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4633400000045

第45章 佛教的生活学(2)

还有一个故事。婆媳之间为什么互不兼容?因为这个男人,一来是妈妈的儿子,二来又是太太的丈夫,两个女人,一个要争儿子,一个要争丈夫,当然难以和谐了。儿子夹在中间也很为难,既要孝顺母亲,但也不能不要太太,所以就很痛苦。

有一天,儿子想出一个很高明的办法,他跟妈妈说:“妈妈,这个媳妇真不好,不过已经结婚了,也没有办法,我求你只要半年待她好一点,半年后我就叫她离开。”妈妈一听,“半年很容易过嘛!好,没有问题。”然后儿子又对太太讲:“太太,我知道你很委曲,不过我求你对妈妈好一点,只要半年,我们就搬出去住。”太太也答应了。

从此以后,妈妈为了对儿子遵守诺言,就想方法讨好媳妇、爱护媳妇;而媳妇也为了丈夫讨好婆婆。婆媳之间因此相处融洽。没想到,半年以后,婆婆反而要求儿子不要让媳妇离开,太太也要求丈夫不要离开婆婆。

一句话可以给人欢喜,也能让人生气,所以佛教说不两舌、不恶口。与亲友相处要常常互相说好话。万一有人对我不好怎么办?如果对方批评我,我也批评他;他毁谤我,我也毁谤他,如此下去,则无了时,所以要能在适当的时候讲好话、赞美他,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传到他的耳中,久而久之,对方就不再说你的坏话了,彼此之间的嫌隙、隔阂就会消除。

我的外婆是一个吃素念佛的修行人,但是很不幸,讨了一个凶恶的媳妇。常常“一哭、二闹、三上吊”。可是后来这个媳妇却改过了,怎么改的呢?有一个人跟我外婆说:“你这个媳妇是怎么怎么不好……”外婆一听就说:“你不可以这样说,我的媳妇对我很好。”外婆就开始举例媳妇的种种好处,刚好媳妇从后门走来,听到这番话,感到非常惭愧,“婆婆对我这么好,对外人都讲我的好话,唉,真惭愧!”所以,慈悲能降伏人的嗔恨心。

人与人之间沟通不良就是由于“我执”的关系。有一面盾牌,一边是白色,一边是黑色,有两个武士射箭,都射穿了这面盾牌。甲武士就说:“盾牌是白色的。”乙武士却说:“盾牌是黑色的。”两个人争执不下。后来两个人互相调换了位子,一看,其实是一边白、一边黑。因此,执著就好比是一面盾牌,立场不同,认知就会不同,所以应该常常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佛光山常有一些困难的事情,有的徒众不敢承担,于是来找我:“师父,你来帮忙好吗?”

“什么事?”

“有一个员工,做事不规矩,常常乱讲话,应该把他撤职,师父你来跟他谈谈好吗?”

我说:“好,我来。”

事后徒众问我:“师父,这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到了你那里就轻而易举了?”

我不是三头六臂,可是我会赞美对方:“你来这里几年了?大家都称赞你勤劳、很有贡献,不过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工作需要做调整,这样好了,加你两个月的薪水,你再到别处找一个工作,找到工作之后再回来告诉我。”大部分的人都会欢喜地说:“感谢大师,谢谢!”

所以沟通其实不困难,只要能留给人家一条路,给人家一个机会、一个欢喜。又好比婆媳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若能“跳探戈”,彼此有进有退,两全其美,也就相安无事。

有关海峡两岸三通的问题,如果彼此有诚意,就能两面都双赢,在经济上、生意往来上,大家都有好处,大家都发财,不是很好吗?当然,沟通要有沟通的条件,比方学养要丰富,懂得举例,熟谙历史,或者举证明确,或者语言简单扼要,或者具有幽默感,或者态度诚恳,这都是沟通的基本条件。如果我执太重,老是说“我的意见”、“我认为”,一点都不让步,沟通就会发生障碍。要知道“我”以外还有别人。

有一年我在洛杉矶讲《金刚经》,我九十多岁的母亲在后台听我讲经。结束以后她就批评我:“你不会讲经耶!”我一听,就问:“我哪里讲得不好啊?”我母亲就说了:“‘无我相’可以,怎么能‘无人相’呢?”意思就是说,心中要有众生,心中要有大众,目中无人当然就不对了。当然,《金刚经》所谓“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另外一层的意思,不过母亲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值得思考。

一朵白色的花,对一个患有眼疾的人,或者放在显微镜下看,就不是白色的了。如果对世间认识不清,就会产生执著,佛经里的“四摄法”,其实是个沟通的好办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能摄受人,甚至可以让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合伙人。例如布施:给人一句好话,让人欢喜;给人一个笑容,让人欢喜;给人一点方便,让人欢喜。

说到“同事”,以一个譬喻来说,母亲喂婴儿吃稀饭、吃麦片的时候,会先张开自己的嘴巴,让婴儿感受到母亲这份爱心,感受到彼此是一样的、是有关系的。

利行,就是给人方便、给人空间,随时随地利益他人。

而“爱语”,一天如果能写个三句、五句的爱语,一百天就有三五百句了。爱语也不能光是说“我爱你”,夫妻之间可以这样讲,但是如果对别人讲,也许人家听了不高兴,所以说话要适当得体。

有一些年轻的法师,不会称赞信徒,只会说:“你好发心布施。”难道布施以外就没有别的了吗?其实可以说:“你很有正见、很勤劳、很正派、谈吐很优雅、家庭很和谐、热心公益。”

过去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吴伯雄总会挺提倡“三好运动”,也就是身口意清净——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这对整个社会风气帮助很大。常常把好话、赞美人的话挂在口边,说爱语,既不花钱,电不费力气。

不过,也不能随便乱称赞,人家听了会不高兴,以为在讽刺他。例如有人的脾气很大,若赞美他温和,他会觉得是在骂他,所以可以改说真可爱、性情很耿直,他也就能够接受。所以说话、做事都要让人能够接受,如此,沟通就不困难了。

第五、学习放下

今天的社会,一听到“放下”两个字,就会害怕,想到要将功名放下、金钱放下、爱情放下、所有利益都放下,都放下了以后,还拥有什么呢?

其实放下不是没有,放下才能自在,放下才能解脱。该提起的时候就提起,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好比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时候就提起,不需要用的时候还提在手上,那不是很累赘吗?

有一个外道前来访问佛陀,为了增进友好,他带了两盆花。佛陀一见到他从门外进来,就说:“放下!”于是他把一个花盆放下来。佛陀又说:“放下!”他又放下另外一盆花。但是佛陀却又再说:“放下!”外道就问了:“佛陀,花都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东西?”佛陀回答:“放下你的知见、放下你的执著、放下你的狐疑。”所以不放下,就算是功名、富贵、金钱、爱情再多,也会成为压力。

常看到许多大老板、董事长、总经理,天天玩股票会没有压力吗?他们一定不能像我们一样安心地睡觉,他整个心绪都在今天行情如何、汇率怎么样,而有很多的挂碍。很多有钱的人,都不能像平民一样生活得自由自在,每天在高楼大厦里,所看到的都是支票,不论上面写了几百万、几千万,都只不过是一张纸。反倒是小老百姓还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钞票,一百块、五百块、一千块,还比较有意思一点。

有钱未必就好。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下班回到克难的小屋,一个拿出二胡来拉,另一个开始唱目歌。他家隔壁是一栋大楼,住了一位很有钱的董事长。董事长说:“那两个男女真不知道死活耶!住在那样克难的房子,还能唱歌弹琴,而我天天坐在高楼上,倒是烦恼重重!”

秘书就说:“董事长,你不喜欢烦恼吗?那你拿一百万给那对年轻的小夫妻,让他们去烦恼好了。”董事长说:“给他一百万!这太便宜他们了吧?”秘书再说:“董事长,不妨试一试嘛!”后来董事长真的给了他们一百万。

小夫妻得到一百万,欢喜得不得了。但是接下来,就想“这一百万要放在哪里呢?放到抽屉里面,不行,不安全,万一有小偷怎么办?放到枕头下面吧!可是睡觉枕头太高又不舒服。唉!到底要放到哪里去呢?”两人一整夜,就在烦恼钱应该要放哪里。到了天亮,夫妻俩就说:“我们错了,上当了,人家把烦恼给我们了。”于是他们拿着一百万去找董事长,说道:“我们要把烦恼还给你,我们不要这一百万。”

过去我受过许多人的伤害毁谤,我不去管它;也曾受过很多人的赞美,我也不太介意。不过,有一位老师赞美了我一句话,这句话让我很欣赏,想贡献给你们。

当时,我担任佛学院的院长,那位老师说:“我们的院长啊!举重若轻。”当时,多少的弘法责任要去完成,多少的房子要去盖,早晚课诵也要参加,每天人来客去,很忙啊!但是我是师父、我是院长,我也不能忙得很紧张,不能让人家看到我匆忙的样子,应该要忙得很从容,好像若无其事。所以我在忙的时候,还是悠闲的样子,即使是很重的担子,到了我这里,也变得轻而易举。

不过,大家在社会上必然有很多的压力,不论是家庭的或是职业的都有,所以对于生活上的人情是非,只有放下一点,举重若轻,才能过关。

第六、学习感动

当看到好人好事,会感动吗?有的人并不会感动。比方说,有的人见到人家布施,他就说:“那有什么了不起?那么有钱却只出那么一点点!”

人家受难了、受苦了,像南亚大地震引发海啸,许多人罹难。你能不关心吗?假如换作是我,又会怎么样呢?

常有人告诉我:“慈悲心很难生起来。”那么,如何对人慈悲呢?必须人我调换。假如我是他,我受苦了,难道会不想人家对你慈悲吗?

所以说到感动,不如说人要有互动。见人做好事,我要感动;见人受苦难,我也能同情。除了别人给我感动,我也要给人家感动。例如我能说多少好话,让人家感动?我能做多少好事,让人家感动?所做所说,若不能让人感动,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给人感动,是很美的一件事,而人家给我感动,也同样很美,所以美丽的世界,就是感动的世界。我们看电影、看戏,看到某些情节,会不自禁流下眼泪,为什么?因为里面的情义让人感动啊!甚至有的人听到梵呗的清净音声,也会不自觉地流下感动的泪水。

我举几个感动的例子。

禅堂里有很多人参禅,忽然出现了一个小偷,被人发现了,大家议论纷纷:“禅堂是多清净的地方,你怎么可以偷窃呢?”“报告堂主,开除他。”禅师点点头,应声:“喔!”可是没有开除他。后来禅堂少了东西,又是他偷的,有人就说:“开除他。”禅师又点头说:“喔!”仍然没开除。就这样他连续偷东西,全禅堂的僧人都向堂主抗议:“你再不开除他,我们统统都离开。”

禅师就说:“你们统统离开,他留下来。”“你让我们全堂的人都离开,却把小偷留下来,岂有此理!”禅师就说:“你们都是健全的人,离开禅堂到社会上去,在哪里都能生存,而他是小偷,到了社会怎么生存呢?如果连禅堂都不能容纳他,天下之大,哪里才能容纳他呢?”

小偷虽然恶性难改,可是给禅师这么一说以后,感动得痛哭流涕,下定决心:“我不再偷窃了!”后来他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禅者。所以“感动”对自己、对别人都很受用的。

有个禅师在佛殿参禅,正好小偷进来偷东西,以为禅师在打瞌睡,就这里找、那里翻,偷完正要走,才跨出门槛,禅师出声了:“站住!”把小偷吓了一大跳。禅师说:“你拿了我的东西,拿了我的香油钱,不说一声谢谢就走吗?”小偷听了禅师的话,赶紧说了声“谢谢”,就扬长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