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碍事
4639900000006

第6章 到处随缘(6)

“日看飞禽自往还”——清晨日出时,我们看到鸟儿倾巢飞出,到日落黄昏时,鸟儿又成群结队飞回巢中。鸟儿有巢可以回,我们人要回到哪里去呢?世人大多忙忙碌碌,往返来去,只知道寻求功名富贵、名闻利养,而不知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栖止,非常可惜。

“有求莫如无求好”——我不求功名,不必仰人鼻息,人格自然升华;我不求富贵,因我内心有无尽的宝藏,智慧如海,福泽齐天,心不缺少什么,就不会有外求,反而会喜舍、布施,真正是“人到无求品自高”了。有求是贪心,无求才是无上法喜!

“进步哪有退步高”——有些人凡事只知道向前奔竞,而不知道偶尔也须向后退,让一让。我们不要以为退让是消极懈怠。你看猛虎要往前冲时,姿势一定是先往后退,以待蓄势一扑,人要高高跃起,必先低低蹲屈。自我进步是很容易的,安忍退让成全别人反而艰难。所以有时候以退为进,更能彰显人格的光辉,更能发挥菩萨道行。

无损

毁誉无凭由他去,荣枯有运莫尤人;

能知隐晦心常泰,不恋繁华性自真。

——古德

世间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与坏,很难有一个标准。坏人污蔑好人,因此好人也变坏人;好人说坏人偶尔一念慈心,也是好人。一个人得到很多赞美,但也可能同时招来许多的毁谤。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信仰他、了解他、崇慕他,他就是佛祖,就是神明。如果你不了解他、不信任他,他在你心目中就成为恶霸、魔鬼了。所以孔子看人,人人都是孔子;盗贼看人,人人都是盗贼。

“毁誉无凭由他去”——好与坏,有时候实在是毁誉无凭的。不管人家对我们称好说坏,都由他去,不必太计较。别人说我好,我未必真好;他人毁谤我坏,我未必就真坏。有时候批评我们的人,本身就是坏,这些坏是从他心中变现出来的,你又奈何得了吗?连佛陀不也受到提婆达多的陷害、毁谤吗?一切毁谤,不但无损于佛陀,反而更显出佛陀的慈悲、伟大!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罪恶就没有善良,没有坏人就没有好人。“荣枯有运莫尤人”——我们活在世上,顺利时非常顺利,挫折时重重挫折,不管好与坏,都不要怨天尤人,不怨父母,不怪神明,一切都是自己身心行为所造作,要了解命运操之在我,由我而变,不必怨天尤人。

“能知隐晦心常泰”——认识了生命的真相后,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在这隐晦与显贵之间,能适应大众、环境的需要,心里自然就平了。

“不恋繁华性自真”——我们对世间的一切,要能够把持自己,不贪求五欲六尘,不让环境影响清明本性,努力改变五浊恶世成为庄严的净土,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刀口蜜

石火电光时几何,总因恩爱受折磨;

若人识得真假性,罪灭心亡出网罗。

——古德

“石火电光时几何”——人生如石火电光,迅速而苦短。在有限的生命里,就算长寿到八九十岁或一百二十岁,就全体宇宙时空来说,也只是一瞬息间。

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除了生活,不外是恩爱,所以说“总因恩爱受折磨”。人因父母相爱,孕育了生命,是因爱而生,佛法里称人为有情,是指有情识的众生,是从情爱里生出的众生。人对于爱念通常很执著,很是追求,如兄弟姐妹眷属的爱、夫妻儿女的爱,乃至对嗜好的迷恋,为了种种爱而有种种是非好坏,受尽了种种折磨。

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大众要锲而不舍地追求?值得吗?说穿了,爱,是酸甜苦辣的刀口蜜,有那么一点甜味,却非常危险,稍微轻忽就有割舌之患。很多人为了爱而烦恼受苦,甚至焚身丧命,因此,如何爱得合理合宜就非常重要了。时下很多青年盲目追求所爱,爱不到就怨恨,甚至毁容自杀。过去我曾问一位想自杀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想不开呢?”他回答:“她长得好美丽,却不爱我!”我说:“她不爱你,你就想自杀。何苦呢?天上星星千万颗,地上美丽人儿比星多,人生情缘随处有,为何多情痛苦自杀只为她一个?”

真正的爱是海阔天空的,只要将心放大了,你要爱的可以无穷多,如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若人识得真假性,罪灭心亡出网罗”——一个人能把当爱的认清,将不当爱的舍弃,识得人间真假差别,知道什么是应该与不应该,就不会愚痴造业受罪,而罪灭心忘脱出轮回的罗网了。

人,总要变老

少年莫笑老人频,老人不夺少年春;

此老老人不将去,此老还留与后人。

——古德

这首偈语的内容点出了青年与老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少年莫笑老人频”——青少年意气风发,有时会轻慢老年人,认为老人已无大用,该早早退休。其实老人有老人的经验,老人有多年的智慧,老人有多方面的心得,是漫长岁月的结晶,谁也不能抹杀。

“老人不夺少年春”——年轻人何必容不下老人呢?老年人并没有妨害少年的成长,也没有阻止青年的上进,他们甚至给予关爱与提携。青年们未来尽可以凭着精力才智不断地进取、发挥。

“此老老人不将去”——老人并没有将世间封锁起来,也不可能将世间利益都带走。老人毕生为社会、为人间留下很多的公益和贡献,不都是由后人享受吗?所以说“此老还留与后人”。

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少、青、老的过程。不要轻视老人,要多照顾老人,你以后也会变老呀!何况老人的智慧、经验有时远在年轻人之上。

过去,有一个国家遇到敌邦的无理挑衅,出难题为难,满朝文武百官共谋大计,都解决不了。难题是:“两匹白马长得一模样,如何分辨母与子?一头大象有多重?两条蛇如何辨雌雄?谁是世上最苦的人?谁是世上最穷的人?”

后来,一位老人挺身而出,解答了这些难题。他把两匹马牵到一堆草前,指出让草给对方先吃的是母马,吃草的是子马。把大象放在船上一秤,扣掉船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将两条蛇放在网内,静伏不动的是雌蛇,慌张乱窜的是雄蛇。世上易起嗔心的人最苦,贪心的人最穷。

一个国家的危难,就这样因老人的经验、智慧而化解无形。我们应该敬老尊贤,不要轻视老人!

忍耐的行谊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

成功不由别处得,唯依忍耐天下平。

——古德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懂得心怀仁慈,只会盲目地嗔恨嫉妒,是不可能人道的。“难入菩提道”,就是难入佛道的意思。目前很多佛教徒最大的毛病是:言辞中强调学佛,行为上对佛法又能做到几分呢?慈悲是佛法,他们没有多方慈悲;忍耐是佛法,他们没有恒常忍辱;持戒是佛法,他们并不精持戒法;喜舍是佛法,他们也不能悦乐喜舍。日常生活上,遇到一点不顺意,马上就起无明嗔火。殊不知人在起嗔心时,最容易造罪业,自然不容易入菩提道。我们应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态度行事,将人我立场对调,将心比心,一定事事顺遂。

“成功不由别处得,唯依忍耐天下平。”有一则寓言——在大殿里,大磬对佛祖抗议:“佛祖!我们同样都是铜铸的,可是信徒一进佛殿,就供果给你,献花给你,上香给你,礼拜也是对着你!我不仅享受不到同样待遇,信徒还要敲打我,口中念着‘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呢?”

佛祖说:“大磬!你不要怨恨,也不要生气,你要知道,当初人们铸造我成佛像时,我忍了多少苦吗?耳朵多了一点就挖削刻凿,面部高了一点就敲打槌整!你要知道,我是经过敲敲打打、削削挖挖的种种辛苦,才千锤百炼成为佛像的,当然大家就对我礼拜了!”

从寓言中可知忍耐的行谊是伟大的,忍耐的功德可以成就每一件事情。在修持上,忍耐的法门比布施、持戒的功德都来得困难,也来得殊胜!

相守

新花枝胜旧花枝,从此无心念别离,

可信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对数归期。

——古德

“新花枝胜旧花枝,从此无心念别离”,点出了人的善变,人喜新厌旧的倾向。俗话说“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有了新人,对于糟糠妻子就没有珍爱的心情了。

一个人如果被声色货利迷惑了,本性真心如糟糠老妻,就会被忘怀而迷失自己。《法华经》中有一则怀珠作丐的比喻:有一个富翁疼爱独子,生怕儿子长大后会因家道中落而受苦,事先在他的衣服里缝了一颗名贵的珍珠,以备不时之需。儿子长大后,果然家境衰落,但他不知道衣服内藏有宝珠,日日穿着宝珠衣沦落在乞丐群中。宝珠喻如我们的佛性,我们忘记自己是未来佛般地珍贵,自甘堕落在世间流浪迷惑,不知自拔。

“可信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对数归期”,也是经典上的故事:有一位老婆婆非常思念她幼小离家出走的女儿。她始终相信,有朝一日女儿会安然归来,所以每到晚上,就在路边点亮一盏灯,怕回归的女儿找不到自己的家。这一盏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入夜时分准时点亮起来。多少岁月随风消逝,沧海桑田春秋变易,老婆婆始终不灰心失望,一直到身体衰老颓唐,双眼也看不见了,小女儿才终于辗转千里归来。

信心耕耘过的田圃,总会成长丰硕的麦穗。用耐心、恒心与毅力坚持下去的结果,必定是甜美的。每个人对自己要有信心,只要不沉迷在世间的名闻利染上,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本来自性。

不嗔

佛前多劫兴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

一念嗔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

——古德

“佛前多劫兴供养”——我们在佛陀面前,做种种供养,如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的十供养;或用身体礼佛、口赞叹佛、心观想佛的身、口、意三业供养;或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的四事供养;乃至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物质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是属有修有得的有为福德。“一念嗔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只要心中的嗔火一起,所有的福德刹那都给烧光了。

《百喻经》里有个故事说:由于久旱不雨,池塘的水都干涸了,一只乌龟渴得濒临死亡边缘。有两只大雁非常同情乌龟的处境,就叼了一根树枝给乌龟衔着,架起乌龟去找水喝,两只大雁一再叮咛乌龟,空中飞行时,不管任何情况都要衔紧树枝,不能开口。它们飞经过村庄,一群村童望着天空大叫:

“大家快来看呀!一只乌龟被两只雁衔去了。”

乌龟一听,很生气:什么话,我才不是被雁衔去,是雁子带我去喝水呀!乌龟认为村童冤枉了它、委屈了它、轻视了它,嗔心一起,就开口大骂:“你们晓得什么……”开口的当下,乌龟就从空中掉下来,粉身碎骨了。

很多人不服输就生气,嫉妒别人太好就生气,一句话听不惯就生气,天天在嗔火里讨生活,怎能不把功德都统统烧尽呢?

种豆得豆

耕田欲雨刈欲晴,航要顺风花要露;

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古德

“耕田欲雨刈欲晴”——一个老农夫耕田的时候,土很硬,就希望能下点雨,让土壤松软一点好耕作;除草时,又希望天不要下雨,以方便除草。“航要顺风花要露”——出海人都希望出航顺利;花草树木,也希望有雨露的滋润。“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世间万物都祈求自己能满愿,如果真的必须满足众生,那么造物者每天应付这千千万万的要求,一定忙碌不休了。

事实上,光靠祈求是不够的,因果自有它的法则,你要有果,必须先修因,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

有一个人看到油在水上漂浮,就祈求说:“神明呀!请让这些油沉到水底下去吧!”油会因为你的祈求而沉下去吗?有块石头在水底,如果你祈求说:“神明呀!请将这块石头浮出水面吧!”石头会因你的祈求而浮出水面吗?

所以我们要想得到什么,不是光靠祈求就能够感应的,祈求之后必须要真实去践履。你要怎么收成,先要怎么栽植。要想发财而不布施,怎能发财呢?想做事顺遂,而不跟大众结缘,如何能得道多助呢?希望长寿而不放生不救人,没有善缘功德回向,如何长寿?

所以一个有信仰的人,必须相信因果,你种什么因才能得什么果,如是因,招感如是果,没有因是不会有果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云怎会有雨?没有风怎会有浪?没有山积般的恶贯,怎会有一朝忽来的灾厄?没有海深的功德,哪来如是多的善事与福报?

征服自己

本无一事可思求,平地风波信笔收;

从地倒还从地起,十方世界任悠游。

——古德

世间上,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斤斤计较。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用的人才会制造是非,有用的人消灭是非。有才能的人,大事可以化小事,小事可以变无事。没有用的人,小事会变成大事,大事则越发不可收拾。我们为人处世,要能但从柔处不从刚、但从慈心不从嗔恨。

过去亚历山大大帝领导百万雄兵征服世界,一路上冲锋厮杀,所向无敌。一日到达陆地的边界,面对着汪洋大海,亚历山大望洋兴叹道:“唉!人是没有办法征服世界的!”

人没有办法征服世界,却可以征服自己!跟自己的私欲战斗,跟自己的嗔心战斗,跟自己的贪欲战斗。能把贪嗔痴征服了,你就可以得救了!所以佛门常劝人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本无一事可思求,平地风波信笔收”——生活上,难免会有平地风波,风波不可怕,要懂得化解,懂得转弯,懂得把风波是非大而化小,小而化无,进而口中不说,笔下不写,心里不想,自内而外不管它。

“从地倒还从地起”——人在世间奋斗,向前时,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只要能立志、立愿,重新站起来,在曾经跌倒的地方再奋发前进!有很多例子都是因为不怕失败而成功的,像孙中山先生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败,他不灰心,一直奋斗不懈,终能成功!

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也能如此精进不懈,就可以降伏烦恼魔军了。到那时候,自然能够“十方世界任悠游”了。

五种道德

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