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爱学习的孩子
4656300000007

第7章 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6)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父母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需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剪掉孩子那双飞翔的翅膀。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想象游戏,同时让孩子主持游戏,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考虑为孩子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或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题,这样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孩子复述情节生动又富有想象的故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更有好处。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美国的《公民权法》中的两项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

据说,这一规定与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精神赔偿案有关。

1968年的一天,美国一位3岁女孩指着一个礼品盒上的“OPEN”对她妈妈说,她认识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这位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的权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等圆形的东西。但是,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字母之后,孩子就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

此案在法院开庭时,这位妈妈作了如下辩护:“我曾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放在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放在很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左边翅膀的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无法飞行;在小水塘里的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呆在水里。现在,我女儿就犹如一只幼儿园的天鹅,他们剪掉了她一只想象的翅膀,过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陪审团的全体成员都被感动了。幼儿园败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早的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孩子,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的想象。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心理,开始教孩子许多所谓规范的知识。进入中小学之后,更是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视为“洪水猛兽”,进行严厉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总是强调答案规范统一。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必刻意限制或是多加管教,让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可是看看当今的孩子们,他们的想象力究竟还有多少呢?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是因为跟标准答案不符。

跟标准答案不符!它如同一把坚硬的锉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但判卷的老师也是言之凿凿:我们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孩子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雪化了当然就是水,虽然这个学生的答案非常有想象力,也很有诗意,但是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不管他的想象力何等丰富,我们也只能给他判错。

其实,社会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着手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了,哈尔滨市少儿活动中心就曾经创办了一个想象绘画班,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叫主办者哭笑不得。在想象绘画班开办了一段时间后,主办方为家长们开了一个绘画成果展,然而没想到的是,看着孩子们把马画成蓝色、绿色,家长们生气了,这是怎么教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尽管校方再三解释这是要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创作空间,可班上80%的家长还是让孩子退了学。

这不由得叫人想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在讲到中途的时候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让他自己发挥想象,继续说下去,这就很好地激发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使歌德后来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事实上,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试着像歌德的母亲那样,把我们的故事,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出来呢?让孩子用他那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飞翔,这样,对于孩子的智力可是一种提高的方式。

支持并诱导孩子的理想

父母箴言

什么是理想呢?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是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孩子们最富于理想,最有雄心壮志。作为父母,要爱护孩子们那天真、纯洁的向往未来的美好理想,并促使孩子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理想是孩子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没有理想的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会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终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地度过每一天。

对于理想,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想法是有很大差别的。作为孩子来讲,由于年龄小,他对自己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目前对生活有限的认识和兴趣爱好之上的,而大人则是在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基础上,用成人世俗的眼光,代替孩子来设想他的未来。所以,面对未来,孩子的天真幻想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孩童时代的想法和兴趣都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不管清晰或模糊,宏伟或渺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学会愈来愈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让孩子自己认真思考未来的蓝图,这样的远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的热情和动力。

无论现在孩子说未来要干什么,都包含着他自己对生活的丰富的想象。这样的想象是最弥足珍贵的。父母要用一颗平和、宽容之心对待孩子所描绘的未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他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有一次,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带着年幼的李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但是,年幼的李嘉诚对父亲讲的生活道理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对停泊在码头的巨轮产生了兴趣,他觉得这么大的轮船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海上航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于是,他指着大船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也要做大船的船长!”父亲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孩子,真有志向!但是,做一个船长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思考必须很全面。”父亲把手放在李嘉诚的肩膀上继续说:“你看,现在天气很好,船只在海中航行就比较安全,但是如果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做船长的人,就得提前想到这种情况,提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做船长一样,预先考虑周全,随时准备应付一切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做船长的意识,并向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虽然,他最终没有做成船长,但他一直以做船长的意识去经营他的公司和人生。他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条船,喜欢把自己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航行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和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能否把宏伟的理想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做父母的应让孩子们知道,只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

理想既是分层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于孩子将来干什么,父母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及早进行定向培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把理想的风帆鼓得满满的,把追求的目标定得高高的。正像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说的那样:“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这是因为越是远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励人的斗志,越能使人执着地追求下去,做出不平凡的成就。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应该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科学家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人生在世,就要有雄心壮志,就要不甘平庸。

父母要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将来哪一行的“状元”也当不成。要运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诉他们:冠军的奖杯里盛满的是苦练的汗水,科学家的发明证书上凝结的是奋斗者的心血,超人的成就要付出超人的劳动。

从主观上说,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理想都是热情支持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实际上都是扼杀,最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完全相反。而产生这样的结果,也是好多父母自己始料不及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确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错误的,拔苗助长也是错误的。

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却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父母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怎样才是对孩子理想的真正支持呢?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想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必须以孩子的现实准备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是说教,不是命令,也不是趁机提条件。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律师时,你不妨这样说:“看来,当律师倒是很不错的。那你说,那个律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好,让那么多人都敬叹不已?不知道他小时候读书怎样?”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想不到你想当律师,这个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当律师需要什么才能?”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这样孩子的理想才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