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03

第3章 教子有方

第三章教子有方

在四川眉山苏家旧居,后世人建造了三苏祠。供奉着苏氏三父子: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祠大门口高悬着‘三苏祠’三个镀金大字,为清朝何绍基所书;两边的题联是: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第一句当然是指苏轼父子三人;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四大家,所指何人?已无从考究;但是铭传后世的‘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了三位,再加上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位聪慧伶俐文才出众的苏小妹,可见,苏门人才济济,真是: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全家俊杰,一门俱荣!

’三苏祠‘大殿有清朝杨庆远题的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苏轼的老爸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名字。因为国学普及读物《三字经》中有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成为中国家庭鼓励子孙发奋读书、大器晚成的典范。那么,苏老泉为什么快到而立之年才发奋读书呢?其实,苏洵秉性颖异,气质严谨,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脑子聪明,智商很高,就是不服管教。不是不读书,而是好读闲书,不愿读正统的、应对科举考试的书,不喜欢八股文章。率性而为,很贪玩。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可能对科举教育和考试制度有一种逆反心理。每天混迹于一帮走鸡斗狗的狐朋狗友之间,怎么快乐怎么活,全然‘不识愁滋味’。对于儿子的这种状况,其父苏序并不着急,他认为‘树大自直’,他很有信心、底气十足地认为“不发愁这娃儿的前途。时机到了他自然知道咋办。”

民初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到了北宋真宗时代,儒家学派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道教和佛教也在华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此,华夏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绚丽满园。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之后,极端聪明地“杯酒释兵权”,几杯薄酒就解除了武将的兵权。‘与士大夫共知天下’,确定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所以,读书之风盛行。到了苏家父子生活的仁宗时代,重视读书的宋仁宗亲自手写了《劝学篇》颁发全国: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比苏洵大九岁、出生于千禧之年(1000年)的哥哥苏涣,是眉山考中的第一个进士,成为四川学子的楷模。苏洵岳父程家两位内弟,也先后中了进士。在‘学而优则仕’的那个年代,中进士就有官做,有地位;有俸禄,有钱花。这对苏洵刺激很大,总觉得脸上无光。加上婚后,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夫人程氏,免不了天天劝进,日日唠叨;居官在位的岳父更不用说了。再说,苏轼、苏辙相继出世,身为人父的担子重了。深深醒悟,该认真读书了。然而玩起来,又把认真读书之事,丢到脑后了。

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1039苏辙出生。古代文人起名,有乳名,即小名;学名,即大名;字;号。一般生后先由长辈起个小名,常按照长幼顺序伯仲叔季,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苏洵有三子三女,长子和两女儿夭折,按顺位,苏轼是老二,取小名‘仲和’;苏辙老三,取小名‘叔同’。至于学名,到了苏轼11岁,苏辙9岁才起的。顺便起了字,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苏轼号东坡,是40岁以后自己起的。给儿子起学名,苏洵费了点脑筋。他写了一篇《名二子说》作了说明: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他说,轮辐盖轸,在车上,各有各的用途,缺一不可。而似乎只有车轼可有可无用途不大。可是缺了轼。也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是车前头那根用做副手的横木。这跟横木有些过于张扬外露,他希望儿子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取名苏轼;但是又担心这个儿子过于张扬,遭人嫉妒,故给他起了个字,叫子瞻。希望他能高瞻远瞩,用心看清楚前面路途的风险。把字很好地做了名字的补充。另一个儿子,取名苏辙,辙,试车走过之后留下的印记。后面的车还得顺着它走要说车辙对车有多大功劳好像没有。可是,纵然是车毁马死,跟车辙也没有关系。辙善于平衡在祸福之间,不必担心。

苏洵给俩儿子起学名时,一个11岁,一个9岁。‘知子莫如父’,这时,苏洵对他们的天赋、秉性,业已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前程,也有了有据的预测。在这篇短文中,苏洵准确地概括了两个儿子的性格,似乎也预测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苏轼,潇洒豁达,放荡不羁,光彩夺目,名垂千古;却又屡遭嫉妒,终生坎坷,半世流放。苏辙却是稳稳当当,官运亨通,未经多少磨难。

苏洵是个好老师。他科举名落孙山之后。决心不再参加科考,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手把手地亲自教两个儿子。把两个儿子都教育称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当然是教子有方。苏洵的教子之方,有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诱导兴趣。两位儿子聪颖过人,但也十分顽皮,贪玩。平时都由夫人程氏教育。后来,苏洵觉渐“子不教,父之过”。即着手亲而为之。孩子贪玩,不愿读书。打,劝,效果甚微。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单纯传授知识,那只不过,给条鱼吃;而使他们有兴趣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则是‘授之以渔’。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其次,是广教博学。诗词歌赋,诸子百家,样样都教。而且,苏洵故意‘藏起来’的书,大概就是‘闲书’,也允许孩子们去阅读,不只限于传统的教科书。这样就给孩子打下了广博的知识基础,把他们领进了知识的海洋,任其击风搏浪,起帆远航。

再者,是善于激励。俩孩子聪明绝顶,智商高,悟性强。常常学习成绩突出。比如苏轼写的《却鼠刀铭》苏辙写的《缸砚赋》都显示出初期的文学才华。“小荷才露尖尖角”,为了激励他们,让他们把这两篇文章誊写下来,裱糊之后,挂在墙上。提高其写作兴趣,增强信心。

还有,就是严格教子。苏是天性贪玩,父亲讲的《春秋》到了该读完的时候了,却才读了一半,读不完就要挨打,一尺长的铜戒尺,,打在手心,要痛好几天。父亲还没动戒尺,吓得苏轼汗流浃背,坐卧不宁,好像是吞了钓钩的鱼。一直到苏轼60多岁贬居海南时,梦见小时的这种情形,还是吓得一身大汗。由他写的《夜读》为证:

夜梦嬉戏童子如,

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

今乃徂及桓公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

起坐有如挂钩鱼。

事隔几十年,再梦见少时读书情形,依然心有余悸,大汗淋漓。足见其父,执教之严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