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辉煌的一页,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王者之厅中它一定是熠熠发光的王者之器,编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透过那些威武高大的桐木结构的钟架,饰以彩绘的浮雕,使人们联想到古人所推崇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当年屈原在《九歌》中描写到楚国的钟乐演奏场景时便大声长叹“箫钟兮瑶簴”(意为撞钟时的猛烈而使钟架为之摇动)。可以想到钟鼓之乐随着纤细的腰肢,那种飘逸而旋飞的彩纱长袖,是伴随着深沉、悠远、浓重的黄钟、大吕而使人心醉神迷,屈原在《招魂》所描述的“二八齐容,起郑舞些”(意为两队共十六位美丽的舞者在翩翩起舞着郑地的风采)。其意义远不止是它那威武的造型,奇妙的音响,它是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国的乐律学、中国的音律学是东方文明的骄傲。
(第四节)磬
磬是古代敲击乐器,其形制多种多样。远在春秋时期,磬在中华大地已成为贵族宫廷乐舞中的重要乐器,磬一般选用天然的石材切割打磨而成。我们现在已知最久远的磬为20世纪80年代从山西襄汾陶寺大墓遗址中出土的四件石磬,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磬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用于劳动的工具,当人们在田耕劳作时听到由石器所发出的各种悦耳声音,便萌发和启迪了将它用于娱乐的意识,早期人类对音乐的感知认识可能就与这种石器的声音有关。人类祖先在生活中获得了劳动与狩猎成果,人们喜获丰收的心情溢于言表时便情不自禁地敲击悦耳的石器,并伴随着这优美的声音,模仿着各类鸟兽的动作而跳起欢快的舞蹈,《尚书》中就记载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舞蹈场面,这就是磬最古老的乐舞形式和演奏方式。
磬在早期为单磬演奏,后来随着人们列音乐的需要,它逐渐发展为多磬排列的形式来运用,所以称为编磬,它多用来演奏一些旋律性的曲调,并在宫廷雅乐乐队中广泛使用。有些单独悬挂使用的磬其体积庞大,声音独特,往往用在皇帝祭祀天地和宗教活动中。如清代宫廷乐队每年的祭祀活动,人们按一年十二月来划分,用每月演奏一个调的习俗传统来使用磬,现在北京天坛就收藏有这种磬,一般称为“特磬”,其声音洪亮、悠扬,低音醇厚。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天坛人们为了恢复当时传统宫廷雅乐的祭祀礼仪,还特别邀请史学专家根据历史的记载而举行了盛大的旅游性祭天、祭祖、祭孔形式的演奏活动,其场面庄严而盛大,所奏钟磬鼓乐之声古朴、典雅。
磬也是依据不同的音高而排列的,它同样能演奏十二平均律的三个八度音域,并可以随意转调,从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共三十二枚一套来看,它分上下两层悬挂组合而成,每层又分两组,一组为六件,还有一组为十件。
到了商代,磬的使用逐渐形成由不同音高组合的配置来演奏,20世纪之前,从河南安阳殷墟一坑出土的三枚一套的石编磬经测定,它们的音高分别是a2、b2、c2。而且,每个磬体上都暮刻有铭文“永启”、“永余”字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字含义。磬的制作显示出中国古代发达的雕刻工艺和高度的艺术审美观,很多不同时代出土的磬所反映出的精美纹饰其雕工堪称艺术之精品。由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大理石材质制作的虎纹图案石磬,其线条清晰、布局讲究、结构合理,图纹中威武雄健的猛虎带有帝王的威严和凶悍,在秦汉之前很多乐器饰纹图案上或钟、鼓悬架上都有大量的虎纹标志,也充分反映了人类在早期图腾年代以威严的兽王来象征帝王的尊严和权力。磬在古代虽然是一种宫廷乐器,但它的使用却代表了一个阶层的地位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统治阶级的贵族们为了权利的需要,在音乐的制度上都与民间百姓形成君臣L幼的区别,历代的皇权者们将这些显贵的上等礼器用来象征其身份和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中外权力统治者们所共有的一种特征。这一点我们从众多出土的编磬立柱和底座所绘饰的图纹和雕刻的图案中可以看到:龙头、鹤颈、鸟身、鳖足、凤纹,乐器制作精美,结构牢固,反映了当权者们追求神圣而至高无上的统治意志。
(第五节)鼓
鼓,是中国音乐史上出现最早的打击乐器。鼓在今天仍然是一些持猎民族的唯一乐器。中国在先奏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关于鼓的名称就有几十种之多。我国的鼓相传是由帝舜的乐官夔所制。在远古时代,传说黄帝的宫殿在西域昆仑山的九山重顶上,那里有五座紫禁城,十二座白玉楼,每到夜晚城中便霞光万丈然而,有一个叫蚩尤的邪魔想要造反夺走黄帝的行宫,于是黄帝便发布命令讨伐他,在征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的军队却遇到了九战丸不能胜的情势,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仙人叫亢女,他对黄帝说在流波山上有一只叫夔的野兽,其形状像牛,它的吼叫声犹如打雷一样,可以用这种声音打败蚩尤。于是,黄帝派人打造了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其鼓声像雷霆,有了这种直鼓,大涨了黄帝军队的威风,而蚩尤的军队听到这种鼓声则一个个胆战心惊,最后蚩尤终被消灭了黄帝制造了鼓,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它反映了自古以来,鼓这件乐器在各种场合的作用十分多样。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鼓用于军事、农耕、礼仪、宗教、法律、娱乐等各种活动的记载是非常普遍的。由于鼓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鼓在很久以前的周朝就已成为一种官府衙门重要活动时使用的器物了。
在周代就已有了专门掌管鼓乐的官职和机构,周代就有鼓人,汉代出现鼓史(鼓吏),唐代还有鼓吹署,宋代没有鼓院、鼓司,负责宫廷的一切礼仪乐舞活动。
鼓是一种非常能够鼓舞人们士气的敲击乐器,鼓的声音响亮洪大,节奏铿锵有力,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人们征战伐敌增添士气的器物,正所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史记乐书》)。可见,鼓的雄壮威武之声,士兵们听了就会精神百倍。我国有句成语为“一鼓作气”,其后文为“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讲述的是在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据《左传》记载,这次鲁国却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这是因为鲁国采用了曹刿所用的指挥战法。其克敌的办法就是运用了击鼓来鼓舞士气以取胜,第一次击鼓,其声音能够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敌兵的勇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敌兵的士气已没有了,我军的勇气正在旺盛阶段,所以战胜了他们。
鼓,不仅在军队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战斗利器,早在汉代,它还是军队中用于军乐仪仗的重要乐器,鼓吹乐,马上吹打乐也是早期鼓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元代军队中,当时的出征队列必须配备有驼鼓、马鼓、骡鼓为先导的鼓乐队伍,它起到引军开路、避险助威的作用。大家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于是委派袮衡为鼓吏(一种专职司鼓的宫廷职官)。一次宴会时,祢衡故意没有按惯例穿击鼓服装,待他击鼓时,他却以双槌奏起了悲壮的《渔阳曲》,演奏这支曲子实际上是祢衡用击鼓来辱骂曹操。由此来看,鼓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乐器。款待宾客要人时用鼓来表演在当时是十分上档次的。
鼓在我国古代还是用于祭祀礼仪的乐器,如宋代的郊祀乐就是由“文舞”和“武舞”形式组成,而每一段乐舞的变化都在鼓的节奏配合下来完成,《元史礼乐四》载:“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所用的祭祀鼓主要有建鼓、朔鞭、应鼓、搏拊等。如《国语吴语》中“载常建鼓,挟经秉袍”的“建鼓”,是用于军队中执掌号令声音的,其形状是用类似长柱的物体穿框于鼓体之中,鼓两面蒙皮,用双棰击鼓一面,它的声音洪大、响亮。1978年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面建鼓,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建鼓实物。古代祭祀所用的鼓按等级也有数量大小与规模大小之分。
一般性的活动用鼓,只采用两而鼓,而大场而祭祀祖先的仪式要用四面的路鼓;祭祀地祗就会用六面灵鼓,祭祀天神可用八面雷敛;由于我国的尊天佑地思想,运用不同的鼓可象征不同的天地神灵,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所使用的鼓其种类十分多样的原因,鼓的社会活动反映了人的文化观念,鼓文化代表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悠久传统。
中国历代的封建君主们在歌舞升平的统治之道中总是会用音乐予以助兴。唐宋时期,宫廷流行燕乐(宴乐),而鼓乐也正是借助了燕乐的风尚而蓬勃发展的,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众多以鼓而没立的各种音乐职能官名,西汉以来的鼓员之职就是开创了后来各地统领鼓王的集中体现,而各地区的鼓师又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出现了代表当地特色的沛吹鼓员、长乐鼓员、江南鼓员、楚吹鼓员之职,这些鼓乐机构中所用乐器形态各异。如在唐代燕乐中,除了使用一些中原比较常见的节鼓、腰鼓、担鼓、连鼓、桴鼓、饶鼓、王鼓、锏鼓之外,就连由西域外族传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鼓乐,也都成为当时宫廷燕乐主要使用的乐器了。如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靴鼓等等。
鼓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在我国古代表现得十分突出,古代的帝王出征、登基、大典、礼仪等活动均有鼓乐相伴,以示其权威。所演奏曲目多以《得胜令》、《将军令》等为主。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来中国访问时,首站去往古都西安,在当时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就采用了古代比较隆重的入城式规格来接待,当晚的礼仪可谓鼓乐喧天,犹如盛世的大唐在迎接尊贵的外宾一样,其场面和气势宏大而壮观。
中国的鼓由于在远古时期就是用于图腾崇拜来祈求上苍神灵的法器,因此,鼓在历代都成为帝王与臣民进行沟通的一个方式,中国有句成语叫“击鼓鸣冤”讲述的是尧、舜、禹帝王为了体恤民众而设鼓于府衙,这种开明之举,成为后世几千年来百姓们喊冤鸣不平的一种制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在各大小衙门口均设有大鼓,闻鼓登堂已成为中国古代府衙办案定律的规矩。
鼓乐文化是中国民乐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以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而出现的十番锣鼓、西安鼓乐、潮州大锣鼓均是由鼓作为主要的表现乐器,如西安鼓乐中的坐乐就一般要使用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四种,行乐就会用高把鼓、单面鼓。这种音乐形式在当地群众的娱乐生活中是最为流行也是最有民间文化氛围的。
鼓是一种皮膜振动发声的乐器,它由鼓皮和木制鼓身构成。鼓皮一般为动物皮,它是经过皮革加工后蒙在木制鼓框上的,鼓皮边沿处用比较粗的铁钉固定,鼓身形状各异,有圆型、扁圆型等,鼓身中部装配有鼓环。很多制造精细的鼓身雕刻和绘饰有各种图案的花纹,并涂以红漆,使之色彩艳丽大方。现代民族乐队中也使用一批新型鼓类乐器,如排鼓、定音花盆鼓、定音堂鼓等。我国的鼓品种复杂、种类多样,各少数民族中流传使用的鼓不计其数。据统计我国的鼓将近有几百种之多,它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为庞大的乐器家族。
民间中流传着一种名为花鼓的乐器,相传它由唐代的三杖鼓演变而来。明代的田艺蘅在他所著的《留青日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吴越(江苏、浙江一带)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这段文字说明在吴越地区就流传有三棒鼓的表演,而在安徽凤阳地区的男子们更是演奏这种鼓的高手。花鼓艺术早在唐宋就已流行,后来在全国各地都有各种不同地域特色的花鼓歌舞表演,如安徽花鼓、湖南花鼓、山东花鼓、陕西花鼓等形式,而最为有名的还数安徽凤阳花鼓,它是花鼓小锣、花鼓戏、花鼓灯形式的总称。花鼓表演形式都是以男女二人齐唱或对唱为主,人们双肩斜挎腰鼓,主要用说唱形式表演一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昕官员上报说:一批三棒鼓男女,窜来京城,看那打扮,听那口音,像是皇上家乡来的人,而且,还唱的是有亵渎皇上的话。此时,朱元璋下令四处搜捕这些花鼓艺人,只要再听见有人击鼓弹唱花鼓一概杀头治罪。由于明朝后来的统治腐败,人们曾编有花鼓歌在民间广为流传:“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看来,花鼓是百姓生活中揭示社会阴暗的一种精神武器。
(第六节)响铜类打击乐器
中国的打击乐器,有一部分为铜制响器,如钹、锣、镲、铙、星、碰盅等,它们与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表演传统,所以,载歌载舞、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在中国城乡百姓们的生活中已是一种生活习俗。关于中国响铜打击乐器的流传和使用,如果从这些乐器的功能上来看,它一般主要分为在官方性的礼仪、大典、军乐等活动中的使用;在民间性的娱乐庙会、节日喜庆等活动中的使用,主要是百姓们日常生活的使用;还有一部分为在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使用,如寺、观活动中用于法事场面的响器。
在中国音乐的各地方乐种中,铜制响器类的打击乐,它主要以各地方吹打乐擞吹乐等形式来使用。从乐器的历史流传来看,这种类型的打击乐品种,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专业性表演特征,即乐器的选择、组合以及对乐曲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不同于民间百姓生活中随意拼凑敲打来制造热闹气氛,这是传统乐种与民间娱乐性使用响铜打击乐的最大功能区别。如鼓吹乐类形中的冀中管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而吹打乐类形中的十番锣鼓、浙东锣鼓、潮州锣鼓、西安鼓乐等,无论在使用乐器的品种方面,还是乐曲在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它们都具有比较规范、统一的艺术要求,例如,十番锣鼓的音乐就是由打击乐的锣鼓段、锣鼓牌子为主要演奏内容。在表演形式I二,如果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则称它为清锣鼓,即清一色的打击乐器。这种表演形式是不加任何吹管类乐器的演奏。在乐器选择上主要由大锣、马锣、喜锣、齐锣等组成。十番是我国打击乐的特定产物,在传统十番的细锣鼓编制中,打击乐器共有八件,它可发出十种音色的声响,所以,民间将这十种声音称为十番。如同鼓、马锣、喜锣、齐锣、汤锣、月锣、大钹、小钹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