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家
4637800000028

第28章 王羲之为什么偏爱养鹅

王羲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曾经做过右军将军等官职,因此有人又把他称作王右军。据说他曾拜书法名家卫夫人为师,备精诸体,草、隶、正、行,皆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真行书以《黄庭经》、《兰亭序》蜚声书坛,草书以《初月帖》等最为著名,后世称其为“书圣”。

人们提起王羲之,很容易联想他“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山阴昙酿村玄妙观的道士陆静修想请王羲之为观里抄一篇《黄庭经》,可是他与王羲之素昧平生,怎么好意思贸然相求呢?后来,他听说王羲之爱鹅成癖,便买了一大群白鹅放养在王羲之经常路过的一条溪水里,等待时机。一天,王羲之路过这条小溪,看到这群大白鹅,喜欢得如痴如呆,流连忘返,就打听鹅的主人陆道士这鹅卖不卖?陆静修故作为难地说,观里养的东西一向不卖与外告。

王羲之再三恳求。宁肯花大价钱也要买,并说他实在太喜欢这些鹅了。陆静修见时机已到,就说:“卖是肯定不卖的。不过您如果能为观里抄写一部《黄庭经》,那我就把这群鹅全部奉送给大人。”

王羲之为了得到这群鹅,不到半天时间,一口气就把一部《黄庭经》抄写完毕。结果,各遂所愿,陆静修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迹,爱不释手;王羲之得到了鹅,没费吹灰之力。临别之前,王羲之又在溪边的沙滩上用手杖大书一个草体的“鹅”字,高高兴兴地告辞走了。陆静修见这个“鹅”字龙飞凤舞,笔力雄健,简直是神来之笔,忙叫人取来一张大薄纸,亲自伏地勾描。

接着又请来石匠,把这个意态秀拔的“鹅”字刻在石碑上,从此,这个“鹅”字碑就竖在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里,碑后的池塘便被称为“鹅池”。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在南朝的《论书表》、唐初的《晋书》等史籍中均有记载。

人们不禁要问,王羲之真的如此喜爱鹅吗?“写经换鹅”的目的何在?

许多学者认为,王羲之是大书法家,他的爱鹅,也应从书法的角度找原因。指出,鹅的形态和动作对王羲之的执笔、运笔很有启发。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就这样说过:“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再联想到“草圣”张旭,不也是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在刀光剑影和洒脱的舞姿中受到启发,使其书法更日臻精湛的吗?由此看来,王羲之爱鹅或许不无道理。

现代学者陈寅恪对这则故事作了新的考证,认为这和书法毫无关系;王羲之写经换鹅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鹅。

此说一出,震动了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陈寅恪从王羲之出自“天师道”世家人手,把鹅与道士服丹药联系起来,深入探讨王羲之“爱鹅”之谜。他曾撰写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系统阐述了东汉末年以后的三百年间,“天师道”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古代道家与化学、医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道教徒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大量服用丹石之药,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慢性汞中毒,而鹅有解毒功能,道士养鹅是为了吃鹅肉,所以鹅肉被列为道家上品之肴。

王羲之本人是个道教徒,曾与其他道士一起修道。甚至不远千里采药石炼丹服食。他“书经换自鹅”,当然也是为了吃肉,滋补身体,此外,没有其他目的。

《晋书·王羲之传》也记载王羲之一个爱鹅轶事。说是会稽有个孤姥,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想要买下来,孤姥不肯答应。王羲之只好前去观赏。孤姥听说后,就把鹅烹了,准备招待他。王羲之大为惋惜,叹息不已。以此看来,似乎王羲之爱鹅并非为了吃鹅。有人质疑道,孤姥不肯卖鹅焉能宰鹅?前后矛盾,不足为信。

王羲之到底为什么喜爱鹅?还真难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