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汉室基业
4642300000006

第6章 楚汉争霸——大汉帝国的缔造(4)

郦食其到达齐国,软硬兼施,终于说服齐王田广。那时候,田广听说韩信领兵攻齐,早已派齐将华无伤、田解屯兵历下(今山东济南市),以阻止汉军东征。他为了保全齐国,便接受郦食其劝降,下令撤去历下一切守备,终日与郦食其饮酒作乐,却不知韩信正进兵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

韩信在小修武被夺兵权之后,又奉命招集数万赵兵,开始东伐齐国。

他还没有渡过平原津,得知田广已经归附汉王,就准备停止进军。然而,在范阳说客蒯通的怂恿下,他又渡河继续东进。

公元前203年10月,韩信率军袭击历下,大破齐国守军,直逼齐都临淄。田广大惊失色,以为郦食其出卖自己,下令将他烹杀。接着,田广率兵逃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并派使者向项羽讨救兵。其他齐国官员,也纷纷逃亡。

韩信攻取临淄,立即乘胜前进,追击田广于高密。项羽听说韩信举兵破齐,而且将南下攻楚,便派龙且、周兰率20万楚军,赶赴齐国救援,与田广会合于高密。当时有人劝说龙且,汉军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不如深壁不战,断绝汉军给养,迫使它不战而降。龙且狂妄轻敌,企图占领齐地,竟然充耳不闻。

不久,齐楚联军与汉军在潍水两岸摆开了战阵。一天夜里,汉军准备好1万多条口袋,装满沙子,在潍水上游投囊堵水,使下游河水变浅。接着,韩信引兵渡水,龙且率军迎战。当汉军半渡潍水时,韩信佯装战败,命令全军向后撤退。龙且一看,喜出望外,立即举兵尾追。这时,韩信下令掘开上游沙袋,汹涌的河水猛烈袭来,使大半的楚军无法渡水。于是,韩信急令出击,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龙且兵败被杀。在潍水东岸的楚军,见势不妙,也纷纷逃散。

田广闻讯出逃,韩信追至城阳(今山东莒县一带),将他活捉。与此同时,汉将灌婴俘虏齐将田光,占领了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又大败齐将田横于赢县(今山东莱芜西北),田横被迫逃归彭越。接着,灌婴又击杀齐将田吸于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曹参击杀齐将田既于胶东(今山东莱西西南)。至此,汉军占领全部齐国。

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带信去广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王”(代理齐王)。韩信认为,齐国伪诈多变,一向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连,请立假王镇守,以稳定这一地区的局势。刘邦为此大怒。但当时楚、汉相持,前途未卜。为了避免发生变故,刘邦派张良带着印绶去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韩信的队伍攻打项羽。

韩信迅速平定齐国,歼灭龙且20万援军,完成了在战略上对项羽的钳形包围,改变了楚汉长期以来在军事上势均力敌的态势。难怪项羽听说龙 且兵败战死,不禁大为惊恐。韩信对于改变楚、汉均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挽回败局,争取韩信,项羽派武涉前往齐国,劝韩信背汉归楚。

武涉到达齐国,一面离间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一面力劝韩信归楚。他说当今楚汉相争,韩信的地位举足轻重,“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他劝韩信与项羽议和,可以三分天下,成一方之主。但韩信不肯背汉,表示对刘邦“虽死不易”(同上)。

武涉走后,又来蒯通。蒯通认为韩信所处地位特殊,助汉则汉胜,佐楚则楚胜,楚汉胜败取决于韩信。他劝韩信另立门户,“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表示:他对刘邦,不能向利而背义。总之,韩信在楚汉决战前夕,几经说客离间而不背汉,打破了楚汉均势而有利于刘邦,终于促成刘邦夺取楚、汉战争胜利的果实。

当时,韩信据有魏、赵、齐,并进兵击楚,从北翼给予项羽巨大压力;被刘邦立为淮南王的英布,则从南翼威胁楚军,成为项羽的劲敌;彭越继续游击于梁地,断绝楚军的粮草,又使项羽的后方受到骚扰;而刘邦前据荥阳、成皋、敖仓一线险阻,后有富庶的关中,兵源和粮草充足,荥阳以西被刘邦牢牢控制。形势发展正如当年张良所说的,韩信、彭越、英布可以破楚,如今果然使项羽处于孤立无援、西进无望、后退无路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被迫议和。公元前203年8月,楚汉双方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属楚。

项羽释放太公、吕雉之后,撤兵东归。在这关键时刻,张良、陈平提出乘胜追击、消灭项羽的建议。楚汉的大决战,终于开始了。

名家回眸

李白的《梁甫吟》里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这里的高阳酒徒,就是郦食其。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是何等的潇洒。旋蓬一词意指随风旋转的蓬草,表示轻而易举。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成郦食其戴个斗篷,指挥各个方向,忙得团团转,却一点都不慌乱,就如同李敖说演讲得左右顾及,因此转来转去像个电风扇,郦食其转得旋起来了。毛泽东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给李白的诗加了四句:“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这四句讲的是郦食其是怎么死的,而李白的诗则是讲郦食其是怎么狂的。

垓下会战:项羽政权的灭亡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率汉军东进,追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南,暂时驻扎下来。他命令韩信、彭越率军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会师,共同追击项羽。但是,当刘邦进兵至固陵时,却不见韩信、彭越的一兵一卒。项羽见刘邦孤军深入,当即挥师回击,大败汉军于固陵。汉军失利,只好暂时撤退,坚壁自守。诸侯不听调遣,刘邦无可奈何,向张良讨对策。

张良认为,楚军眼看将要败亡,而韩信、彭越还没有封地。他们按兵不动并不奇怪,如果能跟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会立即率兵会合。

根据张良的建议,刘邦同意将陈县(今河南淮阳)以东到海的地区划归韩信,将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的地区划归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韩信和彭越得到预许封地之后,立即率军南下与刘邦会合。

不久,汉将刘贾南渡淮水,包围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派人诱降楚将周殷。周殷果然背楚归汉,并且率领九江兵,迎接正在九江作战的英布,然后与刘贾军会合。这样,项羽南逃的去路,就被汉军切断了。

项羽在固陵大破刘邦之后,即向东南撤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刘邦紧追不舍。各路诸侯兵,如韩信、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也都来垓下会师。楚汉两军在力量对比上,汉军明显占绝对优势。汉军以韩信为主力,亲自率30万大军,担任正面主攻的任务。韩信的部将孔藂(一作孔熙)为左翼,另一部将陈贺为右翼,他们配合主力军作战,兵力大约20万。当时刘邦为中军,指挥并接应前线;周勃和柴武居后,作为汉军的后卫。加上这两部分的兵力,汉军至少有五六十万兵力,而项羽仅有10万之众对阵,双方力量对比相当悬殊。但是战幕拉开之后,韩信首战不利,孔藂和陈贺立即从左右两翼纵兵袭击楚军。项羽经不住两面突击,受挫失利,韩信乘势给予一击,最后项羽大败而逃。于是,汉军及诸侯军以重兵将项羽层层包围。

一天夜里,从四面传来一阵阵楚歌,项羽大惊,眼看大势已去,便带着800余骑突围南走。天刚亮,汉军发现项羽连夜南逃,派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时,只剩下100余骑,又继续退至阴陵(今安徽淮南市东),项羽因迷路而陷入一片沼泽地,终于被汉军追上。于是,项羽引兵东向,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只剩下28骑,汉军追兵有数千人之多。项羽自知无法逃脱,便将仅有的28骑分为四队,作最后拼杀,向 四面突围。他率先冲向汉军,斩杀汉军数百人。

最后,项羽退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准备渡江。乌江亭长告诉他,如今只有一条船,汉军无船可渡,催他赶快上船。项羽因当年率江东8000子弟西击秦军,至今没有一人生还,不肯渡江。他把乌骓马赏给亭长,与汉军展开肉搏战,又相继杀死数百人。最后,他身负重伤,自刎身死。这位驰骋沙场,叱咤风云,曾为灭秦建立卓着战功的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他的悲剧性的一生!

名家回眸

楚汉议和结束,刘邦以为大功告成,准备班师西归。张良和陈平认为:如今汉有大半个天下,诸侯无不归附,而楚兵疲、食尽,这是灭楚的好时机。现在放下不打,将留下无穷的后患。他们建议乘胜追击,不给项羽喘息的机会,刘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