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4642400000019

第19章 繁华盛世,亦有哀歌——徽宗、钦宗朝(2)

可以喝到酩酊大醉,可以用婉约的诗词写着美好的人生。不久之后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 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则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

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那么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的那场巨变,是否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如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也造就了女词人李易安(李清照字易安)。他们两人向来就是并列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也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一句话。

正如康震先生在评价李清照时说,作为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清照是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秀美的山峰,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李清照似乎是一个精彩的意外。也许是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最高文学的圣殿。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一日她朋友家小孩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童言无忌,李清照自付之一笑。心想自己爱习文学书,着书立说、传道授业,尽管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 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错,纵观历史,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着作的寥若晨星,在她之前的蔡琰,只留下一首悲愤诗;还有诗作虽多,但质量难以和诗词大家相提并论的薛涛,所得的才名主要是因为她那大胆的生活作风;和李清照同朝的朱淑真,其意境和品味与李清照有不小距离,宋以后的理学盛行,出个才女更为困难。要想出个超过李清照的才女,已然不可能了。这个空前绝后的易安居士,相较与极负词名的苏辛,也是绝不多让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显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藏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脱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这样说来,在中国的历史上,词艺绝高的李清照就是孤独一人,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藕花深处”。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些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宋王朝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地度过了一生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名家回眸

邓广铭先生指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所不能及。这种超 越是多方面的,形成一种形而上的力量,把宋朝留在世人的精神生活中。尽人皆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歧视妇女的观念形成于明末。与此相反,在宋代不仅“当时风尚,妇女皆知爱才”,而且在她们当中涌现出不少人才。提起才女,李清照无疑是最杰出的,千百年来无人企及,无法超越。

《清明上河图》——“永远”的繁华

北宋是艺术的国度,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一件瑰宝,它记载着我们民族曾经的繁华。

《清明上河图》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是北宋张择端一扫风花雪月、声色犬马的浮华,独辟蹊径完成的力作。这幅作品的首位鉴赏者和收藏家,当然是宋徽宗赵佶。皇帝高兴坏了,用他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并加盖了他的双龙小印。在它问世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清明上河图》是五米多的长卷,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在疏林薄雾之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几个脚夫赶着几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缓缓走来。柳树林中,春意可见,源于可看见枝头刚刚泛出嫩绿芽儿,春寒料峭,大地回春的感觉扑鼻而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贵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各色仆从,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唯有杨花似相觅”,清 明的气息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各色人物云集汴河周围,河里也是船只往来,首尾相接,人物纷纷,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横跨汴河,宛如飞虹,故名虹桥。特别是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刻画细致,凸现特色: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闻名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北宋的繁荣展现于后人。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周围是屋宇鳞次栉比,该有的房屋、店面统统都有,各行各业,悬挂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说书的快嘴先生,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那交通运载工具也是一个不少:轿子、骆驼、牛车、人拉车。画卷上人物大不足三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观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张择端用他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得《清明上河图》拥有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达到空前高度。

来看看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中统计的数字,他说《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比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处处展现着汴京当年的繁华与兴旺。

州桥夜市煎茶斗酒,相国寺内品果博鱼,白矾楼头宴饮狎妓,金明池畔填词听曲,何其乐哉?惹得无数的现代人想穿越千年时空去做个逍遥宋朝人。就是这“花花美景汴梁城”,不仅让陈寅恪老先生产生“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赞议,还让饱受康河性灵熏陶的英国着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为之感叹:“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