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学记
4640300000006

第6章 第二讲(3)

如来永远不会被烦恼所系缚,所以薄伽梵的第一重意思就是自在。学佛就是学自在,我们为什么会有轮回,因为我们有局限,不得自在。我们内在有种种的凡夫知见,认为在那样的时空下我们别无选择,但事实上只要突破你的凡夫知见,把你的假设和期望破掉,就有无限的选择。但我们因为惯性反应,往往甚至于都不会考虑我们还有其他选择,然后就陷在那种环境里忧悲苦恼,这就是愚痴无明。

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智慧非常炽盛。妙三十二大士夫相等所庄饰,所以有端严义。

第四种就是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第五种是,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第六种就是尊贵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主成就就讲了这几种意思。

然后是说法处所成就,在哪个地方说法。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就是西北印度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因为当时印度有两个憍萨罗国,南印度也有个憍萨罗国,所以干脆就以都城来区别它,就叫做舍卫国。舍卫译为中文是闻物,也可译为丰德,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据说当时的舍卫国有九亿人。印度的亿指十万,也就是九十万人。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就知道,舍卫城已经很荒凉。可当时它是一个九十万人口的城市,物产很丰富,国有五欲财宝之丰,而且人民的素质也很高,人有多闻解脱之德。多闻佛法,愿意求解脱。

“祇树给孤独园”是指佛陀说法的精舍。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之中,有相当长的时间(二十几年)在这个地方说法,精舍的名字是由两个人名组合起来的。精舍的地是波斯匿王的大臣给孤独长者供养的。长者到王舍城去提亲,第一次拜见佛陀,一见佛陀就证初果了,欢喜踊跃,请佛到憍萨罗国来说法,长者看中了太子的花园,太子故意刁难他,要他用金砖铺地,他果然就倾其所有来铺地。园林里面的树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太子所供养的,就合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供养的树,给孤独长者供养的园林,在这个地方说法,这是第一重义。

如果会归到自性上来说,自性舍卫国就是指一切众生自性之中有无限的智慧、神通、三昧、辩才、德能。因为祇陀的意思是战胜,波斯匿王的军队刚刚在前线打了胜仗,宫里又传出喜报说生了一个儿子,就很欢喜,儿子的名字就叫祇陀——战胜。从自性上来说就是战胜五阴之魔,绍隆佛种,是自性祇陀太子。树就是指功德树等等。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三义属多含不翻,与阿罗汉三义是相对的。比丘三义是因,阿罗汉三义是果。一是乞士。内向佛陀乞法,以长养法身慧命;外乞食于檀越,以养色身。二为怖魔,三为破恶。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能破贪瞋痴三毒烦恼之恶。

〔众〕和合众。和又分为事和和理和。同证无为之理,同证择灭无为。以正智拣择灭诸烦恼,名之为同证择灭无为;事和就是六和,身口意戒见利。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就是众的意思。

〔千二百五十人俱〕最初佛陀度阿惹憍陈如等五比丘,又度三迦叶和他们的弟子总共一千人。优楼频螺迦叶当时已经120岁了,频婆娑罗王也拜他做国师,整个国家的人都尊重他,号为大仙。他修事火外道,也有神通。佛陀去度化他,把他和其弟子500人都度过来,再度他两个弟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各250人,合起来就有一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200人,再度耶舍长者子等50人,合共1255人。因感佛深恩,所以常随侍奉,常随闻法。

如果会归到自性上来说,自性的一千二百是指圆满耳根返闻功德。《首楞严经》上说:“耳根具千二百功德。”五十五人就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四加行、十地、等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另外在义净法师的《金刚经》译本之中还有菩萨众。

这是证信序。

接下来是别序,也称为发起序,本经发起的特别因缘。

本经与其他的大乘经不同,其他的大乘经,佛陀说法之前往往都是放光动地,现种种神变,而本经就发起在日用生活穿衣吃饭之中,有非常深的意义。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其实就是六度在其中了,释迦牟尼佛的无上菩提、六度波罗蜜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著衣持钵〕是持戒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布施度。

〔次第乞已〕是忍辱度。

〔饭食讫,收衣钵。〕是精进度。这些托钵乞食,收衣钵,把衣折叠好,钵洗干净,都不会假手于人,自己做。

〔洗足已,敷座而坐。〕是禅定度。

佛陀这一切都做得非常圆满,都是在以身教教化众生,体现了佛陀无上圆满的大智慧,这就是般若度。佛陀解脱圣者的生活就在穿衣吃饭之中具足六度。

著衣持钵是由身律仪的安祥肃静显示持戒度的摄持作用。城中乞食是令众生有见佛闻法,广植福田的因缘。佛陀乞食是为了以佛法的法味来布施众生,所以是布施度。《涅槃经》就讲到,其实佛陀不需要世间的这些食物,不是因为饥饿去托钵乞食,而是为了教化众生。

“次第乞已”就是不会选择贫富贵贱,能以平等心来乞食,也不会去分别,不管是空钵还是满钵,都会有一个规定:七家而止。走七家,不管钵有没有满都要返回精舍,不分食物的好坏都要接受,这其实都是以忍辱度平等视之,都是在实修忍辱度。

“饭食讫,收衣钵。”不假手他人是精进度的示现。

“洗足已,敷座而坐。”是禅定度的实践。

以上这些都能做得最极圆满,体现了佛陀无上圆满的大智慧,就是般若度。同时这一段里日常生活之中也就具足了三无漏学,戒定慧都在其中。

很多大乘经典记录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前,都是佛陀先入三昧,入禅定,然后放光明,大地作六种震动,菩萨众、比丘比丘尼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见佛闻法,而本经的发起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金刚般若是整个大藏经的精髓,而发起在穿衣吃饭之中,可见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强调要懂得在生活之中来念无字的《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把这一段发起序讲得舌灿莲花,把她详细地开演为两个十重,我们就略点讲。

第一,犹如衣食。是世人护持色身不可须臾离的事情,每人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不可须臾离,同样般若法也是不可须臾离的,也是我们绍隆佛种,长养慧命不可须臾离的要法,所以本经就发起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之中。

第二,释迦牟尼佛日日去托钵乞食,其实就是日日发起众生堪入般若的性根,入般若之门。他的基础就是要持戒修福。不能持戒修福,只是去学习那些中观宗的论典,你就算理论上学了很多,能说得很好听,但不能真正入般若之门,学到的只是一大堆的概念和理论,你不知道用,反而容易成为所知障。

本经一开始发起就是示现著衣持钵,次第乞食。就是引导众生持戒,也是普令众生修福,告诉我们入般若之门的方法,基础就是要持戒修福。戒行清净,福德大了才容易福至心灵、心开意解,真正入般若之门。

《金刚经》颂中说:“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释迦牟尼佛本来就不需要这些食物,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是不需要这些食物的,但为了令人天增长福报,增长善根,尤其是能长养堪入般若大智慧的性根,所以佛陀慈悲来给众生作福田。

佛陀在经中说过。有一年饥荒,释迦牟尼佛以神变力拿了一颗粮食,让阿难尊者吃了以后七天都没有饥饿。当然我们学了《随念三宝经》也知道,任何食物到佛陀口中都是殊胜的妙味。

第三,戒能资定,定能发慧。以戒定来发起说甚深的般若。前面托钵乞食,次第乞,这些都是戒律。又敷座而坐,这是定。以戒和定为基础,再来发起说甚深的般若法。

第四,能向衣食起居尘劳中来锻炼。这是真正降伏妄心的要法。我们学习《金刚经》要知道,不是去谈玄说妙,而是要知道在日用生活之中能够无住。内不被种种欲望所束缚,外不被六尘所诱惑,能做一个少欲知足的人。他对物质的追求是有节有度的,懂得分清什么是基本的需求,什么是欲望。需求的内容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东西,这是基本的需求。欲望是超过这些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东西。

所以一个知足的人不会去盲目攀比,不会因为别人拥有什么自己也要去拥有什么,人一旦被欲望带动,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就容易堕入到贪婪的深渊,欲壑难填,这种追求永远都不能让人感到满足。

苦集灭道四圣谛,不要认为苦圣谛就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其实更重要的苦是指人永远被欲望驱使,永远处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

因为满足,它只是内心的感受,外在的东西无法直接满足内心,物质无法直接满足精神。物质的丰富能带来身体的舒适和方便,但不能让内心得到宁静,喜悦,智慧和慈悲,内在的东西只有向内开发才能成就。

我们一直向内去觉照,去破除自己的种种假设和期望,你那种种假设和期望其实就是人我执、法我执,你不要记一大堆名相,那没有用,对照你那些假设和期望来开刀治疗你这颗生病的心,这才是关键。

像佛陀一样,佛陀并不会关注要去创立一个什么教派,做一个教主,他唯一关注的是内心,他真正关注的是我们是能否解脱,这种向内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百丈禅师有一首偈说:“幸为福田衣下僧,赢得乾坤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出家人要像这样,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随缘自在。这才是一种少欲知足的生活,内心的满足是最大的幸福,依此真正地去随时保持觉照,能开显自性的功德藏。

总而言之,如来示同凡夫去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等等,这些都是佛不住佛相,显示佛陀无我相,本经的宗旨就在于破我;示现无我而没有说一个字,显示佛陀无法相;般若妙法,任运地由穿衣吃饭这些琐屑的事相上自在地流出,这些都是无法相。无须乞食,而行乞食,乃至于示现洗足敷座,以不言之教,来护念付嘱一切菩萨,一切发大心者,这就是亦无非法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在这一段发起序里都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再接下来详细地解说一些基本的名相。

〔著衣〕律制规定出家众平时要穿的是安陀会(五条衣),也名为著体衣,不离身。讲经说法的时候要加穿一件郁多罗僧,就是七条衣。如果入都会,入王宫,入城乞食,要穿僧伽黎,这是九条衣。或者更进一步的二十五条衣,这些都是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