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的探险
4639200000054

第54章 畅神而已

为实际了解敦煌佛教艺术,本人曾亲往敦煌参访过,对古代绘塑匠师们的智慧与辛劳结晶,叹为观止,而受到无限的启示。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远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疏通了我国到中亚、西亚各国的丝绸之路。佛教及佛教艺术便沿着丝绸之路开始向我国内地传播。公元前一一一年(元鼎六年)汉武帝始设河西四郡,接着设西陲塞玉门关、阳关。从此,敦煌就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丝绸之路物质贸易文化交流的重镇。进而为敦煌莫高窟的营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其中包括榆林窟与东西千佛洞),其位置在敦煌城东南二十五公里处,洞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岩之上,坐西向东,与三危山遥遥相望。开凿的时间,据碑文记载,为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有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从东西游,来到敦煌的三危山下,时近傍晚,忽见三危山金光闪耀,状如千佛。他认为这里是“灵岩胜地”,于是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此代代相传,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前后一千多年间,开凿了大量的洞窟,绘制了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各种佛像一万二千二百零八身、说法图九百三十三幅、佛经故事画五十四种计一百六十一幅、经变画二十四种计一千零五十幅、装饰图案的藻井四百七十八顶、佛教史迹画、描写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佛教圣地与灵应事迹画有四十四处,计六十七种之多。莫高窟的辉煌灿烂,无与伦比,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极为丰富的艺术宝库,更是佛教艺术的博物馆。

在公元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道士王圆篆偶然发现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藏经洞,其中装满了数万卷从公元三世纪到十一世纪的经卷,被今天学术界称之为“敦煌遗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印刷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因而在世界上兴起一门众所研究探讨的综合学问——敦煌学。

一九九○年夏经吴剑雄先生的推介,我认识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画家何山先生。何先生能在炎热的戈壁与逾千年历史凝聚而成的敦煌石窟中,默默地为艺术贡献心力,长达十二年之久,从一个基层工作者,做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其所临摹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敦煌壁画,无一不是具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杰作。

何先生学有专精,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刻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奋发意志,加上富有编辑经验的夫人李守蓉女士的相伴相助。其能把握得天独厚的机会,在敦煌的各宝库中潜心临摹佛教艺术作品七十八幅之外,而同时亦基于在敦煌得到的领悟,再以敦煌为题材,所绘出的工笔重彩及油画,以及对山水、人物、花鸟所绘出的写意作品,无不展示出:“含道应物”、“以神化道”进而达到“畅神而已”的艺术境界,看得出何山先生将禅悟的过程与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相结合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无怪乎在国内与海外展出期间,均获好评。至于著作方面,其与佛教艺术有关者,已有多本问世,且均具可读性,为提供研究佛教艺术者最佳的版本。

此次应邀来佛光山展览馆展出其作品.他的敦煌壁画临本及油画、中国画创作一百余幅,让台湾观众一睹敦煌佛教艺术的辉煌以及他个人创作的成果。而何先生为配合展览,同时计划出版一册“何山作品选”。请我作序,我以其缔造出其一生受大众赞赏的个人成就,捍卫了垂千年为历史作证的民族艺术,特就所知所感,乐为之序,以纪其盛。

(《何山作品选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