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
4652400000021

第21章 人类心智图谱:思维科学领域的大胆设想

人类基因图谱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广泛认识。受这个项目的启发,三年前,日本筑波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的Darryl R.J.Macer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搞一个人类心智图谱计划。这不是一张结构图,而是观念图。

早在1994年他就提出一个假说:尽管人类心智似乎是无限复杂的,人类或文化的多样性是极其丰富的,但是,人类具有的观念(Idea)的数目却可能是有限的。因此,可以搞一个关于人类观念的图谱计划。

说到头来,观念又是什么呢?观念包括能用语言表达的概念,也包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比如记忆。对以往不好的事件的记忆有助于人们保护自己,在未来的岁月里作出防范。有些记忆则超出了防护性的功能。比如,动物学家观察到,大象会走到其死去的亲属尸骨所在的地方,用鼻子卷起这些象牙、骨头什么的,并递交给另一只大象。这一行为会在很多年里重复,使人们想到人类缅怀祖先的仪式。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日本习俗中,不许用筷子夹着东西递交给另一人,除非夹的是逝去亲人焚化后的骨殖。这一类的行为都来自观念。

观念可定义为对某事物(包括物体)、行动或感官经历的心智概念化,那么,由于生命体世界中物体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的行动的可能选择与感觉形态的数目也是有限的,因此,观念的数目是可数的。例如,1993年有一次“国际生命伦理学调查”,调查对象是10个国家(包括新西兰、印度、泰国、日本等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中的6000人。面对生命伦理学的两难问题,大家提出的想法是类似的,其数目是有限的。对于多数两难问题,人们总共提出了约30种的想法(观念),多数人提出了5~10个想法。多数观念的提出与应答者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或教育程度无关。

Macer博士说,人类的观念可以粗分为9大类:

(1)物质体的概念化;

(2)与物体相联系的形象(如色彩、强度)之心理意义;

(3)记忆;

(4)针对短期未来和长期未来的计划;

(5)改变自己行为的意图;

(6)改变周遭存在物的行为以及环境的意图;

(7)感觉形态(如痛、快乐、力必多,等等)的处理;

(8)基于即刻进化效应的而抑制某一响应(如对于所谓“自私的基因”的文化抑制和宗教抑制);

(9)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响应之中的观念的交互概念化。

这样一个图谱有什么用呢?Macer博士说,有四个用途。第一,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弄清人类观念的数目是否真是有限的;第二,对不同个体和不同人种的心智图和观念多样性进行相互比较;第三,有助于政策制定,使得所制定的政策是充分尊重一个文化中人们的多样性的,是具有全球眼光的;第四,如果能做出个人的心智图谱,就能帮助他们进行讲道德的决策。它也将有助于试验和开展更好的生命伦理学教育。

到目前为止,Macer博士的建议似乎没有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主流生命科学家仍然在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向下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将目前的主流研究进路(还原论的进路)与人类心智图谱所需要的综合集成进路结合起来,应该十分有助于思维科学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从思维特征看,中国人应该是更长于综合集成的,因此,我们不妨对于人类思维图谱这一设想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