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30

第30章 ‘明月’之谜

第三十章‘明月’之谜

苏轼在朝廷供职时,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王安石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还飘洒着浓浓的墨香: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可挂在树枝头,可又不是动物,怎能在枝头叫呢?一只汪汪叫的大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躺着呢?不通,不通,着实不通!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有些反感。喃喃自语道:“乳臭未干,不谙世事;持才傲物,妄自轻狂。妄称博学多艺的苏学士,竟然如此无知。”略加思忖,踱了几步,又自语道:“若诚如他所理解的‘黄狗’与‘明月’,改得还算妥切。步原韵,意境也颇静美。确有几分才华,——后生可畏啊!”

苏轼被下放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使劲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轼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轼凑近花前一看,一束束狗仔花,五朵黄色花瓣,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暗自思忖:“‘黄狗卧花心’原来王介甫指的是这种黄狗啊!”

一年仲春之夜,明月当空。苏轼信步走来,到一棵老榕树下小息,忽然听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天下水,天下水,天天天下水!”叫声悦耳,体态轻盈,羽毛蓝白相间,清爽可爱。适值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榕树下,对空赏月。苏轼起身作揖道;“请问老伯,这是什么鸟叫?”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皓月当空,便出来对月鸣叫;倘若无月光,就伏地而鸣。”

老者打量了一下苏轼,捋捋飘洒的雪白长髯,娓娓道来:

古时候,一户农家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和她的父母。一天,父母出去走亲戚,姑娘一个人留在家。临行前父母嘱咐女儿:“紧闭门窗,小心炉火!”姑娘小心地关严了门窗。可是,中午做饭不小心碰倒了油瓶,柴火燃着油,越烧越旺。因为屋里氧气很快燃尽,屋子里面压力变小,屋子外面压力大,往外推门窗,门窗怎么也打不开。烟熏火燎,气力用尽。姑娘寄一线希望于老天爷下雨,浇灭大火,救出自己。大喊;“天下水,天下水,天天天下水!”然而,老天爷不睁眼,熊熊烈火无情地吞噬了姑娘年轻的生命。姑娘死后,化作一只美丽的山雀,春天,每当皓月凌空,便发出凄婉的叫声“天下水,天下水,天天天下水!”人们给她取名叫‘明月鸟’。

“哦,原来是明月鸟在枝头叫!”苏轼仿佛恍然大悟。

“怎么?”老者问。

“老伯,晚生说来惭愧。一位大人写了两句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晚生不知明月是指明月鸟,黄狗是指黄狗虫。以常人的理解,以为是天空的明月和看家的黄狗,遂将这位大人的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今日经您指教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大人的诗。”

“其实,不知不为过。倒是那位大人的两句,观察入微,意境悠远。你改得也很好,意境宁静,对仗更工整。但须知,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学无止境。”

“老伯教训得极是;晚生领教了。”苏轼鞠躬长揖。

有人猜测,正是由于苏轼改诗激怒了王安石,所以才被王安石贬到合浦的。我觉得此说不靠谱。何故?

其一,王荆公度量之大是举世闻名的,不会因此小事被激怒,而且采取报复手段。传说,王安石中年丧妻,同事们极力撺掇之下,为他续弦了一位18岁的娇妻。王安石忙于夜以继日地推行新法,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经常夜不归宿。小娇妻难耐空房,遂与一年轻仆人勾搭成奸。王安石知道后,索性给他白银千两,让他们远走高飞了。事情发生在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所以出了一句成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此大度,怎能容不下苏轼的改诗之错?!

其二,王安石很赏识苏轼的文采。所以尽管课考时,苏轼以《论独断》来攻击王安石,王安石还是‘任人唯贤’,录用了苏轼。当然苏轼很敬重王安石;推崇他的文章道德。乌台诗案之后,王安石不顾年老体衰,政坛失意,家遭不幸,冒着生命危险,为苏轼伸冤,鸣不平。

苏轼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试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自然保护区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可以说,两人在文学上互相欣赏,互相推崇,在道德上,彼此尊重。

两人的主要分歧点,是政见相左。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作为改革派的首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痛改时弊,推行新法。苏轼作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脸上四道奏折,力抗新法。两人在政治上水火不容。

纵然是退居杭州尽情享受山水之乐的时候,他一想到或看到新法的种种弊端,就好像吃了苍蝇,不吐不行,一吐为快。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抗暴诗、牢骚诗,成为反对派修理他的把柄。这些诗作,实际上把他的一只脚拉进了监狱,苏轼却浑然不觉。比如,一到杭州,就写了《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其一写道;

眼看实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杭州通判,是杭州负责审判囚犯的官。苏轼上任之初,杭州监狱塞满了一万七千多囚犯,等待审判。苏轼到监狱一看,含泪对天长叹。这些所谓的‘犯人’,其实都是些穷苦百姓。多是酷吏执行新法中,强迫贷款,还不起;或是穷得没法生活,贩点私盐逃了点小税;或者穷得没饭吃,偷了点吃的,而成为‘囚犯’的。在监狱里,缺吃少喝,受到非人的待遇,一个个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简直没个人样了。面对这些‘囚犯’,苏轼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写道:“兽在籔,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鸿鹄易画虎难摹”;“平生所愧今不齿,坐对疲氓更更鞭箠”。朝廷的俗规、衙门的条例在,衙役少不了鞭打与呵斥犯人,公堂上一篇嚎啕之声。苏轼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每当想到,他们和自己一样,其实都是新发的受害者,良心有愧,不觉泪洒公堂。但是,他决心从宽从轻从快处理。他一天就放出去二三百人。年终岁末到了除夕,通判要把狱犯过堂点名。苏轼感慨由衷,愤然挥笔写下题壁诗: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猴粮,坠纲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羞。

苏轼写这些诗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有危险,但是,‘隔墙有耳’,墙外有鬼。文同绝剑问题严重,写诗提醒他:“北客若来休问话,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苏轼一条腿已经不知不觉地迈进了大牢。

清明节将近,苏轼八一万多犯人都放回了家。只判了二百余人。自己还发牢骚道:“不见钱塘宦游客,

由于亲眼目睹,苏轼了解了一些民间疾苦,也知道一些新法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的虐政。比如,他写的: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诗歌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创作而成,本诗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整个诗篇,借江南农妇之口,写出农民遭受天灾和虐政的双重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

连同苏轼写的《杭州记事诗》中一些牢骚话也被新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断章取义,视为反诗,作为后来治罪的依据。

处于执政地位的一帮新党人士,必将苏轼置于死地而后快。这就产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