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安住我身
4639300000011

第11章 佛光山的性格

人有人的性格,物有物的性格,天地日月有天地日月的性格,树木花草有树木花草的性格,甚至每一机构团体,都有每一机构团体的性格。

人和物性格如此,佛光山是一座现代化的佛教道场,所以佛光山亦有佛光山的性格,由此作为佛光山的道风,今将佛光山的性格略述如下:

第一,佛光山有人间的性格

我们的教主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也以人间本怀为重,如果离开人间,则佛道不易成就。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权的宗教。佛陀应化人间,为一大事因缘,此一因缘即开示人间大众,悟人佛的知见。佛陀在人间成道,主要也是给人间示教利喜。因此,人间佛教的性格是重视生活的,重视人生的,尤其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体验。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佛法若离弃世间,脱离现实,则佛法要来何用?

佛光山开山创建以来,一直为人间佛教的落实而发心、献劳、尽力。佛光山道风亦着重在:“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以建立净土为目的。

在人间净土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没有斗争,没有诈伪;人与人的相处,彼此和睦,彼此尊重,彼此帮助,彼此赞美。所以能够奉行人间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则生活必定美满。四念住可以安顿身心,四威仪可以轨范行为,五戒是健全人道之本,六度是普利人我之行,八正道是修行之路,十大愿是成佛之基,因为人间有佛法,人间才能和平安乐。

佛光山创建的目标,固然要行者了生脱死,但更重要的是要先福利有情;固然要学子宣扬出世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人世服务。因为今日人间的社会越进步,大众越需要佛法;科技越昌明,社会也越需要佛法。

二十年来,佛光山一直在提倡佛化家庭。在家庭中,夫妻是道侣,不是冤家;儿女是佛种,不是讨债鬼。在家庭中,越亲越好,越爱越好,因为亲和爱不但不是罪恶,而是人间最完美的特性。

我们更提倡佛化事业。在事业上,我们不认为黄金是毒蛇,金钱越多越好,事业越大越好,因为一切净财,都是佛法和事业的原动力。

由于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以美好净化家庭,以道德庄严人生,以富有建设事业,以和谐沟通彼此。二十年来,皈依和信徒会人会的会员,就有百万以上,大家热烈接受佛光山,这和佛光山人世的人间特性,有很深重的因缘。所以为适应众生根机,推动人间佛教,佛光山的第一特色就是拥有人间的性格。

第二,佛光山有大众的性格

佛光山是一个僧团,僧,即众义,我们不是孤独的存在,我们拥有大众的性格。佛陀曾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又说:“佛法要向大众中求。”因此,离开大众即无佛法可言,佛光山不是一个封闭的道场,佛光山的一切所有都呈现在大众眼前。大众成就了佛光山,佛光山的一切回馈给大众,星云一向提倡“以众为我”、“所有光荣归于佛,所有成就归于大众。”我们所做的弘法事业,最重视的就是普遍化和大众化。

佛法的真理——因缘,乃众缘和合义,众缘和合则成,众缘离散则灭,唯有重视因缘,才能助成;唯有重视大众,才有佛法。历代以来丛林寺院选任住持,并不一定均选择才能干练之士,每以其“有无供养大众的发心”为准绳,盖因有供养大众服务大众的发心,才不自私,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者。

一个道场,一个师父,必须具有度众、教众、养众与利众的能力和美德,才算合乎佛法,佛光山一向强调是八宗兼弘的道场,是七众共修的丛林。

在佛光山上,我们重视大众的方法,是先建立制度,然后用各种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如“宗务委员会会议”、“住持会议”、“职事会议”、“员工会议”、“文教会议”,还有各种董事会、信徒会,均已向行政当局做合法之登记,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董事会”、“普门中学董事会”、“大慈育幼院董事会”、“佛光山慈悲基金会董事会”等,佛光山是由大众合力领导的道场。

佛光山的组织,除以众为主之外,其他一切文化、教育、慈济、朝山,无一不是以大众所好为好,以大众所喜为喜。这也就是说明佛光山拥有大众的性格。

第三,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

佛教能流传千古,是借着文字般若的推广、宣扬。文化是真理的表层,佛法是真理的慧命。佛陀在经典中强调四句偈的功德,胜于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这就是说明财施功德有限,法施功德无穷。

文化的传播,借着经典佛书的印行,由此地可以传到他方,由今日可以传到未来,由斯人可以传到他手。文化的传播,不因人事时空而有所减少。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可见佛教强调文字般若的重要。佛陀一再说明:“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教修行法门虽多,但以十法行最为重要。十法行包括了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都说明了文化亦为佛法修行的功德。

佛光山这些年来,除从事于佛教各种丛书的出版以外,尚办有《普门》月刊、《觉世》旬刊、《佛光学报》,近期还要在洛杉矶出刊《国际佛教》杂志,我们不辞千辛万苦,只希望得“佛法遍传三千界内,真理普扬万亿国中”。

我们一向深信:佛法不是少数人独有的,佛法是全世界全人类所共有的。

除此以外,佛光山更成立“佛光山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重新编修《大藏经》,出版《佛教史年表》,印行《佛光大辞典》等。佛光山的文化性格,提倡普遍而不庸俗,融和现代而不泥古。例如《佛光大藏经》的编修,就全部重新分段、标点、考订、注释,我们不因文化工作的艰辛,而降低弘法的热忱,我们不因文化传播的不易,而减慢精进的脚步,我们的发心奉献,真正表现出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

第四,佛光山有教育的性格

佛陀是宗教家,更是教育家。佛教教育的特色,非但契理,而且更要契机。佛陀开导众生的种种法门,不是一般教条式的,而是因病予药,观机逗教。佛光山本着佛陀的教育特色,一切教育非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世间。讲经说法是讲给人听,不是讲给自我陶醉;出版杂志刊物是给人看,不是编印给自己欣赏。

佛光山从一九六七年开山以来,经常举办有教育性的佛学讲座,从台北中山堂到国父纪念馆,从基隆文化中心到台东文化中心,从各大学到各工厂,历年所举办的佛学讲座,几近千场,所有接受佛法教育的听众,高逾百万!教育,是导迷向正,让众生自教育中得到佛法,获得指南,以便人格升华,生活过得更美好。

佛光山二十年以来,为了续佛慧命,造就住持佛教人才,单是教育就办有中国佛教研究院、东方佛教学院、台北女子佛学院、福山佛学院、都市佛学院,以及国际佛学院的英文佛学班。历年毕业的弘法人才,几近千人。甚至从托儿所、幼儿园、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研究所,到各种讲习会、各类夏令营,无所不赅。除僧伽教育外,尚有信徒教育、儿童教育、大专青年教育,甚至适应各种行业,各种年龄、性别的讲座,我们主要的愿望是让现代僧伽、信徒、儿童、青年,乃至一般社会大众,都能接受佛陀慈悲的庇荫、智慧的灌顶、佛道的影响、道德的熏陶,并以此健全自己,完成自己。

因此,佛光山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迈进,不断耕耘,皆因佛光山有教育的性格。

第五,佛光山有国际的性格

我们的教主佛陀,就具有国际的性格。每逢说法,非以一地、一国为对象,说到地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谈到听众就是十方一切众生。我们认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众生本应就是连锁的一体。现今科技发达,卫星、电话、传真、飞机的运用,更将十方世界发展成真正的“天涯若比邻”的景象,整个世界已形成一个“地球村”,经典中叙述诸大菩萨,经常周游于虚空和法界之中,弥陀经里的净土大众,每日清晨,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十方佛国,周游之速,参访之勤,岂是今日蜗居一隅的人所能比拟。在佛典中所提到的每位菩萨都是佛教的推动者,都是从事于国际佛教的参访者。

当初,中国丛林寺院即具有国际的性格。每一间丛林寺院,都接纳四方学者,供其修学。我们也向慕古德高风,希望本诸佛陀的本怀以及昔日丛林的统,学习观世音菩萨游于三千世界的悲愿,追随圣僧法显、玄奘二大师,能把佛法国际化,佛光山目前已在洛杉矶建立西来寺,在香港设立佛香精舍,在旧金山有三宝寺,在圣地亚哥有西方寺,在夏威夷、关岛都有佛教会的成立。这些道场的建设,主要的愿望就是让佛教徒们到处都有“佛教之家”,到处都有法身慧命依住的道场。为了推动国际佛教的弘传,我们即将在锡兰国立大学设立大乘佛学讲座,以及委托和鼓励国际佛教学者研究、撰写论文。

除此之外,我们又不惜一切举办各种国际性的佛教会议。已经举办过的有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世界显密佛学会议,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美国宗教比较研究会议等,也即将陆续在佛光山西来寺召开。一九八九年元月,佛光山和美国哈佛大学、加州柏莱大学、夏威夷大学、日本驹泽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等联含在佛光山举办世界佛教禅学会议。这一切,都是肇因于佛光山拥有国际的性格。

第六,佛光山有慈济的性格

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没有慈悲,一切皆非佛法,故经云:“大悲为上首。”观世音菩萨被家家户户信仰崇拜,皆因其有大慈大悲也,佛教所提倡的福田思想,敬田是对三宝的功德,悲田就是救济一切苦难众生的功德。佛光山几十年来,集合所有信徒的力量,从事对社会贫苦大众的冬令救济、施棺施茶、施医施药,不但是对他人的救急救难,也是对自我慈悲心的培养。

佛法里经常提到智慧,就喻如月之光明;提到慈悲,就喻如月之庇荫。智慧如父,管教子女;慈悲似母,爱护子女。所以佛光山的性格,除严肃的文化和教育的性格外,对推动慈济、爱护人间,多年来用慈悲呵护大众,未尝稍懈!如为失怙的幼儿办有“大慈育幼院”,为无依的老人办有“仁爱之家”.每年遍及各地的冬令济贫,每天分区举行的巡回义诊;尤其云水医院,把医疗送到偏远地方,甚至更远到国外异域,在泰北难民营中,不光是施诊施药,甚至设立诊所,建设佛堂,还为他们成立“泰北难民建设功德会”,为他们解决长期就业的机会。佛光山每年花费在慈济功德事业上,何止千百万元!这一切都肇因于佛光山有慈济的性格。

第七,佛光山有菩萨的性格

一般人以为菩萨是泥塑木雕,仅供膜拜的,其实菩萨是活生生为众生服务的觉有情。想学佛,先须具备菩萨的性格,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肯发心结人缘的人,就有资格称为菩萨。我们不要以为菩萨难做,其实出家学佛很难,在家学菩萨容易。太虚大师有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意谓:比丘不易做得像,成佛亦未能谈得到,唯愿世间称他为菩萨。

菩萨者,即发心利益社会大众。经云:“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这就是菩萨的慈心悲愿,也就是菩萨的精神。

中国素称为大乘佛教的国家,但实质上缺乏大乘菩萨道的行者。隐遁的、山林的、自了的人太多了。由于佛教僧伽教育未能普及,未能提高,菩萨发心固然不够,事业能力又未具备,故只有寻求安闲自了。美其名日修行,实则做菩萨道中的逃兵。

佛光山在各大都市设立别分院,目的为推行菩萨道,自觉觉人,自度度人,正如慈航法师所说:“若有一人未度,绝不自己逃了。”这是佛光山菩萨性格的出发点。

我们在美国建的西来寺,前殿特别建立了一座殿,即以四大名山的意义为主。普陀山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五台山的大智文殊菩萨,九华山的大愿地藏王菩萨,峨嵋山的大行普贤菩萨,和当来下生的大慈弥勒菩萨结合在一起,成为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的五圣宝殿。我们以此五大菩萨的精神作为榜样,推行我们菩萨的事业,佛光山的大众要不客气的直下承担,因为佛光山有菩萨的性格。

第八,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

中国自明清以降,一直到民初,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宗派的对立。人我的立场各异,使教团中散漫而不团结,分歧而不统一。我们不禁要大声呼吁今日全世界的佛教徒们,要能彼此团结,彼此合作,先要养成包容的雅量,互相融和的性格。

佛光山自开创以来,就一直努力于佛教的融和。我们希望:传统的要能与现代的融和,南传的要能与北传的融和,在家教团要能与出家僧团融和,显教要能与密教融和,禅宗要能与净土融和。融和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容纳。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无,你好我坏。建立融和的认识,先要明白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皆是人佛之道,不可以说: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

佛教要谈复兴,只有佛光山拥有此一性格,仍嫌不足,希望全世界佛教徒精诚团结,互相尊重,互相融和,才是佛教未来复兴的希望。佛光山确实努力朝融和的方向努力。

所以,佛光山八宗兼弘,四众同学,新旧交流,老少互尊,甚至佛光山的开放,连异教徒到佛光山都供给他们活动,因为佛光山具有融和的性格。

第九,佛光山有喜乐的性格

星云个人推动佛法,建立佛光山,从事弘扬佛法的种种辛苦、愿望,无非是盼望将欢乐能布满人间。一般佛寺山门中,供奉有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就是在提醒我们随时随地给大众欢喜。

我们所倡导的喜乐,不是世间欲乐,而是以法为乐,以空为乐,法喜、空乐,才是真正的喜乐。世间一切,我们不一定要占有,享用的快乐更甚于占有。比方说,世界上的道路虽不是我们的,但可由我们行走;公园不是我们的,但可供给我们散步;山海,任凭我们观看;日月,悉由我们欣赏。其实,只要懂得佛法,一切法界,一切大自然,都是我们的。我们心中能涵容多少,我们就拥有多少。

我们心包太虚,心有大千,我们心中涵容了那么多,岂能不喜乐呢?

世间芸芸众生,只要相互协助,相互友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有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计宗教,不论男女,都是有缘人,相敬相亲,又何必曾相识?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每个人肯把欢喜给予别人。

佛教中,三皈五戒的“五戒”是:第一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给人家具有生存的欢喜;第二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给人家具有财富的欢喜;第三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身体和眷属,给人家具有保存名节、保护眷属的欢喜;第四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不说谎、不挑拨、不毁谤、不两舌,给人家具有信誉名声的欢喜;第五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慧与身体,给自他具有理智与健康的欢喜。

除五戒外,大家若能皈依三宝,信仰中自有欢喜;大家若能奉行道德,守法中自有欢喜;大家若能奉行布施,慈悲中自有欢喜。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欢喜,就算富有天下,若不欢喜,则人生有何价值?有欢喜给人为有德,不将欢喜给人为缺德。赞美会给人欢喜,笑容会给人欢喜,四无量心会给人欢喜,四弘誓愿会给人欢喜,四悉檀会给人欢喜,佛光山除办各种佛化事业外,建朝山会馆,建服务中心等等,主要的都是为给人欢喜,因为佛光山有给人喜乐的性格。

第十,佛光山有包容的性格

语云:“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在佛法里也说:“虚空能包容万有,所以虚空能成其广、成其大。”

有人问:“佛光山在佛教里属何宗?何派?”

我们都回答:“佛光山属释迦宗,释迦派。”

因为佛光山是一个所有宗派兼容的道场。在佛光山,民间抬了神像到大雄宝殿拜佛,我们会安排神像的位置;天主教的大主教参加佛光山上的会议,我们会安排给予礼遇;南传佛教的比丘,我们待如上宾;西藏喇嘛,我们尊为上师。显密佛教,可在一起开会,基督教徒可以在佛学院教书。俗云:“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虽不敢自许大肚大量,但我们确实能容许异己者存在,甚至对异己者尊之重之,总望要做一个有包容性的佛陀弟子。

眼看今日的社会,甚至宗教界,思想不同,互相不容;修持互异,彼此诟病;由于国家不一、地域不同,互相排斥,互相批评,实所辜负佛陀本怀所倡导的法界一切众生,皆是平等的宣言。

我们佛教界现在最需要的性格,不但是包容,更需要赞美,“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这须从互相包容中,才能建立这种共识的性格。佛光山今后当尽量学习泰山、学习虚空,因为我们要拥有包容的性格。

我现在所提出的佛光山的性格,是希望佛光人有一个自我勉励的回顾,至于从回顾中前瞻未来,就有待大家体会和努力了。

我愿在此重复一遍佛光山的性格:第一,佛光山有人间的性格,第二,佛光山有大众的性格,第三,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第四,佛光山有教育的性格,第五,佛光山有国际的性格,第六,佛光山有慈济的性格,第七,佛光山有菩萨盼性格,第八,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第九,佛光山有喜乐的性格,第十,佛光山有包容的性格。希望佛光人要本着佛光山的性格,去努力工作,去发心奉献。也希望各位信徒和世界所有佛教徒们,共同大发慈心悲愿,让我们拥有这些性格,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