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爱学习的孩子
4656300000004

第4章 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3)

孩子天生就有好动、好强、好胜、好奇等内在因素,也有探究世界的强烈欲望,本来就有多方面的兴趣。家长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孩子,逼迫子女去发展自己不喜欢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强制的结果,不仅与家长的愿望相反,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3.要培养孩子兴趣的稳定性

有的孩子兴趣比较广泛,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缺乏持久性,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有的孩子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想改学别的容易些的。这样做将一事无成。这就需要家长的努力教育了,努力让孩子的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只有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才能推动深入钻研问题,才能经受艰苦的环境考验,才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而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成绩。

4.让孩子体会成功的乐趣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嘲笑孩子的努力。常听到父母这样训斥:“你看你看,又错了,怎么那么笨啊!”“你看人家小红,都会说英语了,你就会玩”等等。这些脱口而出的批评,显然出自一片好心,想让孩子往好处做,但是这种批评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能力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并且这样的方式,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畏惧学习。正确的方式是应该尽量避免唠唠叨叨的批评,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和承认,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赞赏,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既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奖励,同时有利于激发孩子下一次的尝试。父母不要一下子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不要让孩子经受太多的失败,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斥责、取笑他的失败,应该始终肯定他的努力,欣赏他的长处,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始终满怀信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久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成为英才……”当然,要孩子都成为英才是不可能的,但这话却道出了极早发现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作为父母,要做孩子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孩子,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要竭力去培养,使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要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父母箴言

当父母看到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了,就恨不得他马上成才,然后对孩子进行疯狂式教育,让孩子接受不了。其实,不管学什么,都要从最简单的学起,只有让孩子学会、学懂,学到甜头,才会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

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会背10多首唐诗,他的语文成绩在长大之后就会很好。也不要相信当孩子在两岁多的时候会从1数到100,长大之后孩子就会成为数学家。那些坚持让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让他读《道德经》的父母,难道真的认为孩子能深谙其中的真理?这些父母要小心了,你已经犯了孩子智力开发的禁忌。不要以为这样做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实你是在扼杀孩子将来对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芽成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能成材。”

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在3岁之前,其能力的发展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父母给他的刺激越多,孩子的能力被挖掘的就越多。所以,父母应该在这个时期抓紧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出发,采用的内容和手段“略为提前”一点就好,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那么,哪些事情是禁止父母去做的呢?

1.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

案例:刚满3岁的小旭恒每天的“工作”清单是:画两幅图画;写1—20个数字;读完妈妈新买的故事书《小熊的一天》,回来要讲给妈妈听的;还要背出英语单词5个。每天,小旭恒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的小姐姐在院子里开心地骑脚踏车,而他就只能面对着一大堆“工作”发呆,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出去玩,因为,妈妈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这种单调的知识灌输会过早地将不易掌握的知识强加于孩子,这样做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应该这样做:选择大人和孩子都轻松自由的环境进行教育。比如:在公园里散步,大人可以教孩子多去认识一些植物;在动物园或海洋公园参观,可以让孩子见识大自然多种不同的动物;在商场里买东西,可以教孩子识别不同商品以及了解各种商品的特性;在科技馆或者展览馆里,可以让孩子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岁以下的孩子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半个小时,不要勉强孩子,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就可以停止教学了。

2.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案例:4岁的佳妮已经可以画出10多种图形了,而且还会用水彩和油墨画画,幼儿园的老师都夸她聪明呢!可是一到了妈妈这里,就不过关了。其实也难怪,妈妈对她要求很高,每次都要求她画一些高难度的画,还不能出错。真难为她了,才小小年纪的孩子,又不是大人,哪能次次都不出错呢?

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事事都难办,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

父母应该这样做:和孩子以游戏的方式来关注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父母可以做一张大表格,当孩子有明显进步时,为了表示奖励,让孩子自己在表格上粘一朵小红花;当孩子表现一般时,可以让孩子粘一朵小黄花;当孩子有了退步倾向时,就只有让孩子粘一朵小绿花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让孩子学会区分自己不同的学习表现,从而慢慢地学会对自己不断激励和不断要求。

在具体学习上,尽量少用“第一”和“最后”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学习结果。

3.对孩子兴趣培养过早定向

案例:自从两岁的雨桥对隔壁玲玲家的钢琴表现出些许好感后,爸爸回家就开始忙活开了,先是打电话咨询钢琴学校幼儿班的情况,又是发邮件在网上了解二手钢琴的价格,然后还在家里拿把硬尺量来量去量尺寸,看什么角落正好可以摆一架钢琴。

爸爸这样做这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定规律。事实上过早对孩子的兴趣定向,只会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完全人格的建立。

父母应该这样做:父母可以全面培养孩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带孩子去看一些专业的画展、音乐会、歌剧、舞剧、话剧,不要求他刻意地理解,只是让他学会欣赏、有个大致的了解,让孩子感觉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动听的。

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其特长,可以辅助一些教材或训练,循序渐进地学习某种技能。

刚开始不要对孩子的某一种兴趣表现出太大的热情,用淡然一些的语气和他交流。如果他是真的有兴趣,慢慢地你自然会感受到,如果他只是新造茅坑三日香,那你也省得费心了。

不要漠视与回避孩子的问题

父母箴言

生活中,孩子总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大人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孩子也会问个不停。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感到厌烦,孩子好问是好事,说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意识。

“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

“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

“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饭呢?”

“妈妈,为什么会下雪呀?”

“爸爸,你为什么会长胡子呀?”

……

孩子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遇事总得问个“为什么”。可是,有的父母对此很不耐烦,或敷衍了事。几乎大部分的父母亲都会漠视或回避孩子的问题。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难的问题,还有他人在场时不好回答的问题等,大都会采取这种态度。

3—4岁的孩子,脑重已有成人的80%。5-6岁的脑重已达成人的90%。从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来看,3-4岁的孩子能理解1500个左右的词汇,其中近千个词语可运用于交谈中,5-6岁的孩子词汇理解可达5000个左右,其中2-3千词语运用自如。这说明孩子接受知识的潜能是很大的。这时期孩子语言增多,问题也很多,这正是大脑发育快的一种表现。孩子通过提问,与大人交谈,从中可获取大量的知识。倘若大人对孩子的问题不予回答,甚至加以训斥,这等于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在这种孩子身上,近期效应是与同龄孩子相比,获得的知识很少,语言发展慢,活泼性较低,远期结果是,这种孩子读书时不爱提问,学业成绩很差,成年后社交能力差。因此,正确对待孩子提问并认真作答是非常重要的。

处于发问期的孩子,有时候的确很难应付,甚至几乎无法应付。恰恰此时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他们有时之所以发问,只是想要和父母亲沟通一下而已。

这时期的孩子充满了智慧性的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要父母亲一一仔细地回答,实在不容易。尤其是父母亲越忙的时候,小孩子越是纠缠不已。另外,小孩子会有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发问的倾向。

小孩子几乎会问任何的问题,不过这是他们的智力之芽开始萌发的表现。树苗在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前,需要充分地施肥、浇水,否则会变得非常瘦弱。因此,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补充养分,就会贻误良机。而一旦错过,则无法重新开始。

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道理。一定要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智力正在萌芽的时期,适当地予以应对,才能够培养出充满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的孩子。因此,切勿漠视、回避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而要尽可能诚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此外,孩童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偶尔在孩子提出问题,却正值母亲忙碌的时候,母亲会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漠视孩子的问题,并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忙,等一会儿再说。”甚至还会拒绝孩子,说:“妈妈不是早就教过你,告诉过你了吗?你到底要问多少次才能明白?”

结果会令孩子不满。这种不满的累积会给孩子的个性蒙上阴影,甚至影响他将来的一生。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来就了解的事,却一问再问,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尤其是在弟妹出生以后或家中有其他小朋友时,会经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换言之,孩子发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为了要引起家长的回应。

这时候,只要注意孩子的态度,就可以得知了。例如:孩子会发出撒娇的声音,纠缠着母亲,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等等。这时,不要拒绝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寂寞的心情,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没有理解这种心态而有所回应,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欲求不满,而引发其他想引起注意的行动。例如:毁坏东西、大喊大叫,果真这样就麻烦了。

对待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父母应该端正回答的态度并讲究回答的方式方法。

1.要表扬孩子

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2.要多采用启发式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太难,考虑到孩子回答不出来,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则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孩子提出“水是怎样流动的?”时,这个问题通过做一个小实验,孩子就会自己得到答案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下面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水槽,在水槽中倒上水,然后将水槽变成一头高一头低,这个时候让孩子注意观察,孩子会发现水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

3.不要告诉孩子错误的答案

如果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不妨先了解孩子的提问原因,有时孩子不一定是真的要得到答案,只是为吸引大人注意而已,这时不妨用语言和表情向孩子示意自己在注意他。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辞,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激发孩子多问“为什么”

父母箴言

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去摸摸、看看,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探索欲望对他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因此,当父母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时,请不要不耐烦,而是应该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们开始去向父母问问题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了,这时父母千万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应该耐心地去回答孩子的问题。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好奇心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能带着孩子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父母可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钩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而且还耐心地开导他们。

在父亲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飞机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孩子由于好奇自然会提出些问题,可是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就在父母不断的呵斥声中毁灭了。其实,父母应该做的是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想法,尊重孩子的观点,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探索新知的能力。这样,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发现和思考中增强创新能力。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