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安住我身
4639300000062

第62章 思想的前导

六十年前,我还是青少年的时期,就读于栖霞律学院,附骥在高龄的学长之后,当时我就想到:未来的佛教需要文艺化、俚语化、大众化、电影化;不如此,则佛教不能普及于社会民间。

我一直认为,佛教的经律论浩瀚艰深,阻碍了佛教的弘扬、普及和发展,所以数十年来我一直节制佛教学术化的推动,虽然佛光山开山不久后即不断编印《佛光学报》,每年发行学术性的年刊,但我一直把学术性的研究,规范在少数人的学术会议上,从未对社会大众热烈地展开弘传。甚至佛光山编纂《佛光大藏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乃至资助张曼涛编印《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也都是低调处理。但我个人一直希望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通俗讲座来表达佛教深奥的妙理,因此发行文学性的杂志、旬刊,甚至出版童话、漫画、传记、散文,乃至武侠小说等大众化的佛教读物。但现在佛教的环境不同了,佛教的学术著作应该辅助佛教文学的发展。

在此同时,多年来佛光山的弟子在世界各个大学所撰写的硕、博士论文,为数可观。加之与佛光山论交的学人师友,从台湾到大陆,从本土到世界各地,例如:日本的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前田惠学、镰田茂雄,韩国的金知见、洪润植,美国的兰卡斯特、外因斯坦、恰保、麦克雷、华珊嘉等。以及中国大陆的楼宇烈、赖永海、方立天、杨曾文、汤一介、王志远、程恭让,台湾的唐君毅、牟宗三、傅伟勋、蓝吉富等。由于这些学术界的教授学者,他们的学术、思想、理念,实可作为现代人治学的典范;即使当中有的理念、思想和我们不同,但也可以做为学术研究之参考,故而佛光山乃兴起汇集各方学者的学术论文之念,编印《普门学报》。

发行《普门学报》,另有以下数点意义:

第一、如上所述,佛教经过了通俗化的推动,基本上佛学已经普及于一般社会大众之中,不但各大学佛学社团林立,各地佛教的出版物和图书馆也应时兴起;在各方对佛教义学有了基础,而且客观的研究条件具足下,今又更上一层楼,推动学术研究,此足证明,佛光山推动的是与时俱进的人间佛教,绝非故步自封的抽象义学的佛教。

第二、除了前述佛教界的硕、博士人才之外,佛光山创办的佛光大学、南华大学、西来大学等三所大学,内中所开办的未来学、生死学、生命学,以及佛学和宗教学等研究所,他们研究的领域也都与现代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教授学者,他们的思想、理念,都能对当代有所贡献,他们的佛学论著也需要有园地发表,未来《普门学报》当能负起这个使命,以不负所望。

第三、海峡两岸分隔五十年的岁月,不但一般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台海两岸与日本之间,对于佛教的研究也有许多的偏重。例如:过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都是抱着佛教的原典在研究;近半个世纪,中国大陆则以中国秦汉隋唐的哲学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来评论佛教;台湾不少学者则以现代科学来对佛教作比较研究。由于各地的研究皆具特色,本学报希望今后能把这些原典佛教、哲理佛教、科学佛教的学术论文加以综合,以供有心者能再将佛教推往思想和学术的前导地位。

第四、近年来有关佛学论著的出版虽多,各地召开的佛教学术研讨会也极为频繁、密集。然而大部分学者莫不各执其是,彼此之间的资讯交流、知会,都嫌不够,因此并未真正达成相互观摩、研讨的功能。本学报的发刊,希望能促进世界佛教活动资讯的共享,彼此思想的交流;能够提供此一园地,发表论文、报道活动,期将这一世纪的佛教全貌,不断地呈现在大众之前。职是之故,未来有关英、日、韩等议文的著作,也将酌量发表。

廿一世纪,这是一个“人间佛教”来临的时机,我们希望抛开过去玄谈、考据,甚至批评、辩难的佛教,我们要把佛教的研究论述落实在当代的社会,我们着重于人间社会层面的研讨,我们致力于人间家庭伦理的建设,让我们回归到人间佛教生活化的怀抱。因此,未来我们也竭诚欢迎各界大德,不断惠赐有益于当代社会的论文大作。是所恳祷!

(《普门学报》发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