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隋朝兴亡
4641900000013

第13章 清官难断家务事(2)

杨勇是太子的时候,杨广、杨素等人就没让他能和杨坚、独孤皇后充分交 流,现在更是不会让这些鸣冤信交到皇帝手中了。杨素最先拿到这些信,一律销毁,不许上奏。后来杨勇实在没辙,竟然爬到院子里最高的树木的顶上去,冲着皇宫方向大声喊冤。许多人都听到了,把这件奇闻传到了杨坚的耳朵里。杨坚问,杨勇这人到底怎么了,杨素赶紧接茬,八成废太子疯了,胡喊乱叫。杨坚说,那让人去给他看看病。杨素就带着人去了,回来说废太子的神经病很严重,怕是治愈不了了。杨坚摇摇头,对杨勇完全放弃了,不闻不问。

后人评价历史往往喜欢“事后诸葛亮”,为杨勇的被废耿耿于怀。人们同情杨勇,一方面是觉得杨勇是老实人,被阴谋家杨广耍花招给踢了下去;另一方面是看到杨广当皇帝后将隋朝搞得一团糟糕,天怒人怨,于是就觉得如果忠厚宽仁的杨勇当皇帝一定会把国家治理好,起码隋朝的历史不会迅速走向覆亡。

废黜杨勇是当时君臣上下都赞同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杨勇的行为不适合当合格的太子,杨广只是利用杨勇的弱点,加了把劲把他拉下马而已。所谓可怜之人,必有能力欠缺之处。杨勇缺心眼,头脑简单,接受百官朝贺的事情都敢做,实在不适合搞政治。即使登基了,杨勇也保不定又是一个陈后主,即便不是,也极可能是昏庸之辈。

杨勇被废后,杨坚开始追查“太子余党”。史万岁和杨勇一样头脑简单,被划入杨勇一党的名单中去了。原来史万岁一直为本部兵马抗击突厥有功没有受赏的事情耿耿于怀,在现在的节骨眼上写奏折请功。杨坚正烦着呢,见史万岁来邀功,怒问道:“史万岁现在何处?”史万岁正在朝堂候旨,杨素为了激怒杨坚却说:“史万岁正在朝谒废太子。”

杨坚大怒,命人招来史万岁在殿堂上当众打死。罪名就是“怀诈要功,便是国贼”。一代名将就被活活打死了。

史万岁是隋朝前期的重要将领,无论是南征还是北战,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据说,史万岁在云南征战的时候曾见到诸葛亮纪功碑,背后刻着“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毅然推倒纪功碑继续行军。史万岁征战千里,功劳很大,但是对政治比较生疏,所以官爵一直没有提上去,最后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死后,天下官民不论认不认识都为他感到冤惜。

名家回眸

王国维说:杨勇实在是太缺心眼,实在不适合搞政治,如果他登基了,说不定又是一个陈后主,即便不是,也极可能是昏庸之辈。

杨坚深宫遗痛

杨勇被废后,杨坚正式立晋王杨广为新太子。

杨广从成为太子的那一刻开始,就表现得让人耳目一新。在册立太子典礼上,杨广说原先预备的太子礼服和皇上的龙袍的颜色、样式过于接近,要求更换,并且要求以后太子的服饰要与皇帝的服饰严格区分开。之前,文武官员见到太子要自称“臣”。杨广觉得这个称谓也有问题,要求以后东宫官员见到自己不用自称臣。

杨坚知道后,自然喜笑颜开。

成为太子后,杨广的日子过得很悠闲。读书、写诗、礼佛是杨广日常的主要生活。杨广本是名虔诚的佛教徒,在江南的时候对佛理、佛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太子生涯基本上就是等待,杨广满腹才华和大量闲暇无法打发,干脆静下心来写了一部《法华玄宗》的佛学着作。这本书还挺长,足足有二十卷之多。

杨广当了将近两年的太子后,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皇后独孤氏病逝。

杨广表现得万分悲痛,拜见父皇杨坚时哀恸气绝,泣不成声,站不住脚。回到东宫后,杨广饮食举止马上恢复自然,可见是装的。为了表示事母至孝,杨广需要装出茶饭不思的样子,在独孤皇后灵前伏地哀号,对外宣称每天只吃一两把白米。杨广私下在衣袖里装了多个竹管,管里装着精制猪鱼肉脯,管口用蜡封死。

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没人的时候,杨广就赶紧抽出竹管吃上几口美食,吃完了继续哭丧。一个人有两张面孔,那该多累啊!好在杨广在江南的时候演戏演惯了,也不觉得累了。

独孤皇后死后,被尊称为“文献皇后”。

独孤皇后成了“文献皇后”以后,杨坚被压制了大半辈子的欲望和不满都宣泄了出来,开始纵情声色。他大规模扩充后宫的女眷,新设置了三名贵人,将嫔增加到九个人,世妇增加到二十七人,御女增加到八十一人。

此时的杨坚已六十一岁了,超过了花甲之岁一年,还整天阅尽美色。什么叫做纵欲过度?杨坚就是纵欲过度。杨坚在众多的嫔妃中最宠爱两个人,一个是陈氏,一个是蔡氏。杨坚封陈氏为“宣华夫人”,蔡氏为“容华夫人”。“容华夫人”来自北方,风流娇媚,善解人意。“宣华夫人”则是陈朝的宫廷美女,肌肤润滑,温柔可人。

出了后宫,杨坚则变得更加多疑暴戾,罢黜、外贬和杀戮了大批看不顺眼的官员。

杨广对父皇“坠入花丛”的后宫艳事不闻不问,但对父皇晚年的残暴猜忌性格却很重视,为己所用。他被立为皇太子后,弟弟蜀王杨秀非常不满。杨广怕杨秀成为自己攀登权力之顶的隐患,和杨素商量罗织杨秀的罪名除掉他。

杨秀行为非常不检点,在四川的待遇违犯制度,事事向皇帝靠拢。杨广就让杨素出面告发杨秀的罪状,将杨秀的所作所为上升到谋逆的高度。杨坚又相信了,在立杨广为太子后不久就把杨秀召还京师,锁进大牢。杨坚扬言要将杨秀拉到闹市斩首,但迟迟没有行动。

杨广决定来个火上浇油,做了两个小木偶,分别写上父皇杨坚和弟弟、汉王杨谅的名字(杨广不愿意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把木偶的手捆绑起来,在心脏位置钉入钉子,埋在华山脚下。然后杨素出面,带人把木偶挖出来,诬告说是杨秀干的。

杨坚盛怒,马上废杨秀为平民,命令终身囚禁在内侍省,不得与妻子儿女相见,只派给两个少数民族婢女伺候着。蜀王手下的数百名幕僚官员也受到株连,掉了脑袋。

杨坚越糊涂,对杨广就越信任。仁寿初年,杨坚命令太子杨广巡抚东南;之后杨坚去仁寿宫避暑的时候,令杨广在大兴监国,代理朝政。

仁寿四年(604年)春天的四月,被女色掏空了身体的六十三岁的杨坚病倒了。

这年的夏天,杨坚依然去仁寿宫避暑。七月,杨坚死在了仁寿宫。

《隋书》对杨坚之死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话:“秋七月乙未,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杨坚临终的时候还召见了群臣告别,还和其中的重臣流泪握手。这一切都似乎证明杨坚是正常死亡的。

当从杨坚病重的那一刻开始,有关杨坚的身体情况和驾崩过程就谜团重重,议论纷纷。

杨坚卧床时,丞相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庆三人前往仁寿宫“侍疾”。皇太子杨广则留在大兴城发号施令,料理朝政。杨广判断父亲这次的病可能会要了他的命,因此特别在意父亲的病情。

杨素出发前,杨广就秘密通知杨素要预作准备——万一杨坚驾崩了及时通知杨广,帮助杨广平稳接管政权。之后,杨广频繁地向仁寿宫派遣亲信向杨素打探父皇的病情。杨素不厌其烦地将杨坚的病情写信回报杨广。

有一次,信在传送过程中出了岔子。也许是送信人当天喝多了,头脑糊涂了;也许是来往太频繁了,机灵的人都被派完了,反正这一天替杨素送信的人是个糊涂人。最后拿到这封密信的人以为杨素要给皇上上奏,竟然将杨素和杨广的秘密通信呈给了杨坚。

杨坚卧病在床,头脑还是清醒的。他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密信,内心又悔又恨。悔的是自己几十年来看错了人,重用了奸臣,错立了逆子;恨的是这些人竟然日夜盼着自己早死,急不可耐地要抢班夺权了。这一回,杨坚没有发火,没有骤然下令捕杀乱臣逆子。他把火气压在心里,盘算着手中能够调动的大臣和军队,仔细谋划反攻清算。

杨素和杨广马上意识到包在纸里的火熊熊燃烧起来了。杨广马上从大兴城匆忙北上仁寿宫,准备与父皇作殊死搏斗。一路上,杨广意识到任何伪装都是没有必要的,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针锋相对的硬战。

这一天,病榻上的杨坚突然看到宣华夫人神色慌张、衣冠不整、跌跌撞撞地跑进病房,就问她怎么了。宣华夫人红着脸回答:“太子要非礼我!”原来宣华夫人刚才在外面更衣,被匆忙赶到宫中的杨广撞见了。杨广一直就对宣华夫人有非分之想,现在撕下了所有伪装,拉住宣华夫人就要奸污她。宣华夫人拼命挣扎,好不容易才逃入杨坚的病房避难。杨坚知道后,双手狠命地捶床,大叫道:

“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

他随即将服侍的大臣柳述、元庆二人叫来:“叫我儿来见我!”柳述、元庆二人说:“太子杨广已赶来见驾,臣等立即请太子来。”杨坚忙喊:“是杨勇!

不是杨广!”二人不敢多话,赶紧安排人去大兴宣杨勇。

他们不知道,杨广、杨素早已经在仁寿宫密布了眼目耳线,早把这事告知了主子。柳述和元庆走出杨坚的病房没一会儿,杨素就来“宣旨”:“柳述、元庆是乱臣贼子,立即逮捕入狱!”

那一边,杨广挑选了三十名身材健壮的亲信太监换上宫女的衣服,胳膊下夹着木棍,把杨坚病房周围的宫女全都换下来。这些半男不女的武装太监严密把守着宫门和小巷,对一切人员只准进不准出。

指挥“换防”的人是右庶子张衡。张衡安排好外面警戒,就进入了杨坚的病房,轻轻地带上了门。不久,张衡出来宣布:皇上驾崩!

杨坚是怎么死的,只有张衡知道。

唐朝时曾有人回忆说,张衡进入病房后,里面血溅屏风,响起冤痛之声。

既然存在这么明显的“杀人嫌疑”,隋朝的档案材料为什么没有记载呢?同样,唐朝人也没有记载玄武门之变,尽管李世民杀兄灭弟证据确凿。关键证人张衡很快就被杨广借故处死了。临死前,张衡大声喊叫:“大逆不道啊!我一直没奢望自己能长久活在世上!”面对人们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眼神,杨广也没有作任何辩解。

执掌隋朝二十四年的杨坚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虽然之前已经病重,但解释不了暴亡的原因——享年六十三岁。

《隋书》评价杨坚“鸿恩大德,前古未比”,并没有赞誉过度。隋朝给他上庙号“高祖”,谥号“文”,史称杨坚为“隋文帝”。

名家回眸

鲁迅曰:隋文帝在临终是才发现杨广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想重立杨勇,但是为时已晚,毕竟世上没有卖后悔的药。

新皇登基年号大业

杨坚突然驾崩,宣华夫人特别紧张。自己在关键时刻告了杨广一状,现在杨广心狠手辣“反败为胜”了,能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吗?

杨广在父亲死的当天就给宣华夫人送去一个金盒子。宣华夫人想着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可还是闭着眼睛打开金盒子,等待命运的审判。一旁的宫女响起一阵欢呼声。宣华夫人睁开眼一看,盒子里是几枚同心结。这天晚上,杨广就提前把宣华夫人给“接管”了。

杨广在杨素的配合下,抢先在仁寿宫登基做了新皇帝。八月,杨广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回到大兴城,正式接管隋朝的天下。杨素拥立有功,继续做他的尚书左仆射;宇文述是杨广的老搭档,又是拥立的重要功臣,现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封为许国公。为了装点门面,高颎被起用为太常卿。杨广再一次伪造杨坚的遗诏赐死大哥杨勇。杨勇是被人用衣带勒杀的。杨勇的十个儿子也全被他们的二叔杨广杀死了。

杨广的四个兄弟,两死一囚,能对杨广构成威胁的只有最小的弟弟、汉王杨谅了。而恰恰是这个杨谅对父亲杨坚的暴亡感到疑虑,对一系列有关父亲暴亡的传闻信以为真。杨谅也是个政治欲望很强的皇子,见杨广用非正常的方式登基,也想用非正常的方式取代杨广。

杨坚生前,对小儿子杨谅很好。开皇十七年(597年),汉王杨谅出任并州总管,杨坚亲自出宫饯送。杨坚给杨谅划定的管辖范围“白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一共有五十二个州。杨谅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内可以便宜从事,不受 许多朝廷法律的限制。杨谅辖域之广,事权之重,势力在所有地方官中是最强的。早在大哥杨勇被废后,杨谅自以为手握天下精兵,对最高权力有所企图。他以防备突厥为名,早早地缮治甲兵,营造军械,图谋不轨。

杨坚死后,杨广怕这个弟弟起兵造反,就想学父亲当年矫诏对付宇文家五位王爷的招数,派人持杨坚的玺书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征召杨谅回京。杨广派去执行任务的人是亲信将领屈突通。

杨广等人不知道杨坚生前曾和杨谅秘密约定:“如果有玺书召你回来,我会在敕字之旁特意加一点,并且有玉麟为证。”现在,杨谅见玺书与先前约定的不符,马上知道父亲出事了,于是反复盘问屈突通。屈突通哪知道怎么回事,只能闪烁其词。杨谅就让屈突通先回去,自己“随后就到”。

屈突通回去不久,杨谅的造反大军随后就到了,来和二哥争夺天下。他的造反行为得到辅助自己的陈朝旧将萧摩诃的支持。陈朝灭亡后,萧摩诃请求贺若弼说:“我现在是囚虏,命在旦夕,只想见见旧主,死无所恨。”贺若弼答应了,安排他去见陈叔宝。萧摩诃见到陈叔宝后,伏地号泣,从皇宫旧厨中拿来食物进献给旧主,最后垂泪辞别。看守两人的士兵都被萧摩诃的情谊所感动,自愧不如。

隋文帝杨坚知道后感叹道:“萧摩诃真是位壮士,一般人很难做到他那样。”因此入隋后,萧摩诃的境遇还相当不错,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随汉王杨谅出守并州。生活还过得去,但往日手握重兵驰骋疆场的威风一去不复返了,萧摩诃常为此而郁闷。恰好汉王杨谅对待他非常亲善,两人于是走得很近。杨谅要起兵反对杨广,萧摩诃举双手赞成。

杨谅和萧摩诃两人起兵,一个是争权,一个是发泄不满,重温往日辉煌。目的不纯,再加上萧老将军的武艺也生疏了,造反者远远不是前来镇压的杨素的对手。仁寿四年(604年)八月,萧摩诃在清源(今山西省清徐)被杨素俘虏,被杀,时年七十三岁。杨谅被抓,押送京师。杨广假惺惺地说自己兄弟所剩不多,饶了杨谅的死罪,除爵为民,开除出皇家族谱,囚禁起来。但是杨广不给杨谅囚饭吃,活活饿死了他。杨谅属下的官吏和军民二十多万家都被流放。

杨坚生前曾语气很重地告诫杨谅:“你要好好地当个藩王,只有敬依朝命,别轻信心腹故旧的话,不要荒废了国家法令!你这个小子,一旦没有了我,如果想轻举妄动,你二哥抓你就像抓笼内的小鸡一样!”

杨坚不愧为老皇帝,料事很准。可惜杨谅没有记在心里。

杨广即位不满四个月,仁寿四年年底,一直居住在洛阳的陈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死了。

照例,隋朝有关部门奏请追赠陈叔宝为大将军、长城县公。陈叔宝虽然是俘虏,可人家毕竟做过皇帝,按理应由现任皇帝确定一个谥号来盖棺论定。下面的官员不敢乱拟,恭请新皇帝杨广亲自来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