中,马尾胡琴就已经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弓弦乐器了,而且,重要的是这种弓弦乐器是采用马尾弓拉奏琴弦的方式来演奏的。宋代由弓轧弦向弓毛拉奏的转变成为这种名器重要的过渡阶段。大约与宋代晚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此时也在流传着马尾胡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今天安西榆林石窟的壁画中看到,这种胡琴的形制与现今坠胡比较相似,也没有千金、琴码、二轸、二弦,并有弓子,演奏方式为左手持器,右手握弓。

历史上的胡琴在壁画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尽管胡琴在众多壁画乐器中算不上十分显要的乐器品种,但此时它出现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其意义是极为重要的。由于丝绸之路是当时连接中原与外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交流通道,边疆少数民族的胡琴传至中原大地都会直接影响到当时内地胡琴弓扎演奏的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胡琴在宋元时期的流传是多途径、多形制并存的。这一点我们根据陈《乐书》所绘制的嵇琴图以及《元史》中所载马尾胡琴的形制上看,它与现今的胡琴类已是基本相同的了。宋人有幅《蕃王按乐图》,图中所描绘的四弦形制胡琴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佐证,虽然它在使用形制上有四弦与二弦之分,但在弓擦触弦方式上与当时其他的胡琴相比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由明朝嘉靖年间流传下来的一幅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图》画卷,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发展时期珍贵的历史材料。

图中描绘了以胡琴、箫、梆子形式的合奏场面,这里,胡琴的形制、演奏方法与近代已没有什么区别了,尽管乐器在弦轴的系弦方式上与今天的胡琴有所不同,但这一琴制在我国福建的南音等二弦中却保留下来了,今天朝鲜半岛流传的奚琴在弦轴形制上也与它有共同的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两者在历史渊源关系上的承袭。因为就福建南音艺术形式来看,二弦及南音的乐曲自古保留、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古老形式和内容,而并不像近代以来的胡琴是经过了一番历史性的改良和改造才形成了今天的乐器形制。

中国历史上的弓弦拉奏乐器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奚琴、嵇琴,而到了宋元以后逐渐出现了胡琴这种称谓,关于胡琴的名称在历史文献中它一般育两种含意:第一种意思是泛指我国唐宋时期由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乐器统称,这种胡琴所指的内容是包括当时的一些弹拨乐器,如西域琵琶、五弦、箜筱等乐器。第二种意思是指宋元以来的弓弦乐器,如胡琴、马尾胡琴。而这种乐器在当时为什么被称为胡琴呢?这是由于金元以来,随着契丹、女真族入主中原,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十分频繁,当时,人们对传入中原的众多乐器总是冠以“胡”的名称来称呼,如胡人、胡乐、胡曲等名称。《南词叙录》中就指出,中原自金元以来“胡曲盛行”。陶宗仪说“达达(胡人)南音二弦乐器,如筝、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所以,中原生活的人们对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带有“胡人”文化特征的音乐、舞蹈都会笼统地将“胡”这个字冠之。

明清以来,中国胡琴随着戏曲、曲艺、民间器乐艺术的发展而进入了历史性的变革时期。特别是随着戏曲声腔艺术的产生,这为胡琴走向更加繁荣兴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即各种梆子腔、皮簧腔、高腔、乱弹声腔的兴起,使胡琴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弓弦乐器,随着戏剧艺术的影响和扩大而从民间走向广阔的历史舞台。可以说,中国戏剧艺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胡琴乐器的发展,中国弓弦乐器胡琴的多样化又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戏曲艺术。这一点我们从明末清初以来的梆子腔系统发展分化出来的板胡乐器中可以看到,在这个声腔系统的音乐中,板胡是它们音乐表现的一大特色,在皮簧声腔中,由胡琴在定弦上所产生的音调色彩变化,已成为这种音乐的主要特色,如京剧中的京胡在定弦方法上产生的正调与反调手法,也就是西皮与二黄在风格色彩上的差异,它们是构成京剧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特征。

胡琴一词由唐宋以来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对过去古奚琴遗制留传下来的弓弦乐器的统称。经过近三百多年的历史沿革发展,胡琴已分化成多品种、多结构特征的弓弦乐器了。在胡琴家族中,它已演变成以皮膜、板而振动发音为特点的各种规格和形式的弓弦乐器。以皮膜为代表的是以二胡、高胡、京胡、中胡、革胡、广胡、坠胡、大笛、四胡等形制,以板而为代表的有板胡、盖板子、二股弦、竹提琴、老胡、雷琴、壳子弦、椰胡等形制。

二胡

二胡是在奚琴的基础上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现代弓弦乐器,也是我国流传最广、使用最为多样化的弓弦乐器。由于二胡在中华大地上所流传的地域不同,各种二胡在各地方乐种和戏曲、曲艺音乐中所使用的习惯也不近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形制、不同风格的二胡演奏特色:二胡,民间又称为南胡、嗡子、胡胡等,适用于各种独奏、合奏和戏曲音乐伴。自20肚纪20年代以来,二胡的发展由于在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大力推崇和创作改良中,这件传统民族弓弦乐器才真正意义上走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他创作的十首二胡曲,开创了现代二胡发展的新纪元。如果说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新一代二胡演奏与创作,将二胡带入了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与表演的发展天地,那么以华彦钧为代表的各种民间演奏与创作则是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深厚传统,这是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体现了中国胡琴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