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爱学习的孩子
4656300000009

第9章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2)

把握生活中每一个可能让孩子学习的机会,父母可由事必躬亲的角色,转变成辅助教导,让孩子慢慢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耐心地为孩子做清楚而明确地示范,并且放慢你的速度,以求清楚明确,让孩子看清整个过程,才能让孩子有效学习模仿。此外,在示范教导的同时,不要忘了加上语言的辅助,对孩子轻声细语地解说各项步骤,不但可以促进亲子感情,更可激发学习潜能,达到启蒙的效果。

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父母箴言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压力,他们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父母们连拉带推地去学,于是就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这样学习,不但不能出成绩,长此下去,还会给孩子们造成“厌学”的情绪。因此,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孩子的各项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习也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孩子的学习被父母看得格外重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习好。当然了,想要学习好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学习必须是主动的。

要想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父母就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有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会落后,因此,看到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就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在父母的意识里,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如果总是被父母督促着学习,孩子就会养成被动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了,孩子还不成熟,没有自制力,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的提醒和督促。但是,父母要知道,督促孩子是想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让孩子变得被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督促只能是适当的,并且一定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在电视机面前已经坐了很长时间了,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的作业要什么时候做呢?”而不是说:“不要再看电视了,做作业了!”父母这样做只是让孩子被动地从电机前站起来,而不是主动去学习。

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只要点到为止就行了,千万不要唠唠叨叨,更不要大事小事全干涉。要知道,在父母的唠叨和指责中,孩子是不可能会有积极愉快的上进情绪的,也很难去主动积极地思考。父母的唠叨只会让家庭气氛紧张,让孩子紧张,根本就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而宁静的学习环境。因此,父母应该学会长话短说,更应该学会不该说的话不要说。

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大脑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父母也需要注意一下,以下的几种气氛是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不利的。

1.说教气氛

有些父母认为,要想让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就一定要经常跟孩子说很多道理,这样孩子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学习。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想要让孩子可以学习好,为孩子营造一种适宜的学习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孩子成天都生活在说教的气氛当中,只会让孩子觉得乏味。所以,父母要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严厉气氛

严厉的气氛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大脑的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还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父母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一点,就厉声训斥。这种紧张气氛会让孩子学会恐惧,大脑的思考就会被抑制、扰乱,这样会严重妨碍到孩子的学习。

3.支配气氛

父母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想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让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会问家长:“妈妈,我现在做什么?”“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父母要指导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父母可以说:“你自己安排好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箴言

许多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然而,他们在想尽办法培养孩子智力的时候,却忽视了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开发智力的方法:让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就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

书房里,爸爸在一边看书,儿子在另一边写作业。

“爸,这道题怎么做?”

听到儿子的发问,爸爸皱起了眉头,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发问了,儿子一遇到问题就知道问父母,一点都不知道自己思考。看着儿子拿来的题目,爸爸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样的题目对于儿子来说根本不难,只要稍微思考一下,答案就会呼之欲出。

“你自己好好看一下题目,然后思考一下,就会知道答案了。”爸爸不想再直接告诉儿子答案,他想让儿子自己试着去思考。

没有得到答案的儿子回到桌子面前,同样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题目,他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看着苦苦思索的儿子,爸爸觉得这么做也不是办法,于是,他放下手中的书,来到儿子的身边坐下。看到爸爸坐在自己的身边,儿子以为爸爸愿意告诉自己答案了,然而爸爸还是没有说出答案。只见爸爸拿过一支笔和一张纸,把题目中所列出的条件都写在了纸上。开始儿子并不明白爸爸在做什么,只好盯着那张纸。慢慢的,儿子从纸上看出了答案。于是他按着自己的思路写出了答案。在这其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用眼神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从此以后,当儿子再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不再在第一时间去问别人,而是试着自己思考,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培养孩子学习上的独立性,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这让许多父母感觉无从着手。其实,培养孩子学习上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意味着在思考某一问题时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积极主动性。在成年人中,独立思考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为他们今后的成才打好基础,也有利于他们当前的学习。

要想让孩子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首先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上不依赖父母。如果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那么他在思想上也不会独立。在美国,当孩子过了一岁之后就要独自睡觉。当孩子学会走路之后,父母就很少再抱孩子了。然而,我国的孩子就要娇气多了。走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还被父母抱着,有的孩子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要让父母追着喂饭。试想一下,这样被父母呵护着长大的孩子,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呢?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基础。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应努力开掘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另外,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必须做到:当孩子问“为什么”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给予解释,甚至有些问题可以暂时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议,让孩子去观察和动手验证,这样收效会更大。

平时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在睡觉前,父母可以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让他们看一些画册、儿童读物等,并从中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这样可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眼界更开阔。当孩子出于好奇而拆坏了玩具、钟表时,父母不应予以惩罚和打骂,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弄清楚这些器具的机械原理,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家长可以为孩子买一些小工具、小零件,让孩子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这样,孩子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也学到了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想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思考能力,还要让孩子具有创造精神。所谓的创造精神,就是指发明或是发现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创造精神是人类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的探索中最宝贵的品质。父母可以为孩子订一些科普方面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父母还可以在平时训练孩子在思考问题时开阔思路、独辟新径。

另外,父母应当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在游戏之前,还可以给孩子介绍各种工具、材料的用法,并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他们自己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才给予一些帮助。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

让孩子有点怀疑精神

父母箴言

如果孩子尚没有怀疑的精神,那就告诉孩子大胆地去怀疑;当孩子提出怀疑时,要尊重孩子的怀疑精神,让孩子的这种精神成为他进步的阶梯。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都在客厅看电视。不知道冬冬自己在玩什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冬冬,快过来,有好看的动画片!”妈妈喊道。

“我不看了,我给花儿施肥呢!”冬冬说道。

爸爸妈妈听冬冬这么说都感到十分好奇,便过去想看个究竟。

“天啊!你这是干什么呢?”妈妈看到冬冬正把白花花的食盐一把一把地放到花盆中。

“今天老师说植物生长无机盐,我问贝贝什么是无机盐,她说就是家里吃的盐,我就想让花儿‘吃’点盐……”冬冬看着妈妈生气的表情,声音越来越低……

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家都在怀疑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牛顿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当成是见怪不怪的现象,而是提出一个疑问“苹果为什么不是冲到空中,而是落到地上呢?”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人开来是荒诞不经的问题,使得牛顿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不仅仅只体现在科学领域。

怀疑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也唯有怀疑才能思考和学习,也唯有怀疑,才有可能发现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只有在此之后,才会踏上解决问题的征程。如果没有怀疑,那么只能被动地接受,接受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完全了解了的东西,就很可能导致一种接受的盲目,也就有可能无意或无形中接受了一种谬误。自立的人如果缺少了怀疑精神,难为成为一个只有自立意志,但事实上却在被动地跟随别人脚步的人。因此,要自立,首先让自己学会怀疑。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敢怀疑、不会怀疑呢?

1.“前辈”的权威使孩子“甘于”顺从

有很多家长的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一旦提出相悖的意见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时间长了,孩子怀疑的棱角自然会逐渐被磨平。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在传统的“喂养”教学中,老师将解题的思路传达出路并要求学生严格按此思考,做试验也是按照提前已经安排好的设计进行。这样一来,孩子便产生了懒于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依赖心理。孩子的科学怀疑精神因为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而渐渐消磨,好问的天性也因为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渐渐枯萎。

3.孩子对自己的怀疑缺乏足够的自信

怀疑精神产生的初衷就来自于对常规的否定,而所谓常规又是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因此孩子如果缺乏足够的自信会顾及到提出怀疑后的种种后果,如担心别人会向自己投出异样的目光或遭到同学的嘲笑以及被老师冷落等等。当孩子沉湎于自我否定之时,难免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最初的怀疑精神也慢慢消失殆尽了。

今后的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是一味地服从,服从体现在对纪律的遵守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但工作能力的体现还是需要怀疑精神来打头,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解决问任何题的步骤都需要别人一步一步地详细交代的话,显然有违自立的要求。

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并不都是正确的,或者说并不永远都是正确。即使真理的成立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加强,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可以说,时间是最好的冲刷剂,它可以筛选掉那些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知识,从而使正确的知识传承下去,造福人类。如此,人类才不断地进步,文明也才不停地升级。而在这样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人的怀疑精神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没有对旧事物怀疑,也就没有新事物的诞生。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怀疑精神的阶梯。

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呢?

1.转变观念,激励孩子敢于怀疑

有些孩子担心自己的怀疑会为自己招致不好的后果,于是不敢怀疑。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对孩子离奇的提问要重视起来,另外老师也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的想法如何都会受到尊重。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心理专家对某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找错误的英语测验。专家让老师发给学生们每人三份试卷,然后告诉学生标号“一”的试卷上有五处错误,标号“二”的试卷上有十处错误,标号“三”的试卷上有十五处错误。老师同时提醒学生要仔细地找错误。但实际上三份试卷都只有五处错误,老师的后两个指示本身就是错误的。测验的结果是班上的学生由于过于“认真”,甚至把对的单词都改错了。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真理面前没有所谓的权威,人人都是平等的。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拥有怀疑的权力,并且他们的怀疑会得到尊重。只要这样,孩子才能够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所怀疑的问题上,而不是前后顾虑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

2.让孩子重视实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当孩子有所怀疑的时候,家长应鼓励孩子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怀疑。让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是通过试验等方式进一步地接近本质。怀疑精神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问题——继续研究……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螺旋前进的过程中,孩子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都会增强,其怀疑的态度也会更加严谨认真。

最后要提醒家长,当孩子因为最后的怀疑没有被证实时,要注意及时打消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向孩子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成功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换来的。告诉怀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有这样孩子怀疑的兴致才不致陷入低谷,甚至是再也无法提起来。

怀疑是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的通道,怀疑同时也孕育着信心和个性的独立。因此,保护孩子的怀疑精神,是每一位渴望孩子走向自立的家长都应该做到的。

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