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爱学习的孩子
4656300000019

第19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3)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家也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是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在家庭中,要让孩子有发言的权利。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老子说了算,一切都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是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3.在玩的过程中搞创新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积极鼓励,就是要创造条件,必要时,也可能一起参与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在对孩子的玩耍方面,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一是为了安全,不让孩子玩,安全当然是重要的,但不能杞人忧天或因噎废食,而且安全也有个程度问题。二是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有些家长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全身名牌,生怕因玩耍而弄脏衣服,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耍。三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有些家长虽然给孩子买来了各种玩具,但不让孩子自由地玩,有些家长不准孩子摸或摆弄物品,动辄以“要弄坏的”相威吓,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总之,孩子不能不玩,因为不但可以增加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

4.提问是创新的基础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强行压制提问。如“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没看到,我正忙着?”、“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这类话语要力求禁止。二是欺骗搪塞,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了,但又怕丢面子,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和搪塞孩子,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这三种态度都不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的,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5.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的好习惯。家里买了一条鱼,可以问孩子,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6.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训练方法一般有:

★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比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许多家长平时都给孩子讲故事,不妨在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续接故事。

★看文字画画,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语)让孩子把文字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

★进行概念的联结训练,经常出一些毫不相干的概念,要让孩子通过相关的中间环节把两个不相干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石头”与“电脑”这两个概念不相干,但通过“玻璃”与“屏幕”,就构成了相关的概念链:石头─玻璃─屏幕─电脑。

★鼓励孩子直接编制故事,孩子平时都爱听故事,听到一定数量后,可让孩子自己来编故事。

7.兴趣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最好老师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所以对孩子应从小培养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孩子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真知。父母要从小就给孩子买《幼儿智力世界》、《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科普书籍。孩子对书中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要买一些益智的玩具。如积木、魔方、智力环、七巧板、折纸书等,这些东西可以不断培养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家长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最有利的环境。

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

父母箴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是孩子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观是看,察是想。让孩子观察问题,不仅仅应该让孩子知道事物是这样,而且必须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孩子要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有了观察,便开始有了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如果把孩子的观察比作蜜蜂采花粉,那么思维等心理活动就好比将花粉酿成蜜,没有花粉就酿不出蜂蜜。没有良好的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因为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孩子通过观察,获得了一些知识,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鲜明的印象。观察和随便看看、随便听听是不一样的。而孩子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因为观察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基础,想要发展孩子的智力,首先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进入孩子的大脑。如果把孩子观察的大门堵住,老是让信息吃闭门羹,那么,他的智力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每况愈下。

心理学专家认为,如果让孩子生活在缺少日常刺激使感觉起作用很少的环境下,会使他们的知识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涣散,容易受到暗示,并且缺乏学习能力。另一个实验表明:“仅仅遮断触觉刺激,也会使被试者智力迟钝,手指尖的灵巧性下降,感情容易冲动,并出现离奇古怪的思维。”既然缺少一般性的感知,就会使孩子的智力活动受到如此明显的不良影响,那么,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对孩子智力活动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力是一个学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认识来源于经验。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以他敏锐洞悉各种现象的观察力著称于世。他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观察机会和意外情况。无论是出国讲学,参加国际会议,还是旅行、散步,他都要找机会进行地质观察。

一个有作为的人是否能够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前提也是观察力。人类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即使在众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也能发现新问题。我国古代的名匠鲁班上山时被草叶划破了手指,他从草叶边缘呈锯齿形的特征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魏格纳病在床上,仔细观看起一幅世界地图来。普通的一张世界地图,人们不知看了多少遍,而魏格纳却通过观察发现,各大洲的边缘,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互相拼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得到证明,一举成名。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有一次发现许多昆虫落到一种特殊植物的叶子里面,植物受刺激后,分泌出一种消化液,把昆虫吃掉,变成这种植物体的营养。后来达尔文经过16年的观察研究,写出了《论食虫植物》一书,为生物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我国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是他们不辞劳苦,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观察的结晶。这些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观察力还是孩子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基础就是观察。没有一点观察力就无法写作文,孩子就无法解数学题,无法听课。观察力在孩子的一切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将来要当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或领导人都应具备高度敏锐的观察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经过几十年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观察力差。学习的基础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而观察是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两个字的字形、写法只有细微差异,观察力较强的孩子就能看出来,观察力较差的孩子就常常把它们认错或写锗。在写作上,如果观察力较强,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事件的描写就细致、深入、具体、生动;反之,在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孩子,就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写不具体,或就事论事,空洞无物。

在数理化的学习中,如果有较强的观察力,在老师用实验演示或图形说明某一个概念时,就能抓住本质,看到数量关系的变化,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简便计算和速算过程中,也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才能发现运算的各个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例如,要求找出下列数的关系,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1,2,3,5,8,( )。观察力好的孩子,很快能从数的顺序上观察出数量关系的变化,填入恰当的数,而观察力差一些的孩子可能感到无从下手。

在理化实验中,观察力更为重要,特别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推断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初三学生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力强的同学,能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到钠与水激烈反应的现象:纳与水激烈反应而熔化成小圆球,浮在水面上,做无规则运动,发出嘶嘶声,并且钠球不断变小,最后全部消失。而观察力差一些的同学,只能看到钠浮在水面上着火了,而描述不出更多的现象,这种观察力的差别必定造成对钠的结构性质进一步思维和记忆的能力的差别。

通过以上的说明,父母要让孩子在做好功课的同时要尽量多参加科技活动,进行实践中的认真观察。

我们下面谈谈观察力的特点。观察力的特点又称作观察力的品质。了解观察力的特点对提高孩子的智商有着重要的意义。

1.观察的目的性

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就只能算是一般的感知,不能称作为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为观察的目的性,至少应当包括:明确观察对象、观察要求、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而这些内容,可以在观察前的观察计划中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一般来说,不论是长期的观察,系统的观察,还是短期的、零星的观察,都必须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的目的性,还要求我们在进行观察时,必须勤做记录。这种记录是我们保存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手段。记录要力求系统全面,详尽具体,正确清楚,并持之以恒。贝弗里奇告诉我们:“做详尽的笔记和绘图都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在记录科学的观察时,我们永远应该精益求精。”实践证明,要做好观察记录,特别是长期的系统的观察记录(如观察日记),必须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切忌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气象学专家竺可桢在北京几十年如一日,对气候变化,进行长期观察,从不间断。他每天都坚持测量气温、风向、温度等气象数据,直到逝世的前一天。而他的观察和记载也为编写《中国物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观察的条理性

观察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艺术,不是随随便便、漫无条理地进行所能奏效的。观察必须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长期的观察需要如此,短期的观察也需要如此。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方式。

按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可以由先到后进行观察。

按事物所处的空间说,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进行观察。

按事物本身的结构说,可以由外到内,也可以由内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由局部到整体,也可以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

按事物外部特征说,可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进行观察。

观察力的条理性,可以保证输入的信息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而这样的信息,也就便于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编码,从而提高活动的速度与正确性。如果一个人做事杂乱无章,那么通过他所获得的信息也就必然是杂乱无章的。这样,他的智力活动要在一堆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来,必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智力活动的正确性。

3.观察的理解性

观察力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视觉),二是思维因素。

思维因素是观察力的主要作用,它可以提高观察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我们及时地把握观察到客体的意义,从而提高我们对客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