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4633500000033

第33章 大元超级帝国风暴而去(3)

那个杀害成吉思汗所派商队人员的亦纳勒术知道自己没有任何被宽恕的希望,曾经拼死守城顽抗。城市被攻破以后,他还在该城中心城堡中坚持抵抗了一个月。最后,他在四面受到围攻的情况下,仍率从卒二人登屋格斗。转眼间二从卒战死,他便孤身一人奋战,接过妇女们从墙头递来的砖头猛掷蒙古兵,发疯似地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蒙古军抓住,押至成吉思汗面前。为了替死在亦纳勒术贪婪的屠刀下的蒙古商人报仇,成吉思汗命令将生银熔化,用银水灌注亦纳勒术的两耳。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先生在《翻开看世界历史》一书中曾客观地分析了这次西征,他说:“成吉思汗在占领朝鲜、唐古特之后,本想停止扩张。他并没有打算攻占西方诸国,而且想要同花剌子模沙拉和平相处。但是沙拉的一个督统杀了蒙古商人。在这种情况下,成吉思汗仍然是希望和平相处,派使团要求处理杀死蒙古商人的督统。沙拉不但没有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反而杀害了使团团长,其余的成员被剃光胡须押出国境。成吉思汗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无理行径,做好准备后于1219年进攻并摧毁了花剌子模。”“沙拉杀了成吉思汗的使者,这是血仇,所以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报了仇。”

尼赫鲁先生的这一分析实际上包含了如下几种含意:第一,从成吉思汗的本意讲,当时“他并没有打算攻占西方诸国”,而是想在蒙古与花剌子模两个东西方大国之间开辟一条和平商路,保护两国的和平商人,促进双方和平相处;第二,当450名商人被杀死之后,成吉思汗也没有立即选择战争,这说明他和平相处、和平经商的诚意;只是在花剌子模沙杀死其正使、侮辱其副使之后,成吉思汗才不得不选择战争。尼赫鲁先生认为花剌子模的这种做法是“无理行径”,“是血仇”,实际上是对国与国之间和平交往原则的粗暴践踏;第三,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是为了替商人和使者报“血仇”,这就肯定了成吉思汗打击花剌子模的正义性。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时具有一定的自卫反击战性质,只是以后才发展为民族征服战争。

在俄罗斯领域,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在获得1236~1240年的远征胜利之后,把原钦察人和保加尔人的全部地盘并入自己的领地,此外,还成了俄罗斯诸公国的宗主。这场“欧洲战争”,经斯拉夫人的俄罗斯、波兰、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进入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成吉思汗家族各支都有代表人物参加这场战争,拔都是全军的总指挥,这次战争不仅打败了最后一批钦察突厥人,而且征服了里亚赞、苏兹达尔、特维尔、基辅和加利奇诸公国,它们在两百多年中一直是金帐汗国的属国。

这是一种严格的君臣关系,而且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末。因为蒙古可汗可以任意废立俄罗斯王公,这些王公们有义务到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可汗营地,给蒙古可汗磕头。这种谦卑从属的政策,起于符拉基米尔的雅罗斯拉夫大公,他于1243年第一次到拔都面前表示效忠,拔都承认他是“罗斯诸王公之首”。1250年加利奇王公丹尼勒也前来表示臣服,并要求为他举行任职仪式。雅罗斯拉夫之子、继承人亚历山大·涅维斯基大公(1252~1263年在位),至少是为了能够对付罗斯在波罗的海的敌人,充分利用蒙古的这种严格的保护关系。接受这种奴役只是手段,靠这种手段,国家能够度过艰难时期。

蒙古人对俄罗斯人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6世纪,前后一共250多年,最后,因为自己内部的不断分裂和腐化,被俄罗斯人赶出了欧洲大陆,蒙古人重新退回到自己的发源地。

对于成吉思汗的西征,西方的史学家与政治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两种意见,一种将成吉思汗西征看作是一场天灾、一场浩劫,一场来自东方野蛮人的黄祸;另一种认为,成吉思汗西征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缩短了地球的距离,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法国东方史学家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加拿大史学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

1999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说:“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的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却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韩国著名学者金钟日也说:“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这是当今‘全球化’的新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统一。”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还曾将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他们提到,蒙古人后来并没有统治好中国,对欧洲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成吉思汗也并不是一个温顺和蔼的人,也不是思想家与解放者,而是一个残酷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偏要选择这样一个人为千年伟人呢?他们认为:“他是拉近世界的最伟大的人。”他们指出:“历史并不是圣人、天才和解放者的传说,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两个极端集于一身,至今还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汗更为合适的人选。”

成吉思汗开拓了这么大的营盘,却给帝国带来了巨大难题,欧亚扩张大胜利的同时,蒙元帝国开始了大分裂。西征前后,成吉思汗把这经过武功洗礼后的拼盘分封给了自己的子孙,于是有了蒙系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这四大汗国后来慢慢走向了独立。

到了忽必烈统治的时候,只好把控制中心放在中华传统板块。忽必烈倒是花费一生不少的时间研究如何管理他辖下跨地极为广泛的大帝国,却始终无法将西征留下来的碎片,整合成为一个欧亚巨国。

5、王权垂涎下的兄弟阋墙

与武力紧密相连的是权位之争。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无不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三尺,成吉思汗的后人们也不能免俗。为了黄袍加身,兄弟亲人之间争得你死我活,先辈创下的基业也就在这种内耗中渐渐腐烂,走向崩溃。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起,经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到忽必烈汗先后五人被拥戴登上蒙古的汗位。从忽必烈建立元朝成为元世祖起,先后又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天顺帝、明宗、宁宗到顺宗有11个皇帝登上帝位。蒙古汗位的更迭与元朝皇位的争夺充满了内讧、阴谋、杀戮和明争暗斗。

汗位纷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蒙古建国前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影响。国家虽然已经诞生,但最高统治者的世袭制度并未发展成熟,而仍然带有部落公选制的痕迹,形成一种“世选”继承方式。

在临死前,成吉思汗召见诸子,告诫他们由窝阔台继承汗位,要他们精诚团结,服从窝阔台的指挥。他坚定地说:“我指定窝阔台为我的继承人,把帝国的钥匙放在他英勇才智的手中。”

成吉思汗过于自信了。他死后,作为“黄金家族”的四位继承候选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位王子在蒙元帝国第一次继位中的表现确实是没有什么创意。他们给蒙元帝国之后时代的继位工作做出了一个“夺位”的“表率”,以致其后代们更是肆无忌惮的纷纷效仿。

在孛儿帖所生的四个儿子中,拖雷是幼子。他也是成吉思汗最为宠爱的儿子。但是,成吉思汗最后却把这个重要的汗位传给了他的三子窝阔台。成吉思汗一生厚爱,临终反踹一脚,自然引发拖雷的不平衡感。

按照草原的规矩,即使老皇帝有遗嘱,也必须通过忽里勒台大会的最后批准,新帝才能继位。这是一个必须得走的形式。但是,当时由于蒙古的忽里勒台(部落议事会制度)仍起作用,成吉思汗的遗言不能马上实现,其汗位就这样空缺了两年。这两年中,由实力强大的拖雷监摄国政。

直到公元1229年,此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举行大会,会议由拖雷主持,由耶律楚材从中周旋。虽然成吉思汗生前曾指定窝阔台为继承人,但拖雷却掌握着绝大部分蒙古百姓和军队,拖雷的态度起初暧昧不明,并无坚决推戴之意,窝阔台不得不一再推让给他。因此自夏至秋,聚会多时,议犹未决。

最后经过40天的议论考量,拖雷觉得再这样下去,反而让自己处于很被动的局面,于是表示愿意将汗位给予三哥窝阔台。由于拖雷的实力实在太雄厚,窝阔台开始采用“合汗”称号,因此元朝文献中有时称之为“合汗皇帝”而略其名。窝阔台登上帝位之后,拖雷遵守诺言,尽心尽力地辅佐他。不过我们可以想像,窝阔台心里面不可能不对这位实力超群的弟弟充满忌惮。这种局面直到1232年三峰会战役后,拖雷中途暴卒结束。

窝阔台汗死后,窝阔台之妻脱列哥那皇后利用摄政地位笼络宗族大臣,与谋夺汗位的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及与贵由有隙的长支宗王、拔都等明争暗斗,立其子贵由为汗。贵由汗之后,术赤、拖雷后裔宗王与窝阔台、察合台后裔宗王间再次发生汗位争夺,贵由后斡兀立海迷失利用摄政地位,力主以窝阔台后裔继承汗位;由于长支钦察汗拔都的支持,拖雷之子蒙哥于1251年即汗位,汗权由窝阔台系转至拖雷系。至此,以窝阔台系与拖雷系为主的第一拨权位之争暂告一段。在此过程中,成吉思汗子孙的矛盾完全爆发,自相屠戮,家庭裂痕已无可弥缝,为日后蒙古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汗位大纷争来自蒙哥的猝死。蒙哥跟成吉思汗一样壮志未酬战死沙场。他生前没有就汗位继承人问题进行过安排,汗位继承危机又一次爆发。汗位争夺主要集中在蒙哥的两个兄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展开。

当时忽必烈得知蒙哥汗的死讯,并得知阿里不哥谋划继承汗位的消息后,为了争夺汗位,暂时结束了对南宋的战争,立即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撤兵北还。

1260年初,从蒙、宋前线匆匆北返的忽必烈抵达燕京。他在燕京附近驻扎了将近三个月。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竭力诱使忽必烈到草地,好逼迫他就范,再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宝座。忽必烈则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与便利。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多年的中原而贸然北上。双方间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1260年4月中,忽必烈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脱里赤,先发制人,不顾及王位继承的老传统,在新筑成不久的开平城宣布即大汗位。

忽必烈在漠南抢先即位,完全打乱了阿里不哥的预谋。后者只得匆匆于1260年夏季,在驻西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蒙古出现了一国两君的局面。

一山终究难容二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后陷入了厮杀之中。争夺的结果是把忽必烈彻底推上了王位,以汉地为中心的元帝国建立了。然而,成吉思汗所开创的蒙古帝国实际上分裂了,西征的胜利果实——汉地之外的四大汗国独立出去,元帝国成为了各汗国名义上的宗主国。元代史料经常统称四大汗国的统治者为“西北诸王”,把他们置于“宗藩”的地位。忽必烈在位时,西北、东北的宗室诸王一再发生叛乱,对大一统的局面构成威胁。

第三次王位大纷争来自铁穆耳。成宗铁穆耳以后,皇位争夺成为经常现象,而且越演越烈,在1308年至1333年短短25年内,就更换了8个皇帝。

成宗铁穆耳无嗣,1307年正月成宗死后,皇室内部又爆发了帝位之争。参与朝政的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欲以安西王忙哥剌之子阿难答继承帝位;右丞相哈剌哈孙等欲辅佐忽必烈曾孙,镇守漠北的怀宁王海山掌国。这场斗争以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执杀阿忽台及卜鲁罕、阿难答,推举海山即帝位而告终。武宗海山(蒙古号曲律汗)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太子,相约兄弟叔侄世代相承。1311年正月武宗死,爱育黎拔力八达以法定继承人即位。是为仁宗,蒙古号普颜笃汗。在帝位继承上,仁宗背弃前约,令武宗子和世王束出镇云南,而立己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和世王束途径陕西,与其父旧臣参谋发难,事败逃阿尔泰山地区。1320年(延七年)正月,仁宗死,英宗硕德八剌(蒙古号格坚汗)于1320年3月即帝位后,起用拜住为左丞相,整顿朝政,并命人纂集世祖以来累朝格例2539条,汇成《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为防止武宗后人争夺帝位,又将海山次子图贴睦尔徙居海南,以去其势。

仁宗的背弃前约,在英宗的防不胜防后,导致了元代弑君先例和著名的天历之变。

1323年(至治三年)8月,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晋王府内史倒剌沙等相勾结,谋杀英宗于幄殿,开创有元一代弑君先例。晋王也孙铁木儿被拥立,是为泰定帝。

1328年(致和元年)七月泰定帝死后,帝位之争又接踵而至。武宗旧臣燕铁木儿挟持群臣拥武帝次子图贴睦尔即帝位于京师,是为文宗。文宗改元天历,所以这次政变被称为“天历之变”。9月,泰定帝宠臣倒剌沙等在上都辅立皇太子阿剌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形成两帝并存,相互争战的局面。

天历之变虽然以文宗的最后胜利而告终,但这场风波极大地消耗了元朝的元气。元朝离灭顶之日不远了。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元朝王权之争的一个特点:二强相争,败者一方总是能够卷土重来,直到其代表登上帝祚。看来草原人虽然对其他民族残暴透顶,但是在王储争斗方面,其果决还不及讲究“斩草除根”的中原王孙。这就是当时军事实力无可比拟的世界冠军的悲哀所在,外力不敢冒犯,惟有躲避的份儿,内部分裂却没完没了。

6、草原本位与汉化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