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隋朝兴亡
4641900000026

第26章 隋朝皇帝的手腕与阴谋(4)

不久,一件事的发生使得杨坚对李德林忍无可忍。事情是这样的:以前,李德林向朝廷报称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太尉府咨议参军,以此取得了赠官,给事黄门侍郎陈茂等人密奏说:“李德林的父亲是死在校书郎任上的,李德林却妄称他父亲做过咨议参军。”于是文帝痛恨李德林。这次事情发生后,文帝一一具数李德林的罪行说:“你担任着内史职务,掌管朕的机密政事,近来不让你参与朝政商议决策的原因,是由于你的所作所为不光明正大,难道你自己没感觉到吗?朕要以孝治理天下,准备设立‘五教’来弘扬它。但你却说什么孝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具备,无须设教弘扬。如果真是这样,那孔夫子又何必着《孝经》以传天下呢?你又编造谎言骗取市店,还荒谬地提高父亲的官职,朕其实早已对你愤恨在心,只是还没有发作出来罢了,现在应当把你派遣到一个州去。”于是文帝下令让李德林离开京城,为湖州刺史。

已年届六十的李德林,不想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京城,只得叩头恳求杨坚说:“臣不敢再奢望当内史令,只希望能给我一个散官让我留在京城。等到天下大盛、陛下设典庆祝的时候,我也能有幸目睹这一盛世大典,了结我一生的夙愿。然后告老还乡,死而无憾。”杨坚拒绝了他的请求,只是由湖州刺史改派为怀州刺史。李德林到任后,当地恰好发生大旱,李德林想干出点成绩来,就督促州里百姓四处挖井,想借此解决灌溉问题。但此举根本就于事无补,反而劳民伤财,使百姓怨声载道。因此,李德林受到了考司官员的严厉责备。担任刺史一年 多后,李德林就在忧愤伤感中死去,享年61岁。

李德林一生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南陈、隋5个朝代,先后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北齐废帝高殷、北齐孝昭帝高演、北齐武成帝高湛、北齐后主高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宣帝宇文赟、北周静帝宇文阐、隋文帝杨坚等9位皇帝身边效力,每每受到重用。尤其是在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时期,他辅佐杨坚代周立隋、改革政治、平定江南,是杨坚身边不可缺少的重要谋臣。生前官爵至内史令、柱国、郡公。死后谥文,赠大将军、廉州刺史。但是他恃才傲物,导致既失宠于杨坚,又得罪了同僚,10年时间竟然没有升迁一级,最后还遭贬出京,忧愤而死,殊为可怜。

李德林死后,杨坚深为后悔,此时,恰逢曾被隋文帝选为大德僧的京师长安静影寺高僧慧远去世,隋文帝痛曰:“国失二宝也。”并冕旒哀感,罢朝三日。

李德林葬礼时,隋文帝诏令羽林百人、乐队一班治丧,并赐布帛300段,粟米1000石,以牛、羊、豕三牲作太牢祭奠。

军人楷模达奚长儒

达奚长儒,鲜卑拓跋氏人,鲜卑贵族,字富仁,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北朝名将,历仕西魏、北周、隋三朝,战功赫赫,威名远播。

达奚长儒的祖父达奚俟,是北魏的定州刺史。父亲达奚庆更是官至骠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名门出身的达奚长儒也是自小就不同凡响,性格谦逊注重节操。

同时胆识过人,进退有度,为世人所称道。15岁的达奚长儒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受封为乐安公,在大统年间更是被朝廷从家中诏出,做丁奉平都尉的官职。

西魏宇文泰执政时期,对达奚长儒深为赏识,以他作为亲信人员之一,先任命为大都督,因为屡获战功,累迁持节辅军将军,通值散骑常侍。后来,周武帝乃擢达奚长儒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武帝几次伐齐,达奚长儒都立有战功。因功迁上开府,晋爵成安郡公,邑千二百户,又封了他的一个孩子为县公。

杨坚专权之后,达奚长儒参与对尉迟迥等叛军的作战,杨坚对达奚长儒的表现非常满意,进达奚长儒为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杨坚于581年建国,隋朝建立时,中原虽然已结束分裂的局面,但周边环境仍十分险恶,四周环绕均是强敌。南面有陈朝隔江对峙,北面、西面有突厥虎视眈眈,西北面有吐谷浑时时侵扰,东面有高句丽图谋不轨。在这些强敌之中,突厥是隋朝最大的威胁。

虽然在北周宣帝大象元年(579年)二月,北周遣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暂时稳住了北疆的局势,但短暂的和平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杨坚篡位之后将北周宗室杀戮殆尽,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被以谋反罪处以极刑。千金公主伤心欲绝,鼓动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其报仇。恰逢突厥境内大雪突至,根据《隋书·突厥传》中的记载:“去岁四时,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饥疫死亡,人畜相半。旧居之所,赤地无依。”而隋朝又一反北周、北齐争相讨好突厥纳贡的做法,没有给突厥财货食物。于是沙钵略发动了对隋朝的战争。

隋军北上之后,军中物资短缺,天气骤然变冷,又没有御寒的衣物,很多士兵都冻掉了手指。隋军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领两千将士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在周盘(今甘肃庆阳境内)相遇,沙钵略的军队有十多万,只有两千人的隋军见此非常恐惧。唯独达奚长儒神色不变,情绪慷慨激昂,他一边战斗,一边退却,部队虽然多次被突厥人冲散,但是很快又重新汇集起来四面抵抗。隋军战斗了三天,总共交锋了十四次,战争惨烈到五种兵器(戈、支、戟、酋矛、夷矛)都全部用完。战士只好用拳头搏斗,直到拳头露出白骨仍战斗不止,总共杀伤了上万敌人。突厥军见隋军如此勇猛,士气稍微沮丧,最后撤围退走。这次战斗结束,达奚长儒全身受了五处伤,其中重伤两处,部下死伤十之八九。

此战后,隋文帝下诏授予达奚长儒为上柱国,多余的功勋又授给他的一个儿子。

杨坚对达奚长儒的信任器重无以复加,当年就任命他为宁州刺史,不久转任鄜州刺史。后来又做了两年襄州总管,之后再次转任兰州总管。此时的达奚长儒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北疆长城”,凉州总管独孤罗、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等人的军队,都要受他节制。

北边无事,隋文帝乃转任达奚长儒为荆州总管,这一带三十六州军事,都归他指挥,临行辞别,隋文帝特别指示他说:“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忧矣。”足见文帝对达奚长儒的重视。隋文帝猜忌功臣,处处小心,唯对达奚长儒则始终信任不衰,这是因为他纯粹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作战名将,并无政治野心,而且关系简单,并未在中央政府供职,与其他军政要人也无任何瓜葛,故能安于其位。但是自从母亲死后身体就一直不好的达奚长儒,没有能够完成杨坚对他的嘱托,仅仅一年之后,就病死在了荆州总管的任上。如此名将没有能够赶上平陈之役,真是遗憾。

天下共惜之史万岁

史万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朝名将。史万岁的父亲史静,为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15岁的史万岁随父从军,两军对垒交战正酣之时,一直在观察战场动态的史万岁认为周军将败,于是命令左右换装撤退。不多时周军果然大败,史静对儿子表现出如此准确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感到十分的惊奇。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亲率大军伐齐,史万岁的父亲史静战死沙场。28岁的史万岁以忠臣之后,进开府仪同三司,袭爵为太平县公。从此步入疆场,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周武帝宇文邕、周宣帝宇文赟先后病亡,留下的周静帝宇文阐才刚刚八九岁,根本没有办法掌控朝政,朝中大权都被外戚杨坚所掌握。之后杨坚又铲除了宇文姓的五王,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忠于周朝的相州总管尉迟迥等人先后起兵反杨,此时,已经投靠杨坚的史万岁奉命前去镇压,当时史万岁与梁士彦为一路军,驻扎在冯翊,见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就对梁士彦说:“我能一箭射中第三只,你看着!”刚说完,就听到一声弦响,第三只雁中箭落地,围观者非常地惊讶,对他更是佩服万分。后来叛军平定,史万岁以其威猛及军功得拜上大将军职。

隋朝建立之初,史万岁卷进了大将军尔朱绩谋反案中,被削职为民,发配到敦煌做戍卒。他所在队伍的队长很是骁勇,常单骑入突厥营地,掠夺羊马而能安全归来,突厥的士兵都拿他没办法,因此,这个戍卒队长非常自大,并经常奚落辱骂曾为大将军的史万岁。史万岁心里不服,自言也能如此。他讨了匹战马,携着弓箭,冲入突厥境内,竟也满载而归。队长这才改变对史万岁的态度,从此两人时常同行,直驰几百里。去得多了,他们名震北方各族。

不久,机会再次降临到了史万岁的头上。此时,突厥为隋朝的主要边患,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派秦州总管窦荣定率大军前去打击突厥。史万岁听说后便亲赴辕门请求立功赎罪。对于史万岁的名气,窦将军亦有耳闻,便欣然准许。窦荣定知道史万岁骁勇无比,便对前来迎战的阿波可汗说:“士卒有什么罪过,令他们互相厮杀?不如各派一壮士一决胜负!”阿波答应了。史万岁和突厥壮士各自出阵,只见史万岁纵马过去,手起刀落,斩得首级策马而回。不仅令隋军将士佩服,更使突厥军大惊而退。鉴于史万岁军功卓着,文帝特赦免了他的戍卒身份,并封他为上仪同兼车骑将军,从此他的名声也就更大了。

开皇九年(589年),史万岁又因为在灭陈之战中再次立有战功,被加封为上开府。这表明杨坚对史万岁的信任与日俱增,已经从一个小小戍卒,彻底转化为隋朝的一线武将了。在随后的开皇十年(590年),刚刚平定的南方土地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隋朝的起义和暴动,规模声势十分巨大。杨坚面对这样的形势,马上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讨平南方叛乱。史万岁也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划归杨素指挥,参加了平南之战。史万岁带领兵马从浙江金华一带进击,转战千里,经历大小700多战,击破叛军无数,被杨坚升任左领军将军。

史万岁从江南返回后,不久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部去川蜀,镇压降而复叛的南宁部族首领爨翫。一路险山恶水,史万岁沿途一一消灭了负隅顽抗的敌军,直插南中。隋军行数百里,经过诸葛亮纪功碑,见其背刻铭文:“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令左右将碑倒置,继续向西挺进,渡西洱河(今云南洱海),入渠滥川(今云南大理下关东南),转战千余里,打败了以爨氏为首的西南部族30余部,俘虏了两万多人,史万岁上奏朝廷,准备带爨翫入朝。可当朝廷批准后,爨翫却用财宝买通了史万岁,逃脱了惩罚。时蜀王杨秀正在益州,听闻史万岁受贿,派人来索讨,史万岁闻知此事,将所得珍宝全部沉于江底,杨秀一无所获,心中大恨史万岁,但是此时连证据都没有了,也只得作罢。史万岁以 平定南方各部落之功,进位柱国,成了朝中主要的军事将领之一。杨广出于夺嫡的考虑早就在拉拢军中宿将,而史万岁也十分看好杨广,两个人一拍即合,关系十分友善。正因如此,杨坚便命令史万岁为督晋王府军事,史万岁就进一步成了杨广的心腹。

然而到了第二年,爨翫又竖起叛旗,杨秀上奏史万岁受贿纵敌,以致后患无穷。隋文帝责令有关部门仔细调查此事,结果事情属实,按罪史万岁当死。好在这个时候左仆射高颎和左卫大将军元曼帮他说话,对文帝说:“史万岁雄略过人,每行兵用师之处,未尝不身先士卒,尤善抚御,将士乐为致力,虽古名将未能过也。”文帝想到他以前的功劳,又联系到他的武勇,最后就没有杀掉他,不过再次把他贬为平民。

这是史万岁第二次被削职为民,如此大起大落,在隋初大臣中是不多见的。

不久,他以难得的杰出将略,再度官复原职。其原因是,令隋朝棘手的突厥,仍在不断地骚扰边境。他被拜河州(今甘肃兰州西北)刺史,复领行军总管以防备北方少数民族。

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达头可汗侵犯边界,杨坚命晋王杨广同越国公杨素统领大军出灵武道,汉王杨谅同史万岁从马邑道出击,双向夹击达头可汗。

出塞之后,史万岁之部与突厥相遇。达头可汗遣人打探这支隋军的主将是谁,回报是史万岁,达头又问道:“莫非就是那个敦煌戍卒?”侦骑说就是这小子。达头听了大为惊恐,再加上他此次出征本身就是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并不想和隋军拼命,立即下令沿原路撤退。史万岁闻报,率军猛追,一口气追了一百多里地,斩敌一千多,大破突厥。达头拖着残兵败将再逃,史万岁一直追入沙碛数百里,虑兵家不宜孤军深入的训条,方挥军返回。

可是立下了大功的史万岁却被杨素所嫉妒。先回来一步的杨素对杨坚进谗道:“突厥不是来犯边的,而是来归降的,在塞上只是畜牧。可史万岁贪功心切,居然大开杀戒,反虚报为功。”结果史万岁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在杨坚心里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史万岁并不知道其中关节,多次上书给杨坚表功,想为将士们争取封赏,杨坚就更加厌恶他了。

此时,杨素在史万岁的背后,再踹了他一脚。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 杨坚正式废了太子杨勇,并大肆搜罗杨勇一党。恰好史万岁率军还朝,杨坚按例召见史万岁,就问旁边的杨素说史万岁在哪。杨素趁机说道:“史万岁正在拜见废太子杨勇。”杨坚一听,怒不可遏,于是马上命人传唤史万岁,不明就里的史万岁带了不少有功将士上朝来接受杨坚的接见,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这帮出生入死的弟兄当面请功。史万岁并没看到杨坚的满面怒容,反而向杨坚诉苦说:“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数百个将士也是言辞很激烈。杨坚以为史万岁是率军逼宫,怒不可遏,以他惯用的方法,令卫士将他当庭乱殴而死。

《隋书》这样评价史万岁:“万岁实怀智勇,善抚士卒,人皆乐死,师不疲劳。北却匈奴,南平夷、獠,兵锋所指,威惊绝域。论功杖气,犯忤贵臣,偏听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有李广之风焉。”

名家回眸

郭沫若说:功成名就的李德林像隋朝的其他几位开国大将一样,与杨坚同甘苦,却没有共富贵,李德林因为恃才傲物,被杨坚罢官,最终抑郁而死。而达奚长儒是隋朝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能够得以善终的人物之一,他是军人的楷模。史万岁就不行了,他没有得以善终,对于他的死,“天下共冤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