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碍事
4639900000017

第17章 禅的机锋(5)

“磨砖作镜眼中眼”——马祖道一禅师年轻时,在怀让禅师的般若寺参学,常在佛殿上打坐。怀让禅师问他:“年轻人!你在这里做什么呀?”“坐禅!”“为什么要坐禅?”“想成佛!”“坐禅怎么能成佛呢?”道一禅师一时答不出话来。后来怀让禅师就坐在道一禅师身旁磨砖头,磨啊磨的,道一禅师忍不住问:“你在做什么?”“磨砖呀!”“磨砖做什么用呢?”“做镜子!”“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哦!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怎么能成佛呢?”一声霹雳,惊醒了马祖道一。

参禅主要在明心见性,光用身体打坐,而不用心悟是不够的,所以说“磨砖作镜眼中眼”。

“一破牢关金锁断”——学道之人要破除种种关卡,把束缚我们的金锁一一打断,才能解脱自在!要破什么关呢?比方说被感情束缚的情爱关、为金钱得失计较的金钱关、对权势名位放不下的权位关、受名利左右的名利关……能将这些束缚我们的金锁打断,就可以清心自在,“等闲信步便归家”了。

金碧峰禅师因为打坐时记挂着一个心爱的钵,差点因此被阎罗小鬼拘捕,直到去除对钵的贪念,进入禅定,阎罗小鬼才拿他没办法。我们也要能如此破了关、断了锁,才能安闲自在地认识自己,回到自己的本家,寻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

接心传灯

六代传衣到野僧,千年继踵岭南能;

碓舂日久工夫熟,祖宗堪挑无尽灯。

——古德

这是一首说明禅宗传灯典故的偈语。

“六代传衣到野僧”——禅宗初祖达摩将衣钵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给三祖僧灿,僧灿传给四祖道信,道信传给五祖弘忍,弘忍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如此相传六代后,禅风大盛,蔚为奇观。

“千年继踵岭南能”——惠能大师是岭南人,以樵夫为业,由于天资聪慧、善根不凡,在黄梅五祖座下承受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师。惠能初参五祖弘忍大师时,五祖就问:“你从哪里来?”“岭南。”“岭南住的都是獦獠(野蛮人),没有佛性。”惠能不以为然:“人有南北,佛性也分南北吗?”就因为这句话,五祖弘忍大师非常欣赏,起了传法的心,便留他在磨房里舂米,前后八个月之久,不传一句法。

“碓春日久工夫熟”——一天,五祖到磨房看惠能,问:“你的米舂好了没有?”“早就好了,只差筛一筛。”也就是说工夫已修持到了明心见性了,只差祖师的印证。所以五祖弘忍就把衣钵传与他,故而“祖宗堪挑无尽灯”。这衣钵相传也称为“传灯”,法灯一代一代传下来,又名“无尽灯”。

过去的禅宗祖师能够明心见性,在佛门里受到尊重的原因,主要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修炼、折磨的苦行。如沩山禅师当过饭头、道元禅师晒香菇、雪峰禅师担水、云门禅师挑柴……都是在生活里觅禅,在日常生活里接心。奉劝现今学佛修行的人,要效法祖师风范:对工作要尽心尽责,对劳动服务要认真去做,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禅是离不开生活的。

一就是多

欲悟山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唐白居易

“欲悟山空为佛事”——你想明白大地山河宇宙的真理是什么?就是“空”。空,是宇宙的真理,有空才能生万法容万有。空,是为建设而有的,如果茶杯不空,茶水要往哪里倒?口袋不空,皮箱不空,金钱、物品要往哪里放?房屋如果没有空间,沙发、床铺要往哪里摆呢?我们的耳朵不空、鼻子不空、口腔不空、肠胃不空,我们就活不下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将“空”看成是空无,看成是没有,有虚空才有山河大地、宇宙万有。这也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

“故栽芳树在僧家”——空的真理在哪里?就好像把芬芳的花草树木栽在佛门寺院里。换句话说,真理在佛法里,在寺院里,在僧伽里!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一个不明白空才能包藏万有的人,会将一与多看成是两个。依《华严经》的解释,一与多不是两个,是一个。多就是一,一就是多。像一个人、一个世界、一个虚空,是“一”,而这里面包含多少器官、细胞?多少人口?多少国家?多少星球?一多不异,大小不二。

我们生活中,有清净的,也有污秽的,有菩提,也有烦恼,有圣,也有凡,如同粗涩的柿子可以变香甜,酸苦的凤梨可以变甘美一样。在大小中,一粒沙子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刹那间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大小不二,净秽同体,圣凡皆然,是无际、无二、无别的。

平常最神奇

最是平常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

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明端愚

“最是平常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学道修行的人,贵在平常心,不要好奇多疑。最平常的,有时就是最神奇的,一旦说破了,反而失去了意义。尤其很多掀天揭地的事功都由平常而起,金字塔不是由石头堆积的吗?

有一位禅师参禅打坐了几十年,一天夜半三更忽然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一室大众被他一吼,统统惊醒,就问:“三更半夜大叫,到底你悟了什么?”禅师手舞足蹈地说:“我悟了!原来师姑是女人做的!”

佛教里,未结婚的修行女子称为师姑。“师姑是女人做的”,这是一句多么平常的话,还要你来讲?好意思说是开悟?事实上,“师姑是女人做的”这句话不平常,神奇得很。为什么师姑是女人做的?为什么世间分男人与女人?为什么我们要将你我他作种种分割?定出种种名称?所以“说出悬空人不知”,你说了,人也不知道,平常心不平常,不平常里可以了解平常。怕的是反常、异常、不正常,那就不好了。

今天的社会、个人,如果都能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不加油添醋,不制造事端,社会就不会纷扰不安。很可惜、很可笑的是,很多学道者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所谓“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心里面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疑是又疑非的,心被是非、好坏、善恶所左右,又怎能人道,又怎能悟道呢?

所以,假如你能真正做到以平常心过日子,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良辰,处处是净土,人人是好人!

风铃滴丁冬

浑身似口挂虚空,不问东西南北风;

一等为他谈般若,滴丁冬丁滴丁冬。

——风铃偈

这一首风铃偈的意思是说:挂在我们屋檐一角的风铃随着风在那里叮叮当当地响着。“浑身似口挂虚空”,风铃全身仿佛都是口,挂在虚空中,风一吹就响,好像是在跟我们说法,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你如果懂,风吹松柏、溪水流漾,不都是在跟我们说法吗?虫鸣鸟叫、车声铃声,你会听,你懂得听,都有很深的意义。禅师常说:“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我们不要以为得道人才会说法,杀猪时,猪一哀号,多么凄惨,多惊心动魄!小孩哇哇啼哭的无助声,你能不动心吗?庭园里花开花谢,还不够让我们兴起世界兴衰无常之感吗?所以无情说法,就像风铃一样,每天都在跟我们谈说般若智慧。

日本的一休禅师在幼年时,无意间打破了师父最心爱的茶杯,忽然开口问师父:“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这是自然之事,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您的茶杯死期到了!”是的,无情茶杯也有死期,平日破裂多少事物,何尝有所惊觉!

佛门中,宋朝黄山谷居士曾经听到蛙声而悟道,有的禅师听闻板声而开悟,有的吃饭喝茶时失手打破杯碗而开悟,有的禅师因一瞬目、一扬眉而开悟。又如黄檗禅师的棒喝,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棒,也可以开悟。所以世间上、宇宙中的风云,天天都在跟我们滴丁冬滴丁冬地说法,那就要看我们悟道也无。

不可言传

文章有皮有骨髓,欲参此语如参禅;

我从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可传。

——古德

“文章有皮有骨髓”——一篇文章也像人一样,是有皮有骨有髓的。每部经的讲说顺序也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像人有头,有五脏六腑,有手脚一样。序分是人的头部,看了序分就可对经典有概略的认识;正宗分,像人的五脏六腑,书中重要的宗旨、主题都包括在内;流通分,引导读者如何流通、读诵这部经,如何给人信受奉持!文章也一样,一篇好文章更是要有皮、有骨、有髓!

“欲参此语如参禅”——你想要看懂文章吗?想参话头吗?想了解其中道理吗?一样得要参禅觉悟去!达摩祖师有次召集门徒,要他们各自言说“什么是道”。道富禅师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就是道!”达摩称赞他:“你得到我的皮!”总持比丘尼接着说:“如阿门众,佛国一见不再见,就是道!”达摩也称赞:“你得到我的肉!”道育禅师说:“如我所见,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达摩笑说:“你得到我的骨!”慧可禅师默默无言,向前礼拜而退下,双目下垂,一句话也不说。达摩说:“善哉!善哉!你得到我的髓!”其实,沉默不说话,一切话都说尽了。

“我从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可传”——真正的佛道最微妙处只可觉悟,难以言语传授!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开悟?”赵州不回答,而是撇撇嘴走开:“我要小便去了!”走了几步又回头说:“你看这点小事都要我自己去,谁也代替不了。”

觉悟,是要自己来,谁能代替你呢?所以说妙处可悟不可传,禅的境界是要自己追求、自己证悟的,谁也替代不得!

用点心

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

划波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

——古德

我们想要想求的东西不易见,不要的反而常常看到;真的看到了,假的却不时在眼前围绕。“三际求心心不见”——三际,是佛教将时间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称为“三世”,又叫“三际”。三际求心,就是《金刚经》所谓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念已过去,不会停留;现在心正在刹那分别,没有停下来,也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不知下个念头是什么,也不可得。所以说三际求心都不可得。

这其中有个典故:过去北方有位德山禅师,听到南方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说什么顿悟成佛,很傲慢地认为南方哪有什么真正佛法,很不服气,就写了一部注疏《金刚经》的《青龙疏钞》,想到南方驳斥顿教法门。他挑了一担手抄本经书,赶往南方,半途肚子饿了,在一家老婆婆开的小吃店里用点心。老婆婆看他那副傲慢样子,一谈之下,知道他对南方禅学不满,便说:“禅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如果您答得出,我就点心供养;如果答不出,您的《青龙疏钞》就不必带去了。”德山哪会把一个老婆婆放在眼里,因此傲慢地说:“您尽管问好了!”老婆婆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禅师,您现在用点心,要点的是哪一种心?”德山禅师茫然不知所对。

“两眼看前眼不见,划波寻宝宝不见”——心爱的宝剑从船上掉进江里,在江心上划个记号,以为可以凭着记号找回宝物,是不可能的。“风花雪月却常见”——风、花、雪、月不关重要的倒常常见到,所以要找真的东西,并不容易!不要轻易被外境迷惑,也很重要。

芥子纳须弥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觑破这一念,觑破如今觑的人。

——宋无门慧开

这首诗偈说明人没有古今的分别,没有一多的差异。

一个念头里,有无量阿僧祇劫。天台家讲一念三千、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大小圆融无碍,有时在我们心里,时间有长短的分别,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也有东方西方、这里那里之分;人事上更有你、我、他的分别。而在修道人的心中,时间有时候是一念三千,有时也可能是一念一刹那。在证悟者的心中,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只是一刹那。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无量劫,你以为是十方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无量诸世界,其实只在你当下的一个念头里,就像一沙一石一微尘就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微尘。

有位书生看到寺院的对联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不解地诘问知客师。知客师反问:“先生想必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吧!”“是啊!”“请你将这册书放入肚子里。”“怎么可能放得进去?”“万卷书都能读进去,为何放不进一册书?”书生闻言,当下大悟。

所以,我们做人要事理圆融,在人事上虽有你、我、他之别,但实则都是一体的。假如你有慧眼、法眼来观照,所有的人群在无量阿僧祇劫里流转,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又何必分彼此呢?

“如今觑破这一念,觑破如今觑的人”——修道的人最怕妄想、执著,所以要能去除这一念妄想,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为了要用正念去对治妄念,等到妄念平息了,自然能转识成智、转迷成悟,自然就能照见自己真如本性了!

身处险境

四蛇同箧险复险,二鼠侵藤危更危;

不把莲花栽净域,未知何劫是休时。

——古德

佛经里有一则譬喻,说人生像一口枯井,一个旅行人走在旷野里,忽然背后追来了一只老虎,旅行人在旷野里面临生死危险,焦灼得不知何处躲藏。正好看到一口枯井,想躲到枯井里,枯井挂着一根藤,他就攀住藤爬下去,快到井底的时候,他往下一看,唉呀!井里有四条毒蛇蠕蠕爬动,向他昂头吐信。旅行人心想:不行呀!这怎么能下去呢?还是攀住井藤不下去的好。旅行人暂时获得了安全,却又发现井上面有黑、白两只老鼠在咬啮井藤。旅行人一想:不好了!藤被咬断,跌下去粉身碎骨事小,被四条毒蛇咬噬太可怕!正在恐惧忧骇的时候,井口嗡嗡嗡地飞过一群小蜜蜂,滴下五滴蜜,他一尝,很甜蜜呀!就忘记了危险的处境了。

人生在世,谁没有无常风的逼迫?谁没有烦恼障的煎熬?我们躲到无尘染的枯井里面,一根法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攀附佛法的生命线过活,可是下面有“四大”蛇,就是地、水、火、风,在伺机吞噬我们的身体,藤上有黑白两只老鼠咬啮,如同白天和夜晚的光阴,昼夜不停地耗损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越来越少。正当这危险的时刻,五欲这五滴蜜(财、色、名、食、睡)使我们贪恋沉湎,浑然忘记了危险,如同刀口之蜜,贪尝这一点甜味,可能有割舌之险。

所以,“四蛇同箧险复险,二鼠侵藤危更危”,如果我们“不把莲花栽净域”,不结善缘,不及时修持,不为人服务,不给人间欢喜,则“未知何劫是休时”,万劫不休,沉沦六道苦海中,什么时候能够超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