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4646700000022

第22章 开国功臣之谜——徐达(2)

扩廓进军到了保安以后,才知道明军偷袭太,连忙回师救援。途中又受到巨大阻力,不能够继续前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时候,常遇春向徐达建议道:“我军仅仅骑兵到齐了,步兵还没有赶到,假如马上进行正面决战,肯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还不如趁着夜色袭击元军的营寨,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呢,我想这样一定能够取胜的。”徐达同意了,可是正在他们准备调兵遣将,偷袭敌军时,忽然有人报告说:“扩廓部将豁鼻马差人前来投降,愿意作为内应。”徐、常二人十分得意,连忙一面派人与豁鼻马联系,一面命令一部轻骑,乘夜色袭击元军。

天快二更了,扩廓正独坐军帐,考虑怎样摆脱明军的阻止回师太,忽然听到帐外人喊马嘶,杀声震天。向外一看,看到火光之下,大批明军冲进营寨。仓促之间,扩廓已经完全没有了主意,不知道怎样是好,竟然光着脚跳上一匹瘦马,带着18个亲随人员落荒而逃了。豁鼻马带领4万人马投降了明军,徐达率军乘机攻占了太。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徐达担任征北大将军。4月,徐达率西路军进攻定西。双方在沈儿峪扎营对垒,一天交战几次。第二天,双方展开决战。明军杀进敌营,俘虏了元朝的王室、国公等1800余人,元军8万,战马1.5万匹。扩廓帖木儿带着妻子等人渡过黄河,逃向和林。十一月,徐达、李文忠回到应天府,朱元璋到龙絓覾接,封徐达为魏国公。洪武五年,徐达率部进攻和林;李文忠出应昌为东路;冯胜为进兵甘肃。

徐达进入山西,在野马川打败了元军侦察骑兵,又在土刺河打败了扩廓帖木儿。5月,徐达到达岭北,明军惨败。徐达指挥明军固守。洪武六年,扩廓帖木儿进攻雁门关。徐达留守北平,积极备战。11月,元军进攻大同,被徐达打退。洪武十四年,徐达率明军出征,到达黄河最北端,大败元军,縗旋而归。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徐达每年春天开赴北平,冬天奉命回应天府,朱元璋称徐达是“万里长城”。

鲜为人知的故事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有名的胜棋楼。

虽说朱元璋将花园赐给了徐达,但徐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皇帝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强烈。一日,另一位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徐达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莫愁湖畔的3种花(当时莫愁湖花园中主要种有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写的,他们便一起和着花鼓戏的调子唱了起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唱歌词。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礬泊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富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

死因谜团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城西七里的鸡鸣山下建功臣庙,徐达排功臣第一位。

朱元璋为巩固明王朝大封功臣。被封公封侯的功臣,多是出身贫寒,在战争中屡立大功的将军。徐达成为朱明王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并不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时的伙伴。

徐达出身农家,小时候没有条件进学堂学习。但徐达是一个胸怀大志、性格刚毅、勇敢无畏的人。徐达自从跟随朱元璋投军以后,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并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他虚心学习,阅读了很多兵书,为其军事才华奠定了基础。每当临敌作战时,徐达的计谋总能高人一筹,令部将信服。

明王朝建立以后,徐达仍不耻下问。他虚怀若谷、汇纳百川的进取态度,及戎马征战中,长于谋略、料敌如神、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统率百万大军、战功赫赫的将军。

治军严明,是著名将帅的共同特征。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无法令行禁止,也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还会骚扰百姓,会失去民众的支持。

徐达带兵特别注重军纪,他始终号令明肃,所到之处,百姓无扰。攻取新的城镇后,徐达都要重申军令,禁止烧杀抢掠,违反军令者,斩首示众。在与陈友谅的一次战役中,徐达与常遇春俘敌三千。常遇春要杀掉俘虏,徐达一面制止常遇春,一面派人报告朱元璋。但常遇春却乘夜活埋了一半俘虏。朱元璋非常恼臷,下令释放剩余俘虏。从此,领兵出征,朱元璋总是任命徐达为统帅,约束众将。

徐达攻克元大都以后,立即派兵守卫皇宫大门,严禁将士入宫骚扰。朱元璋曾对文武大臣说:“治军持重纪律严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深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徐达。“

徐达严于律己。许多将领身居高位后,打了胜仗就抢占金银财宝、美女奴仆,隐匿战利品。徐达却始终如一地不贪不暴。徐达为人言语稳重,深思熟虑。带兵出征,令出不二,徐达善于体恤士卒,与他们同甘共苦。将士们对徐达既尊敬又感激,打起仗来奋勇杀敌,不畏牺牲。徐达驰骋沙场几十年,攻城无数。

徐达奉命镇守北平,回朝立即奉还将印。徐达外出时轻车简从,生活俭朴。

朱元璋曾要把他称吴王时的王府送给徐达。徐达坚决不肯接受。朱元璋把徐达带到吴王府,将他灌醉后抬到床上,想强迫他接受赏赐。徐达酒醒以后,惊慌失措的伏地连称:“死罪,死罪!“朱元璋非常放心,不再硬逼他接受王府。

为人忠诚正直,爱憎分明,不结党营私,是徐达一生深得朱元璋信任和重用的另一重要因。

徐达功高位显,深获皇帝信任,自然就会有些人想攀高枝,利用他的声望谋取私利。丞相胡惟庸就是其中之一,胡惟庸曾试图与徐达拢关系。但徐达却对胡惟庸的品行极为看不起,没有理会。

胡惟庸是定远人,因得到李善长的大力推荐,于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任右丞相。胡惟庸在得到皇帝的信任后,权势随之上升。他仗着与皇帝是淮西老乡,又有李善长等元老重臣的保荐,擅权专断,飞扬跋扈,经常自行处置朝廷上的重大事项,视皇命如儿戏。他把对自己不利的臣民奏章一律扣压不报。他广收贿赂,结纳党羽,结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小集团。胡惟庸对于触犯他的人,想方设法进行排挤陷害。刘基曾对朱元璋说胡惟庸不适合丞相之职,胡惟庸非常记恨,在刘基生病时,趁机将其毒死。

胡惟庸在与徐达结交而遭冷遇以后,便想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让其捏造罪名陷害徐达。但福寿却忠于其主,把胡惟庸的丑恶行径告诉了徐达。此后,徐达不断向朱元璋进言说胡惟庸为人奸恶,品行不端,不宜担任丞相。朱元璋知道胡惟庸贪权骄纵,结党营私后,深怕皇权旁落,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擅权枉法和谋反罪名杀掉了胡惟庸。朱元璋对徐达更加器重。

朱元璋以威猛严厉治军治国,他在称帝后,头等大事就是絓山永固,让他的子子孙孙永做皇帝。因此,他特别猜忌那些当年为他立下汗马功劳、出生入死的人,总担心他们哪一天会谋反。再加上,太子朱标性情仁善宽和,难以驾驭功劳卓著的元老重臣,于是朱元璋大开杀戒,滥加株连。仅胡惟庸和蓝玉一案,被牵连而杀掉的人就有几万。为了他的独裁统治和絓山永固,朱元璋当皇帝后”无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徐达病逝于南京,享年54岁。徐达一生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才华横溢,继承了徐达的爵位。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为妃,朱棣登基后,册立其为皇后。其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代王朱桂,一个嫁给了安王朱楹。

关于徐达被害身死一事,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徐达在北平之时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极难治好的恶疮。朱元璋听说后,马上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他的亲笔书信到北平看望,不久就召徐达回南京进行疗养。一日,宫中内侍带着皇帝赏赐的食盒来到徐达府上。病重的徐达挣扎着从病床上起来磕头谢恩,打开食盒一看,里面装着一只蒸鹅。背疽之人最忌吃蒸鹅。但君命难违,徐达只有当着内侍的面把蒸鹅吃了下去,没几天就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但还是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啊!

其实,这些并不是完全望风捕影,随意捏造出来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朱明皇朝的统治,便加强皇权,只要有癨于他独裁统治的人,一律剪除。在胡、蓝党狱中功臣旧将几乎被一网打尽。就连为其南征北战、立下战功的外甥李文忠也被暗中毒死。徐达身为开国第一功臣,又有盖世大功,虽然忠心耿耿,但因他功高震主,朱元璋”赐蒸鹅“一事就可能不是子虚乌有了。

“句读墓碑”的起因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春正月,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功臣庙建在应天府城西七里的鸡鸣山下,将列入名次的功臣,雕成塑像立于庙中。

战功卓著而谦虚谨慎,是徐达的一大特点。历朝历代,因居功自傲而被贬官流放,甚至杀头灭门的文武大臣,屡见不鲜。在朱明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徐达开辟絓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伏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不因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徐达病逝于南京后,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三代皆封王爵,赐葬于钟山之北,徐达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亲自写的,称赞其为“国功臣第一”。

徐达的墓碑坐落在太平门外板仓村,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徐达的碑文中竟然有句读(标点符号)。句读是上世纪初才在我国启用的书面断句方法,可竟然会出现在600多年前的墓碑上,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徐达(公元1332公元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22岁随朱元璋起义,刚毅勇武,屡立战功。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以徐达为右丞相,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徐达病故,”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对于这个句读墓碑之谜,大家众说风云,但是通常有两种解释,真相如何,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

徐达墓园规制宏伟,坐北朝南,面对钟山,近靠玄武湖,山水相依。神道长约300米,有牌坊、神道碑各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二,石雕精致,神态逼真。徐达夫妇合葬墓封土堆直径约14米、高2.4米。

墓前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碑中最大的一块,通高8.95米、宽2米、厚0.7米,下承龟趺,上刻云龙,碑额譢书”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碑文由明太祖朱元璋撰写,大学士宋濂书丹。共28行,每行72字,约2100字,记载了徐达生平和功绩。此碑奇特的是,碑文中竟然有句读。我国古代文字从无标点符号,由读者自己断句,称之为句读。标点符号兴起于上世纪初”五四“白话文时。然此碑文每句话后面都加上了断句的圆圈,堪为罕见。说法有二:一是认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因裓守旧,打破传统,自加句读;二是认为碑文由大臣代笔,唯恐皇帝读时不便,故加圆圈断句,而刻碑时,石匠害怕获罪,连标点也一并刻上。这个历史之谜,尚待专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