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4646700000015

第15章 忠臣良将之谜——关羽(2)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诸葛亮欲置关羽于死地。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而《三国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的进展。

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8年)七月开始,至十二月结束,长达半年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递渠道。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孙吴随时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

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癨。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做到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了。

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癨。关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建安十九年(公元213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写信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扬扬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8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想重用黄忠为后将军。但又怕关羽不高兴,于是派费诗去关羽的住处,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但是关羽听了此事之后十分生气,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覾,讨其欢心呢?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之处。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书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是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王夫之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絓,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诸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性格十分清楚,然而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8年),关羽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欲置关羽于死地的是刘备。深恐易世不能驾驭而诛杀功臣,是大多君主都无法避免的,刘备同样不能例外。在刘禅即位以后,诸葛亮曾上表以”诽谤先帝“的罪名将长水校尉廖立废为庶民,廖立在当时并不是重要人物,但在关乎关羽败亡一事上却是一个极其微妙的角色。

吕蒙袭击南三郡时,廖立弃城逃回成都,只因他与刘备素来交情颇深,故免于重责。后主刘禅即位后,廖立认为自己的官阶配不上自己的才智遂怏怏不乐,对先帝刘备大为不满。廖立认为,关羽并没有统帅的气度,往往只凭自己的武力与敌人战斗,同时在作战上也没有一定的规则。

关羽虽然有诸多缺点,刘备却仍然将他放在荆州这个极其危险的地方,显然是有意为之,结果直接导致”关侯身死无孑遗“(见《三国志·蜀书·廖立传》)。《三国志集解》在《三国志》此段文后有注解,认为廖立”此难忿言,然当日情势实如此”。这可以作为确认廖立言论真实性的一个佐证。由此可见,刘备对关羽如此安排,除了”易世难御“的理由,再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释了。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性颇自负,好凌人”,”骄于士大夫”,并且”始有大功,志骄意逸”,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他与刘备难免发生龃龉。例如《三国志》引《蜀记》的一段记载:“初,刘备在许(许都)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摇絓渚,羽臷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焉?’“当日因为曹操南征,关羽随刘备辗转漂流,十分狼狈,因此关羽责备刘备当初不听他的劝说杀了曹操,刘备则以”为国家惜之“搪塞过去。

裴松之作注时说,刘备以此为借口,并非出于本心,随后他在书中写下理由。他认为,刘备在围猎事件之后,就参与了禱承等人谋划刺杀曹操的活动,只是后来计划泄露而未遂,如果刘备真诚地为国家而惜曹操,何至于事后又谋划刺杀曹操?

接着裴松之说,刘备之所以没有听从关羽的建议在当日的猎阵中诛杀曹操,真正因在于忌惮曹阿瞒的心腹亲戚,”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后来刘备在夏口对关羽说的话,裴松之也认为是”故托为雅言耳”,言下之意,就是说漂亮话了。刘备当时也很清楚,关羽的抱怨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当时情况危急,刘备显然不愿意再和关羽发生不快而导致两人关系紧张,因此也只能以”安知此不为福焉“开脱过去,作一下自我安慰。

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之后,关羽实际上成为蜀汉集团中地位仅次于刘备的第二号人物,非但”易世难以驾驭”,即使刘备本人,也常常”驾驭“不了。关羽虽然”骄于士大夫”,但他却善养士卒,刘备集团的精兵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关羽的部曲或是掌握在关羽手里。《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游说东吴时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絓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队组成,大致分为关羽和刘琦两部,其中的精锐部分,由关羽掌握,约为全部兵力的一半;而刘琦的军队,当时尚未由刘备完全掌控,因此关羽的兵力是当时力量微弱的刘备势力的主要力量。后曹操败退,刘备入川,关羽一直留镇荆州,官阶迁至前将军,假节钺。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关羽镇守的荆州,在诸葛亮南征收服孟获之前,面积占刘备集团统辖领土的二分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8年),关羽攻樊城,于禁、庞德全军覆没,此时群盗遥受关羽印号,为其支党,”羽威震华夏”。即便曹魏众臣也都称蜀汉”名将唯羽”,同刘备在巴郡受挫相比,关羽已很明显地造成了功高震主的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刘备自然会对关羽有所顾忌。因此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刘备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可以在《三国志》中寻到些许线索的。表面上,他让关羽总督荆州且假节钺,作为荆州的最高长官;实际上,荆州重镇絓陵、公安却分别委任南郡太守糜芳与将军傅士仁驻防。糜芳为刘备夫人的兄弟,傅士仁为刘备的同乡,两人又同样不以能力见称。然而糜、傅二人所驻守的絓陵与公安均为南郡重镇,其中絓陵即为荆州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