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4642000000010

第10章 曹、孙、刘三主的兴起(3)

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和中郎将朱儁领兵征讨,朱儁久闻孙坚之名,便保举他为佐军司马一同前往。孙坚原先管辖郡县的很多青壮年都愿跟随他,于是孙坚将他们整编,又招募了一些商旅和精壮的兵勇,组成了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孙坚率领着这支军队与朱儁合力攻讨,所向无敌,连破汝南、颍川两路黄巾军,将敌人逼入宛城。在攻城中,孙坚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头,引导后面的大军一拥而上,一举攻克了宛城。朱儁将孙坚英勇的事迹奏报给了朝廷,朝廷晋升孙坚为别部司马,后又封乌程侯。

汉灵帝驾崩后,董卓入朝,祸乱天下。各路诸侯并起义兵,讨伐国贼,孙坚当仁不让,响应天下公意,起兵进攻董卓。一路上,孙坚依次将曾与自己有仇的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擒杀,各郡长官无不震颤,对孙坚的需求有求必应。

孙坚率兵万余人进驻鲁阳城,与袁术合兵一处。袁术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及至出兵之时,孙坚派人去后方催办粮草,正当他在城外为催粮官送行之际,却遭遇到董卓派来的万余骑兵。当时情况十分凶险,孙坚身边没有多少人马,而董卓骑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视野之中。正当身边诸将慌乱无措之时,孙坚却沉稳自若,继续与旁人喝酒谈笑,并命令部下稳住阵脚,不得妄动。

不久,敌人赶来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这才缓缓起身,有条不紊地率众退回城内。身边的人都不明白孙坚为何如此,孙坚解释道:“我之所以没有看到敌兵就立即起身,是担心在慌乱中大家互相踩踏,结果反而入不了城。”众人都很佩服他的韬略与沉着。

紧接着,孙坚将军队转移至战略要地驻扎,遭到董卓大军的包围攻击。孙坚常戴着一顶红色的毛织头巾,十分显眼,突围不得,大将祖茂将他的头巾带到自己头上,吸引敌兵追赶,孙坚这才侥幸得脱,带着数十骑兵突围而出。战败的孙坚并未放弃,他收敛残兵,重新卒合,重又与董卓的军队大战于阳人(今河南汝州西)。这次大破敌军,斩杀了敌军大将华雄。

孙坚的勇猛令董卓心惊胆战,于是派遣将军李傕去和孙坚说亲,希望与孙坚结为亲家,并许诺给孙坚的子弟们高官厚禄。孙坚愤怒地喝骂使者:“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日我不夷灭他的三族,砍下他的头以示天下,我死不瞑目!

岂能与他和亲?”他赶走来使,进兵大谷,直逼九十里外的洛阳。董卓震怖,立即裹挟汉献帝逃亡长安,并放火焚烧了洛阳。孙坚收复洛阳,率兵修整了烧毁的宫殿和陵寝,填埋了被董卓盗挖的坟墓,整肃秩序,安抚民心。安定一切之后,他率兵退出洛阳,返回鲁阳。

在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之中,以孙坚和曹操为国除奸的意愿最为强烈,行动也最为积极,其中又以孙坚的战果最为显赫,功劳最大,其他诸侯的迟疑不进,更显出孙坚的忠义之心,无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由衷赞美:“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

虽然在孙坚的英勇拼杀下,讨伐董卓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各路诸侯心怀二志,不思进取,各路联军最终在一片内讧中滑稽收场。袁绍为扩大势力,另立亲信周昂为豫州刺史,命其带兵袭取豫州,妄图顶替孙坚。孙坚无奈,只得率军前往迎击。临行之前,孙坚仰天长叹:“同举义兵,为救社稷,逆贼即将被击败,各家却如此自相争斗起来,我该与谁戮力同心呢!”说罢,热泪纵横。“冒名顶 替”的周昂毕竟不是孙坚的对手,孙坚轻而易举便将其赶出了豫州。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袁术坐拥南阳,觊觎荆州刺史刘表的领地,便邀请孙坚与其合兵,进击荆州。刘表派遣大将黄祖迎击孙坚于樊城、邓县两地之间。孙坚率军击破黄祖部队,一路追击敌人渡过汉水,继而包围了襄阳城。刘表命人关闭城门,深夜派黄祖潜出城外,搬兵来救。正当黄祖带领救兵将要回援之时,孙坚亲率部队迎击黄祖,再次将其击败。兵败的黄祖逃窜入岘山,孙坚想乘胜追击,便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结果不幸被黄祖的士兵在密林中用暗箭射死,享年三十七岁。

自古英雄多扼腕,孙坚正当壮年,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无比惋惜。

孙坚死后,军中无主,他的侄子孙贲只得率孙坚的部队归附了袁术,袁术表荐孙贲继任了豫州刺史。

孙坚生有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皆为人中之杰,其中,长子孙策最有父亲遗风。

孙策,字伯符。他相貌英俊,喜欢谈笑,性情阔达,善于用人,与他相识的人,无不为他尽心卖命。孙策早年跟随父亲征战,结交了周瑜等一干豪杰,与很多士大夫相友善,江淮地区的人都非常欣赏他。

孙坚死后,孙策依附了袁术。袁术对这个少年极为赏识,他常叹息说:“要是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也无憾啊!”他还将孙坚原来的部下悉数归还了孙策,并授予孙策怀义校尉之职。

孙策在袁术帐下尽心效命,为袁术立了不少战功,然而袁术是个反复小人,多次出尔反尔,失信于孙策。袁术先是许给孙策九江太守之职,结果却改用了自己的亲信陈纪;尔后他又令孙策去征讨庐江太守陆康,许诺攻克之后,便把庐江赏给孙策,然而他却将孙策攻下的庐江赏赐给了自己的故吏刘勋。孙策对袁术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他想起父亲未竟的夙愿和自己无望的前景,下定了离开袁术的决心。

当时,袁术与扬州刺史刘繇有矛盾。刘繇原本控制的寿春地区被袁术夺取,只得将治所搬到曲阿。而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就在曲阿附近的丹阳任职,刘繇顾忌到他们都是袁术任命的官员,于是就强行驱逐了他们。袁术派兵与刘繇 交战,打了多年也没能分出胜败。孙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便向袁术请求说:

“我家昔日对江东百姓多有恩惠,如今我愿率兵攻打横江,横江攻克后,我预计可以在当地招募三万的军队,以此来辅佐您匡扶汉室的大业。”袁术早知孙策对自己的不满,但他认为江东一带有几家实力很强的诸侯,孙策去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发展,于是便应允了他。袁术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代行殄寇将军,兵马却只拨给他寥寥千余人,十几匹马,但是愿跟随孙策而去的宾客就达数百人之多。

脱离了袁术的控制,孙策开始了自己的江东称霸。由于部队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等到行进至历阳,他已经有五六千的人马。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听闻孙策前来,便带兵前去迎接。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进击,攻克横江、当利等地,所向披靡,无人可挡。之后,孙策率军转战秣陵。秣陵守将薛礼与下邳相笮融共推刘繇为盟主,三方军马各守险要,阻拦孙策。孙策果断调整战术,依次击破了他们。在攻击笮融的战斗中,孙策不幸被飞来的乱箭射中大腿,负伤落马。有人对笮融说:“孙策已经死了。”笮融大喜,派遣部队进攻孙策营地。孙策派数百骑兵诱敌深入,假装败退,将敌人引到埋伏圈中,然后伏兵尽出,大败敌军。

孙策率军追击至笮融的营地,命部将们高喊:“孙郎如何?”敌人被吓得心惊胆丧,连夜遁逃而去。孙策趁势连下海陵、江乘等数县,声威大震。

孙策的军队军纪严整,与百姓秋毫不犯,江东百姓对他们甚为欢迎,夹道犒劳。孙策一路追击刘繇,沿途各郡郡守都闻风弃城而逃,不敢与孙策交锋,孙策的军势也越发壮大。刘繇抵挡不住孙策,放弃丹徒西逃,孙策于是东进夺取吴郡。建安元年(196年)八月,孙策率兵进逼会稽。他采用叔父孙静的建议,声东击西,一面趁夜用火把迷惑敌人的注意力,一面分出兵马从侧面袭击。会稽太守王朗的军队中计大乱,孙策长驱直入,斩杀王朗大将周昕。王朗败溃,投降了孙策。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袁术僭号称帝,随即遭到天下的一致声讨。孙策去信责骂袁术并与其绝交,曹操表荐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袁术死后,他下属的长史杨弘、大将张勋想率领兵马投降孙策,却被庐江太守刘勋中途拦截,悉数收编了这批兵马。孙策闻之,先假意与刘勋结为同盟,并劝刘勋攻取豫章。

而后,他趁刘勋兵马出发之际,从背后袭取了庐江。失去“老巢”的刘勋部队军心溃散,尽皆投降了孙策,只有刘勋带着属下几百人逃奔曹操而去。紧接着,孙策进兵豫章郡,豫章之主华歆知道不是孙策的对手,于是开城投降。

孙策还先后击破邹伦、钱铜、王晟、严自虎等各路势力,廓清了江东。至此,孙策完成了吞并江东的宏愿,拥有了吴郡、会稽、庐江、丹阳、豫章、庐陵六郡的广大土地,即今天苏南、浙北及皖南部分地区以及江西赣东北一带,而此时,他年仅二十五岁。

然而,世事竟是如此弄人,当年轻的孙策完成一统江东的大业,本该问鼎中原之际,不幸再一次降临到孙家。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鏖兵,孙策见中原空虚,便计划暗中筹备兵马袭取许昌,迎接汉献帝。然而,就在计划即将实现的时候,一次突如其来的行刺却改变了一切。孙策先前在征讨中曾杀死了曾经的吴郡太守许贡。许贡为人亲善,他的门客立誓为其报仇。一日,孙策一个人骑马出巡,游至江边,早在那里埋伏好的刺客突然跳出行刺,孙策猝不及防,被刺客用箭射中面颊。

刺客很快被赶来的卫士杀死,但由于伤势太重,孙策自知不久于人世。他招来弟弟孙权,将印绶挂在孙权胸前,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率领江东之众,决胜于两军阵前,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能,以保全江东,我不如你。”随即,孙策又叫来张昭等谋臣和将领,指着孙权对他们说:

“中原正是混乱之时,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坐观天下的成败。请你们尽心辅佐我的弟弟!”托付完后事,孙策在当晚去世,享年二十六岁。

名家回眸

谷应泰曰:孙坚和孙策父子都是在事业达到顶峰时横遭不幸,令人慨叹。然而,他们的功业却缔造了日后东吴三分天下的基础,深远地影响了三国的历史。

年少孙权守大业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策死时江东的情况十分不稳定。当时的孙氏虽已有会稽、吴、丹杨、豫章、庐陵五郡,以及江北庐江郡的部分地区,但山区的居民还多受地方强宗豪帅的控制,不接受孙氏政权的征调,而土着豪杰和因逃避兵祸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也都正处于观望之中,以自己的安危利害决定去留动向,他们和孙氏政权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态度时常摇摆不定。孙策刚死,为孙策所用的庐江太守李术就起了反叛之心,不再听从孙氏的调用,而已经同周瑜过江,准备投靠孙氏的鲁肃,此时也有了北还的意图,甚至连孙权的从兄孙辅也担心孙权不能守住江东,背地里与曹操进行书信往来。孙权的另一个从兄孙暠更是野心勃勃,竟想趁机夺取会稽,篡夺政权。好在会稽郡吏民保城固守,孙暠的野心才没有得逞。在江东政权如此不安定的情况之下,怎样安定人心巩固新兴政权就成了十九岁孙权的首要任务。孙权虽不如孙策骁勇善战,可此时的他也已有了一定的军事和政治经验。早在建安元年,孙策刚平定江东各郡时,十五岁的孙权就已经被任命为羡阳县令,后为奉义校尉,跟随孙策征战南北。因此,张昭和周瑜等人都认为孙权是“可与共成大业”,诚心侍奉的江东新主。

面对内忧外患,孙权统事以后,采取了招延人才、团结部属、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征江夏等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措施,以维护孙氏在江东地区的统治。

首先,孙权掌政后除了重用孙策时的文武能臣张昭、张绂、周瑜、吕范、董袭、程普、朱治、太史慈等,还招延了渡江南下的士人如鲁肃、诸葛瑾、步骘、严畯等,给以重任。对待如从荆州投奔而来的甘宁等武将,他也是待之如旧臣。经过了六七年时间的调整,终于做到了“国险而民附”,贤能尽为其所用,孙氏在江东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

为稳固江东政权,孙权必须要解决来自后方山越民族的威胁。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山越民族的聚集地。山越民族骁勇善战,尽管早在秦始皇时期,就与中原汉民族多有联系,但在与汉民接触的过程中,战乱也时有发生。从建安五年开始,周瑜一直坐镇吴郡,辅佐少主,为孙权出谋划策,平乱讨叛。在这段时间里,为安定内部,周瑜曾多次带兵镇压山越民族的反抗。在孙权统事之初,周瑜就开始“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建安八年,孙权命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将领出任剧县令长,对山越予以分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