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12

第12章 丁 忧 返 乡

第十二章丁忧返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致”是古人对祸福关系最精辟的辩证总结。

苏轼、苏辙兄弟俩双双高中进士,爷儿仨还浸沉在金榜题名的喜悦里,每天倘佯在京都灯红酒绿之中,尽情享受都市的繁华;突然噩耗传来,苏轼的母亲程氏不幸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国家官员,不论职位高低,哪怕你是宰相,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这叫做‘丁忧’。

苏家爷儿仨,来不及告别京城亲友,就匆匆赶回眉山。进得家门,被家中凄惨景象惊呆了:屋漏墙残,草蔓荒烟;冷落的灵堂,不见了故人。仨人不禁顿首捶胸,号啕大哭。

痛定思痛。苏洵想:夫人程氏早年苦口婆心力劝自己刻苦攻读,早入仕途;自己却迷途不知反,我行我素;加之脾气暴躁,动辄向着夫人发火。自己科考屡败,连累夫人遭书香门第的娘家的白眼;大女儿错嫁程家,郁闷而死;苏洵翻脸,把一腔怒火洒在夫人身上。俩儿子相继出世,四处漂泊的苏洵,无力管家,育儿教子的重担,落在程夫人一人身上。好不容易盼到俩儿去应试双双中进士的喜报尚未到家,40多岁的程氏却一命归天。有些东西当你失去的时候,才倍加珍惜。这会儿,苏洵突然觉得夫人之弥足珍贵,她对家庭的贡献,功不可没。于是,痛心疾首,老泪纵横,奋笔疾书《祭亡妻程氏文》:

祭亡妻程氏文苏洵

呜呼!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子去不返,我怀永哀。反复求思,意子复回。人亦有言,死生短长。苟皆不欲,尔避谁当?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咻呴抚摩,既冠既昏。教以学问,畏其无闻。昼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携东去,出门迟迟。今往不捷,后何以归?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大寒酷热,崎岖在外。亦既荐名,试于南宫。文字炜炜,叹惊群公。二子喜跃,我知母心。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我今西归,有以藉口。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来空堂,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嗟予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呜呼死矣,不可再得!安镇之乡,里名可龙,隶武阳县,在州北东。有蟠其丘,惟子之坟。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祭亡妻文中写道:“归来空堂,哭不见人。伤心故物,感涕殷勤。嗟予老兮,四海一身。”字字血,声声泪,凄恻动人。妻去堂空,睹物思人,其情也哀;今后只有孤独一人,到处漂泊,四海为家了。

苏洵在武阳安镇山下,一个叫‘老翁泉’的地方,传说老翁泉在月明星稀之夜,经常出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坐在泉边,有人靠近,便消失在水中,故名‘老翁泉’。苏洵在这里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埋葬了爱妻;留有一穴给自己,并自己取字叫老泉。中国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苏老泉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死者已矣,生者还得过日子。待心情平静下来,苏洵带领俩儿子,把家园修茸一新。但仍是足不出户,只是闭门读书写字。苏轼苏辙俩兄弟,悲痛过后,又过起了幸福生活。俩人都有年轻美貌的妻子相拥相伴;已无备考的压力;更无官场应酬的繁琐,故又要潇洒走一回了。苏轼经常由妻子王弗相伴,到岳父家小住几日。丈母娘疼女婿,诚心诚意。自然是竭尽全力,盛情款待。好吃好喝且不说。更重要的是,王家兄妹与苏轼趣味相投。青神县位居山区,远看苍山叠翠,绿树掩隐下,一座红墙青瓦的寺院,隐约可见;山下塘水轻轻,小溪潺潺;微风拂来,沁人肺腑。苏轼夫妇经常与王家兄妹倘佯于山间水边,或进庙礼佛,参禅,静坐;或溪边戏水,吟诗,作对;或在池塘边野炊;当然,少不了在’唤鱼池‘畔,击掌唤鱼取乐。夏夜,也有时把双脚泡在溪水中,摇着小扇,看着飞舞的萤火虫,惬意乘凉。年轻朋友来相会,情浓浓,意融融。

苏洵想起,匆匆离京,未来得及与欧阳修道别,于是,修书一封寄出,首先为’变出不意‘,未及辞行,深表歉意又写道:“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洵老矣,恐不能复出。”欧阳修善解人意,立即提笔给皇上写了封推荐信,嘉佑三年十一月,苏洵在眉山受到朝廷来信,让他到京城’论策试于舍人院‘。对于科考,苏洵是屡战屡败,怯于考试,早就患上了考试恐惧综合症,一听要考试,就心发怵,腿发抖,大汗淋漓,心烦意乱。只好回信称病拒考。然而尚未忘记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就朝政国策给皇上提了10条建议。然后,分别给欧阳修、梅尧臣写信,表达了几层意思:首先,参加了数十年的考试,屡屡失败,想起当年起五更、睡半夜,为考试,废寝忘餐,至今,一想起来就寒心;其次,一辈子不肯委屈自己迎奉权贵,才混到今天这步境地;老了,再去参加孩子们参加的考试,心中不是滋味;尤其是为了区区工作,在狗屁不懂的官员们面前答卷做题,难以折腰;再者,文章也交上了,欧阳修也极力推荐了,还非要考什么试,难道连文坛领袖欧阳修这样的权威也不信吗?还有,关山迢递,路途遥遥,加上朝廷办事拖拖拉拉,效率极低,办完此事恐须数年,到时候我就更老了,还能为朝廷服务吗?不去,不去,就是坚决不去!哎呀,患了考试恐惧症的苏洵,可就坐失良机喽!

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吧。苏轼、苏辙‘丁忧’期满,必须回京待分配。苏洵也不想回来了,给亡妻塑造了六尊菩萨像供奉在极乐院,动身举家东迁京都。俩儿子、儿媳,加上苏轼出生不久的儿子,十月启程,预计次年二月到达,全程要走水路700里,旱路400里。苏轼兄弟俩,要在旅途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读书打牌,又要‘潇洒走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