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
4656100000022

第22章 信息法则(1)

1.技:科技为本

比尔·盖茨本人已被世界化了,他已经成为高科技精英的象征符号。这是一个时代对个人财富的认可和赞扬!正如杂志评语所说:“你可以喜欢他,也可以憎恨他,但你不可以忽视他。”因此,比尔·盖茨的时代正式宣告诞生!

开发加创新成为高科技精英的象征

比尔·盖茨历来强调产品的不断创新,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在与IBM的合作中,他坚持一边共同研制PM,同时着力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微软公司的MS—DOS、BASIC、FORTRAN、PASCAL语言、一个惊险游戏程序和一个打字程序,相继开发出来,加入了这场竞争。

微软公司在MS—DOSl.0的基础上,开发一种双面读写磁盘的新版本DOSl·1,使磁盘容量由原来单面的120K增至320K。

1981年,微机的生产和应用有了巨大的发展。计算机用户数量的疯涨,对软件的需求自然大为迫切。

《时代》的评选和奥托的文章,一方面大大地张扬了微机的功能,使更多的美国人对它发生兴趣并对它的使用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也尖锐地指出了微机普及所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开发软件。

软件的缺乏和计算机热之间的矛盾自然引起比尔·盖茨的极大关注。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没有对软件的标准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我曾买到过根本不能用的软件。……尽管现在有许多软件出现,但大多令人悲哀。”

他强调说:

“两年之后,我们要推出在各方面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软件。现在的软件太糟糕,太难使用,而且缺少更多的性能。不过这一切正在得到改善。”

1982年,比尔·盖茨27岁,他在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经在全国令人注目。这一年,美国有名的《金钱》杂志用他的照片作封面。

比尔·盖茨本人已被世界化了,他已经成为高科技精英的象征符号。这是一个时代对个人财富的认可和赞扬!正如杂志评语所说:“你可以喜欢他,也可以憎恨他,但你不可以忽视他。”因此,比尔·盖茨的时代正式宣告诞生!

比尔·盖茨对个人电脑的热爱,从来就没减少过一分一毫。从一开始起,他和伙伴保罗·艾伦就知道个人电脑一定会改变一切。两人时常谈到深夜,探讨个人电脑问世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对于这场革命,他们坚信不疑。“一切即将实现”是初出茅庐的微软奉行不渝的信条。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为不久要出现的个人电脑编写软件。然而,他们当初不曾料想到的是,他们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巨变如何把他们的公司推上世界的舞台。即使是如此,他们还是明白IBM和其他大型机厂商,比如数字设备公司等,有所不知的事情——它们正深陷泥潭。

“我记得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想,‘一旦微电脑的功能足够强大,价格又足够便宜,那时DEC和IBM该怎么办?’我们的想法是他们当然就完蛋了。我们甚至觉得搞不好他们第二天就完蛋了呢!那时我们说,天啊,那些家伙怎么不吃惊呢?他们怎么没有害怕呢?”

微软的成功接连不断,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盖茨本人对技术知识的精通。对于有关技术的关键决策,他都能牢牢掌握控制。在很多场合,对科技的未来走向他都比他的对手更能洞察先机。

技术专家兼编码斗士

盖茨是个人电脑业中区区几位从技术起家、经受经营考验却依然成功的身兼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人之一。而他对这门技术的热爱,更是有助于他的领导。如今,尽管身拥惊人的财富和经营资历,盖茨在内心深处却依然保持着初出茅庐时的本色——技术专家。

盖茨认为编写程度是更高一级的挑战。微软公司的职员分为两类:产品开发人员——包括所有的程序编写人员,其他的人全部被划为另一组。

在微软的股票期权中,产品开发小组分得的部分最多。在雷德蒙的微软园区,即使办公空间短缺,他们也尽量不动到程序员的办公室。(不过,由于实在是太拥挤了,于是在1995年微软还是将一批小的产品小组搬到主园区外一英里处的卫星园区去了。)

微软的同事们都胜赞盖茨的技术知识,让他独具优势。曾在视窗开发小组工作过的布莱德·西尔弗伯格曾说:“他总能问到关键的问题,他总能领会一个程序中复杂的细节,这总让人纳闷‘他是怎么知道的? ’”

盖茨本人宣称,对于他最后改定的程序,即使过了许多年也还是能回忆起大部分的编码。以前,微软的每一行编码他都要亲自过目。如今是不可能了,但是他对微软所有的新产品仍然十分关心。

“我当然使用我们所有的产品了”他说,“但我现在没办法再一一看过所有的编码了。我现在的角色偏重在制订策略,协调好大家朝哪个方向前进。我们的发明很多,我该做的是挑出重要的成果,推荐给用户。这才是最关健事。”

另一方面,在盖茨看来,商业管理并不需要其他特殊的才能。他在1992年时说过:“只要你数学足够好,就一定知道怎么做生意——这根本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他还说,经营管理只需要用上他百分之十的“脑筋”就够了。

趁着年轻早动手

众所周知,盖茨喜欢雇佣刚从学校毕业的高材生。这些人不过20出头,聪明而又有活力,没有什么思维定势,这对微软来说是最大的好处。

多年来,微软已经发展出一套特殊的招聘技巧和选技标准。从一开始起,盖茨就深知要开发软件,就必须依靠那些“非常年轻却几乎没什么经验的人”才行。

所以,当1994年微软员工的平均年龄上升到31岁时,盖茨公开表示,希望员工中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的比重可以回到早期的百分之八十。他说:“年轻人更愿意学习,也更有创造性。”

以盖茨本人来讲,他就是从高中开始接触电脑,他在13岁时就以替电脑找漏洞来换取免费玩电脑的时间。他说:“我相当幸运,很小就有机会接触电脑,那时电脑很贵,而且功能有限,但还是很迷人。”

发现电脑这样东西为小盖茨开启了一个崭新世界。他和同年的朋友当时看不出,仅仅凭大人在电脑上玩的花样,不知怎样才具有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按照那时流行的观点,电脑只不过是办公室里的一样玩意儿,而且以后也会如此。但对盖茨和他那班朋友而言,电脑的潜力可要大得多了。

“一些朋友和我讨论过很多,我们认为芯片集成技术都已经创造出了如此的奇迹,日后它一定会变成某些人人可用的东西。我们看不出来电脑的潜力有何限制。我们真的都觉得编写软件是件很酷的事。所以,我们请编写软件的朋友来为我们试一试,看这个工具到底可以怎么样——这个信息时代的工具,可以增强你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你的体力。”

比尔·盖茨和他在微软的那些老朋友们拥有的另一大优势,是他们从个人电脑一开始发展之时便已经涉入其中了。“由于我们追求目标专心致志,也由于我们从个人电脑发展伊始便加入其中,我们建立的公司才得以在这场巨变中扮演起近乎中心的角色。而且,很幸运的是,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我们是在23年前才创立公司的,但是只要总结我们已经培养成的习惯,并且坚持下去,下个23年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说不定可以逼近我们最初的愿望——每户人家和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

可是年轻不可能没有负面影响。盖茨和艾伦刚成立公司时,业界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盖茨自己说:“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总是遭到怀疑。年纪太轻,你就不太容易得到签约机会。不到25岁,连车子都租不到。所以,每次我去拜访客户,都是坐出租车。碰上有人约我到酒吧谈事情,我还进不了酒吧呢。”

可是,年轻也有好处。举个例子,正是因为年轻,早年许多人都低估了盖茨的经营头脑。像杰克·萨姆斯(Jack Sams)——当年IBM与21岁的盖茨签约,让他为IBM最初的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的经理之一——就记得:“当他从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里面的小徒弟呢。”

盖茨当然知道自己看起来年轻,他也会将之充分利用。

“挺好玩的,”多年后他回忆当年说道,“因为大家一开始都不相信我,他们说‘哦,这小伙子懂什么!’等到你把好的产品拿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你还是知道些东西的,他们就对你心服口服了。所以,至少在这个国家,我们一旦走过了某道门槛,年轻反而是我们莫大的资产。”

怪杰的时尚

社交乏术的盖茨创办微软的成就,还包括破天荒地第一次让软件变得时髦起来。这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开发出优秀的产品就可以赚到大笔金钱,但事实还不止于此。当盖茨和他湖滨中学的朋友们一开始泡在学校电脑室里时,就被同学当成怪物。只有等到微软和他们的劲敌苹果名声渐起之后,公众的观念才开始转变。

到了80年代中期,玩电脑已经是很“酷”的事了。全美各地最聪明的学生心目中也都有了新的事业目标,有的连毕业都等不及,就跑到硅谷或雷德蒙的微软园区去一展身手了,因为这些地方创业正在进行之中。微软有自己跟得上潮流的特殊文化及对商业的独特看法。

微软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也有自己发明的口头语言。这些语言是校园内部计算机黑客的常用语。

·狗食(dogfood)——微软的程序员对有缺陷的软件的称呼,这种软件不可以卖出去,但可以在内部使用。

·自敬一杯(selftoast)——自我否定。

·气泡(vaporware)——因为某种原因始终无法上市的产品。

·碰面邮件(face-mail)——在同一房间面对面交谈(与网上聊天或电子邮件区别开来)。

·洗脑(braindump)——传授技术知识。

不要重复发明创造

微软的竞争对手宣称,微软不善革新,而且很少着手开发新的软件。微软的劲敌莲花软件(Lotus)的麦克·齐斯曼(Mike Zisman)就说:“我才不担心微软,他们从来就没发明出什么新东西。”但这种虚张的勇气只遮掩掉了雷德蒙那群软件精英真正厉害的地方:他们特别擅长识别好的创意,然后将其变成优秀的产品。

其实,盖茨本人也并非富有原创能力的思想者,也未必真懂得欣赏对问题满脑子新奇古怪想法的人。他说过一句话:大部分人一辈子大概只想得出来一个辉煌点子。他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案大部分已经都有了,只是不知在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去找出来即可。”他说,他称得上是天才之处,就在这里——明白什么可以解决问题,然后买下来开发成有商业价值的畅销产品

即使是让微软声名大噪的DOS操作系统,也不是盖茨发明出来的。那不过是他的伙伴保罗·艾伦从另一家软件公司“西雅图电脑”(Seattle Computers),以5万美元买下来的。它原来称为Q-DOS操作系统,微软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开发,供IBM用于其出产的第一批个人电脑上。结果,盖茨和艾伦因为这笔生意,赚进了数十亿美元。

由微软的历史可看出,它的特长还包括重塑科技未来的走向。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的推广,例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刚推出时,市场一时难以接受这项技术,盖茨于是出资办了一连串的研讨会,向世人推广这项新技术。他以这类活动支持了这项新科技的成长,微软也自然而然成为光驱潮流的先锋。

可是,CD-ROM还是没流行起来,这时盖茨意识到这里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除非有人出版消费者买得到的光盘商品,否则硬件制造商是不会在他们的系统里加进光驱的。同理,除非有硬件可用,否则没人要投资光盘出版物的开发的。结果,这种僵局封死了这项新技术的出路。盖茨于是要求他的研发人员加紧脚步做出光盘出版物来。他们做出来的是一系列参考书,这实际上是微软的百科全书《英卡塔》——世上第一套电子百科全书的前身。而众所周知的是,光驱也由此流行起来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一不留神就会失去坐标的电脑界,是盖茨对计算机的热爱让他一直处于这个行业的先锋位置。“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的爱你每天做的事。对我而言,这就是和非常聪明的人共事,处理全新的问题。每次我们一想到‘嘿嘿,我们已经小有成就了’,我们就特别注意不可以沉迷于此太久,因为成功的路障又升高了一级。我们总是接到消费者的投诉,机器太过复杂,他们又不是天生就能搞定。同业的竞争、技术的突破和研究,使得电脑这一行特别刺激,尤其是软件这一部分。我觉得,我做的是最好的工作。”

2.精:数字至上

对于数字,相信天底下再没有人比比尔·盖茨更对数字敏感了,他在《未来时速》一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说明这个问题。

数字神经系统

比尔·盖茨认为,每家公司就像一个人,需要有其内部的沟通机制,即一个“神经系统”以协调它的行动。所有的企业都集中在一些基本要素上:客户、产品和服务、收入、成本、竞争者、交货和雇员。一家公司必须执行并协调它在每一领域的商务程序,特别是那些跨越部门界限的行动。在承诺一份大订单之前,销售部门需要迅速知道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库存,并且能否快速地得到它。制造部门需要知道什么产品的销售势头正旺,以便调整生产的优先级。公司的商务经理们需要知道这二者及更多信息。

比尔·盖茨认为,一个组织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的神经系统有类似之处。不管哪一行的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这样的“自治”系统,即保持企业生存下去的连续不断的运作过程。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核心程序,是掌握其企业命运的心脏,无论它是设计、制造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管理其收入和费用。每一个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程序,比如薪水册的管理。如果产品销不出去,或者不能支付账单和雇员的薪水,那么没有哪家公司会长期兴旺发达。

对效率和可靠性的需要驱使象微软这样的企业纷纷将许多基本运作自动化。由于管理人员能买到什么解决方案就用什么,最终结果是各种各样不兼容系统的泛滥。每一独立的系统可能会自己平稳地运行,然而每一系统中的数据都是孤立的,而且很难与其他的系统结合。缺少的是类似于大脑中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的信息连接。从运作程序中提取数据,并以有意义的方式使用它,一直是企业的棘手问题之一。尽管自动化是很有价值的,然而今天的技术可以使基础经营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全公司智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