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碍事
4639900000013

第13章 禅的机锋(1)

怀让禅师就坐在道一禅师身旁磨砖头,磨啊磨的,道一禅师忍不住问:“你在做什么?”“磨砖呀!”“磨砖做什么用呢?”“做镜子!”“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哦!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怎么能成佛呢?”一声霹雳,惊醒了马祖道一。

不可以分别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

这首诗偈是唐朝太守李翱的作品。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睬都不睬他。一向高傲的李翱,不曾受过如此奚落,终于忍不住讽刺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意思是说:我久仰您的大名,但见了面后,才知道你是如此不通人情、不达世故的一个人。说完,很生气地要离开。药山禅师忽然开口进出一句:“你何必贵耳贱目呢!”意思是说:你为什么耳朵听的就很宝贵,而亲眼见的就认为是低贱呢?为什么你只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呢?

李翱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再问:“什么是戒定慧?”

“我这里没有这些闲杂具!”

“如何修行呢?”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李翱再发问时,药山禅师就一手指天,一手指着身旁瓶子的水,闭起眼睛不再开口了。

李翱因而体悟:禅的道理是不可以分别,不可以臆测的。他回去后,潜心研习佛法,撰写很多心性禅修的书,后来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学者。

古来多少文人学士,常与佛门大德、禅师来往,听闻几句开示就影响了一生。

我找到了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题是说: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闻香嗅辣,舌头喜尝甘甜滋味,身体喜爱柔软触觉,心里喜欢各种分别,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失魄;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终日寻春不见春”——我们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春天在哪里?春天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真心。

“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果我们一直追求真如佛性,而一直茫然找不到,归来时偶然看到窗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了!这景象就像描写赵州禅师的一首偈语:“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如果你能肯定地说:“我找到了!”那就很妙了。找到什么?我找到了自己,我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多么可怜!

你能够认识自己,就不会去心外求法了,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世界!无尽藏比丘尼的这首偈语,是告诉人们“我找到了自己”,颇有深义。

空门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唐白居易

这首白居易的诗偈,是他学佛后,有一次“特入空门问苦空”。空门,指的是佛教。这个空,不是把一切都看成空空如也。空,是虚空,虚空里面有万物,包容一切,佛门对苦与空的体会最深,你来佛门问苦空,问对了!世间万种苦,有身体的苦、精神的苦,我和人相处不好也苦,物质不调和也苦,求不到想要的东西也苦,身体老病死时也苦,内心被贪嗔痴驱使也苦……真是众苦泛滥,苦海无边。白居易希望对苦、空的人生能多了解一些,特地来佛门请示。

空是一种正见,一种缘起,一种般若,一种真理。空有空的背景、内容,空是建设性的。因为空即是色,有空才有有,有空才有万物,万物亦是空。

“敢将禅事问禅翁”——来到佛门,请教禅师们一些生活上的禅心、禅意、禅修的事情。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却不知浮生是梦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梦的话,梦中何必争人我?就不会太计较人我是非了。

烦恼少的人自然很少做梦,如能将人生如梦看得很究竟,在做梦时,五趣六道、人我是非都像真的,一旦清醒、觉悟时,真是空空无大千,你我没有对待,时空也没有间隔,其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菩提与空无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唐赵州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是说宇宙万物所有一切,皆由四大所造,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四种元素,合起来成为世间,成为人,任何事事物物都离不开这四大——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

像花草树木的生长,需要土壤,是地大;要有水分滋润,是水大;要有阳光,是火大;要有空气,是风大。有了土地、水分、阳光、空气,花草树木才能成长。人也一样,人的身体骨头、毛发,是坚硬的地大;人的大小便、汗、痰是潮湿性的水大;人的体温、肝火,是火大;风大,是指人的呼吸,要是一口气上不来,人也不能活下去。四大因缘聚就成,四大因缘散则灭。又如我们盖屋的建材中,木材是地大,水泥是水大,采光、通风是火大、风大,一间房子的完成也要有地、水、火、风。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四大会聚而成。

“莫嫌不与凡夫说”——这许多道理,未同凡夫解说,是因一般人很难了解缘起性空。“只为宫商调不同”——中国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如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道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涅槃。为什么要涅槃?因为佛陀证悟的道与世间不同,他看的苦相,世人看成乐境;他证悟的法身、菩提,是世人的死灭、空无。所以有些看法,不容易使大家信服,是因为佛、菩萨与凡夫的认识不同,思想、观念也不一样,往往不易传达。要好沟通、好说话,观念一致是大前提!

深山更深处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唐大梅法常

大梅法常禅师年幼时在玉泉寺出家,禅师自幼对禅法即特别有志趣,便到马祖道一禅师处参学。大梅法常问马祖道一:“如何是佛?”马祖答说:“即心是佛。”大梅法常于言下大悟,后到大梅山隐居潜修。

唐朝贞元年间盐官齐安国师座下有一位出家人因为上山迷路,而遇见大梅法常。这位出家人十分讶异在这个僻远山区居然有位隐居的和尚,便问大梅法常:“和尚在此多少时日?”大梅法常回答:“只见四周青山青了又黄。”出家人又问:“这下山的路向什么方向走呢?”禅师答说:“随着流水去。”

出家人下山后回到盐官国师处,告诉国师他的奇遇,盐官国师说:“我过去在江西曾经遇过一个出家人,后来没有他的消息,不知是否就是你所遇见的和尚。我想托你去请他下山,接受我的供养。”于是出家人再度上山去延请大梅法常,禅师即以“一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偈语一首,委婉地拒绝了。

大梅法常这首偈子,“一池荷叶衣无尽”,一池塘的荷叶,给我做衣服穿,我就穿用不尽了;“数树松花食有余”,山上有许多松树,以松花做饭,我也吃不完;“刚被世人知住处”,住处被世人知道后,来访民众太多,干扰了修道生活,那怎么办呢?“又移茅屋入深居”,只好再把房子往深山更远处移。像大梅法常禅师能够自修,也能度众,能在热闹道场里,也能到深山无人居住处,不管世间怎么变化,他都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如此肯定,如此自尊、自重,就是一代禅师的风范!

到哪里去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唐寒山

禅者,非常洒脱自在,像没有系住的舟船一样,东南西北航行,不为人情事物所拘。

过去有两个沙弥,分别住在东、西二寺,每天都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较懂禅,有智慧;西寺沙弥比较不懂禅,没有智慧。两个沙弥买菜时,常在路上碰见。西寺沙弥就问东寺沙弥:“你到哪里去呀?”“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西寺沙弥不知如何接下去,回去问他师父,师父一听:“你好笨哦!你不会问他: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第二天,两个沙弥又碰上了,西寺沙弥就问:“你今天要到哪里去?”“我的脚走到哪里,就到哪里。”西寺沙弥又不知如何是好,回去一说,他师父就骂他:“你好笨哟!你不会问他:若脚不走,你到什么地方去呢?”第三天,两个沙弥又相遇,西寺沙弥得意扬扬地问:“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我到市场买菜去!”

东寺沙弥不为时空意念所拘,智慧真是千回百转,各样的话尽皆可以阐妙谛!

“一住寒山万事休”,意思是说:你技高胆大,更要责无旁贷,不迟疑,不犹豫,一住寒山道场,就要万事放下。“更无杂念挂心头”,既已放下,就不要再计较人间得失、顺逆、好坏,一心一意朝真理的大道走下去!“闲书石壁题诗句”,尽管逍遥自在地画画、写字、作诗随缘放旷,任运而行。在今天这个种种法律规制,种种束缚的社会里我们若有古代大德那种“任运还同不系舟”的人生观,该多么自在呀!

一灯除诸暗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唐寒山

“千年石上古人踪”——千年古道上,什么是古人走过的痕迹呢?诸佛菩萨是怎样修行得道的?古圣先贤是如何成圣成贤的?

佛教里的古仙人道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先知。古仙人道的“道”,是指勇敢、毅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吃不得苦中苦,怎能成为人上人?古仙人道是发心的,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发般若心,你如果肯发心,就是古仙人道!

“万丈岩前一点空”——万丈悬崖前一片空茫茫,你敢跨步一跃吗?你能把虚空粉碎看成归宿吗?如果你不了解空的真谛,以为往下跳就失去一切,那多可怕!实际上,空如虚空,你能无惧于那一点空,才能拥有万有;空又如大火炬,能烧毁我们的妄想执著;如果不怕这大火炬,让它光明普照,人生还会有什么问题?

“明月照时常皎洁”——月亮出来,黑暗退隐,就像你自心一明,自性的光辉映现,无明即退失。我们心里的明月照耀起来,一灯除诸暗,到那时黑暗、是非、烦恼都会离我们远去了。

“不劳寻讨问西东”——能把自性里明朗的般若光显现,你就不会去计较、分别,凡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踏着圣贤的脚步勇往直前,还怕走不到生命的究竟净土吗?

无所不住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唐龙牙

这一首诗偈是龙牙禅师修行自在的写照。

“木食草衣心似月”——我虽然以花木水果为食,以树木草皮为衣,但是我心好似天上月,明朗得很。“一生无念复无涯”——我一生不妄求、不计较、不执著,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念便安闲。所以龙牙禅师参禅悟道以后,就过着木食草衣逍遥自在的生活。一般人百般计较,又要锦衣美食,又要名闻利养,但对一个修道者而言,木食草衣比锦衣美食更庄严、更美好!

我们住在五欲六尘里,烦恼痴迷;天人居住在庄严的宫殿里,享受欲乐;二乘人居住在清净无为里,佛的法身居住在虚空无住中,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人若问居何处”,若人问我住在哪里,“绿水青山是我家”。这是一个比喻,有的人过去住在染污的地方,现在搬到清凉净土;过去住在执著里,现在住在无我里;过去住在烦恼里,现在住在菩提里;过去住在动乱里,现在迁住安静里。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住在哪里?

身心若居住在人我里,一旦人我不在了,怎么办?若居住在是非上,是是非非怎能安乐?如果有人问你居住何处,你最好说:我住在菩提里,住在清净里,住在无我里,住在无为里。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住在哪里?居处在无所不住之处。太阳住在虚空中,看似没有依靠,然而虚空就是它的家。“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磨杵成针

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

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

——宋瞎堂慧远

“月白风清凉夜何”——我们本来过着安乐的生活,就如月白风清般的美好,只因一念不觉,一念差错,就走岔了正路。好像这件事未完又想做那件事,做了那事又改变主意另起炉灶,守不住工作岗位,没有恒心,真所谓“此山望尽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

“静中思动意差讹”——有时人太静了,就想动;太劳动了,又想静。在动静之间、忙闲之间、来去之间、得失之间,永远没一个安身立命处。如果能够做到动静一如、来去一如、有无一如、得失一如,就是中道平等的生活,是非常美妙的。

“云山巢顶芦穿膝”,是形容佛陀当初修行时鹊巢灌顶、麻木充饥的情形。佛陀如如不动禅坐时,鸟以为是静物,便在他头上做了窝;身旁的芦苇日日长,竟从佛陀的膝盖下蔓延出来。这是何等定静的功夫!

佛陀因为能这样安住不妄动,所以进入禅定中绝对的寂静大自在,与宇宙真理打成一片而悟道。我们要效法佛陀的定力,要安于位,安于工作,不要有地位大小的歧见。工作是神圣的,服务是伟大的,不管是开出租车或是在餐厅端盘子,只要肯尽心奉献,肯为人服务,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自私自利踩着别人往上爬的是懦夫,能为人牺牲奉献才是伟大!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要耐烦、耐苦,念念安住,任它“铁杵成针石上磨”,我自决心做妙高峰顶第一人!

马蹄香

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

四海狼烟今已熄,踏花归去马蹄香。

——宋浙翁如琰

这首偈语,形容修道人与烦恼作战,克服魔障的情形。我们不要以为修道人都是逃避现实,正相反,修道人生是非常积极、艰苦的,我们每天都要与内心贪嗔痴的烦恼魔军作战!人,最大和最根本的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如大元帅,统领了三个军团:第一军团的司令就是贪欲,第二军团的司令是嗔恚,第三军团的司令就是愚痴。贪、嗔、痴三军团下面还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修行人和这些烦恼魔军势不两立,日日生死鏖战,所以说“几年鏖战历沙场”。多少争战下来,如果降伏贪念,降伏烦恼,当然能成就道业;如果烦恼魔军降伏了你,只好流落到红尘是非愚痴的无边苦海中,再去流浪生死了。

修道人如何在心地上降伏那些烦恼魔军?要用喜舍心来对治贪欲,用慈悲心来对治嗔恨,用智慧心来对治愚痴,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如果将烦恼魔军一一降伏,真是“汗马功高孰可量”,其功德真正不可限量。“四海狼烟今已熄”——禅师们一悟道,心神清明,四海狼烟都平定,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手不犯杀,口不妄言、两舌、绮语,自然再也不会去造业了。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时候就好像回到故乡,寻得人生的归宿,马蹄嘚嘚响,一路芬芳清美的落花,连马蹄都含香。悟道以后,连说话都芬芳了,万事万物都美善了,人生忽然天高地迥,心胸如宇宙无极,世间变得如许舒坦。

无相无我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宋云盖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