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安住我身
4639300000050

第50章 愿助天下情义圆满

近来,经常有佛光山的弟子和信徒,问我关于佛光山封山的问题,大家对于不能随时到山上来,感到不舍不惯。

经过这么多年的苦心筹划,佛光山确实已成为台湾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每有年节法会总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曾经带给无数的人法喜和安慰,电成为佛教在台湾的重要丛林。

因此,佛光山要封山,不要说弟子和信徒感到不舍,我也感觉到不舍,但是万物总有缘生缘灭,佛光山的改变只是因缘的一种示现,这就像当年我从佛光山退位,更早之前到海外普设道场,还有更早之前创建佛光山,都只是因缘成熟的示现。

记得在三十年前,刚开始要辟建佛光山的时候,许多信徒看到满山的野草刺竹,交通又那么不便,不禁大为失望,几乎每一个都说:“像这种地方,谁愿意再来呢?”

我不为所动,率领出家弟子同心协力,移山填沟,历经艰难,终于把人人都不愿去的荒山野岭,开辟成道场。

三十几年来,当初说不愿意再来的信徒,已经上山不止百次,佛光山也从一片荒林,不但成为台湾的观光圣地,也成为国际佛教的重镇。

甚至因为游客太多,人声鼎沸,法师应接不暇,不得不暂时封山,有时想来不免感慨良多。我一生的心愿,正像是佛光山的辟建,不是个人有过人之能,而是因缘加上愿力所成就的。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愿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我本是扬州乡下的平凡孩子,自幼在偶然的因缘下出家,可以说“十二岁已经定了终生”。本来我的个性内向,只想一心一意做一个本分的平凡和尚,但因为“弘法利生”的愿力,我勉力而为,为教撰文,为众说法,到今天,几乎每天都在为大众开示。许多人以为我是天生弘法的人才,哪里想到开始的时候,一站上台就发抖的窘况?这是因缘和愿力所形成的。

我刚来台湾的时候,台湾的佛教还一片荒芜,我到寺院请求挂单,总是被拒绝,甚至连食宿都没有着落。好不容易在寺院安顿下来,我早起晚睡,做种种粗活,并且随喜助人,做一些佛教的工作。有人兴学,我帮忙教书,有人办杂志,我协助编务,有人讲经,我帮忙招募信众,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缘……由于欢喜助人,与信众接触的时间更多,结了无数的善缘,加上“弘法利生”的愿力在后面推动,才能成就许多佛教的事业,这也是因缘加愿力所形成的。

因缘的成就不在别处,是在人间!

愿力的成就也不在别处,是在人间!

我在还是青年的时候,就深感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才是对众生最有裨益的佛法,他主张“人间净土”、“人成即佛成”,曾经给过我不少的启发。

确实,生而为人,人间的因缘如果不能趋向圆满,佛教也就成为虚无的宗教。基于这样的理念,所以佛光山派下的法师,都是积极和善,乐于助人,散播希望。我看到弟子们对待信众都亲切和乐,好像一家人,心里常感到欣慰,这也正是佛光山的家风与宗风呀!

有的人认为出家人就应该居于深山斗室,不管人间的因缘,断除人间的情义,也就是说成为无情无义的人。但这只是小乘之见,我的见解不同,我认为出家人不是绝情断义,而是去开发清净的情义,发展有情有义的生命,并助天下的情义圆满。

要过有情有义的生活,靠的是广结善缘,使众生都能在佛法中充满欢喜与慰藉。

要完成有情有义的生命,靠的是愿力恢宏,抱着为教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决心,与众生携手,同游法海。

有情有义是美好的,不是丑陋的,有情有义的人才能感受诸佛菩萨的用心良苦,赞叹或流泪,希望自己也能生生世世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

有情有义是超凡的,不是世故的,有情有义的人才能感受众生的悲哀苦楚,发起慈心悲愿,希望自己也能分担众生的苦难。

有情有义的思想,是感恩的思想,能“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有情有义的心灵,是无我的心灵,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有情有义的世界,是博爱的世界,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有情有义的生命,乃是充满感动的生命,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能“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妙地”。

回想我的前半生,能广结善缘,与无数的众生结缘,除了因缘与愿力不可思议,我也期许自己做个“有情有义”的和尚,愿情义的种子遍洒人间。我深信,人间的情义如果圆满,人人都是有情有义,人间自然成为净土,天下自然太平,还有什么比“情义圆满”、“人间净土”、“天下太平”更殊胜的法缘呢?

印光大师在被问到修行的次第时,曾经这样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诚意”就是“有情”,“正心”就是“有义”,因此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想要修法成就,就好像祈求一条没有水的河流奔人大海,是不可能的!

圆神出版社的简志忠居士,最近企划出版我的有声书,希望我谈谈从前的点点滴滴与大众结缘。我把这套书订名为“有情有义”。情义法门,感应道交;有情有义,人间至宝。有情有义,实在是我前半生弘法利生的写照,愿用“有情有义”来与弟子互勉,并与众生分享。

(《有情有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