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4633400000043

第43章 佛教的生死学(2)

生死看起来是不同,实际上未必,常常有人问:“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就在天堂地狱的地方啊!”“这话怎么说啊?”“天堂在乐的地方,地狱在苦的地方。”其实,天堂地狱都在人间,那些拥有洋房、汽车,幸福快乐的人,不都是在天堂吗?你到市场里去看,那些钩子上挂的、杀的、刨的、剖开肚子的,不都是地狱的情况吗?在人间里受到饥寒交迫的,不都是地狱吗?甚至,一个人在一天当中,天堂地狱就来回好多次,一个善念生起,便到了天堂;一个恶念生起,就下了地狱。所以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心里。

生死在哪里?生死不是在身体里,也不是在呼吸间。生死是相连在一起的,生了终究要死,死了以后还要生。过去有位禅师,看到有户人家生了个儿子,便说:“可怜!这家人又多了一个死人了。”“你怎么骂人?”“人既然生了,就一定会有死啊!”等到死了,解脱了,又去换一个身体,再度生死的轮回。对于生死,不论有什么看法,重要的是要能接受生,也要能做好死的预备。

问题四:

请大师开示如何维护死亡的尊严?

大师:

常在讣闻上看到“寿终正寝”四个字,这就是死亡的尊严。甚至人死后,用帷幕围起来,用陀罗尼经被盖起来,不让人看,也是维护亡者的尊严。人死了,亲人呼天抢地,痛苦万分,这会让亡者挂念、烦躁,让他失去了死亡的尊严。

死亡可以很安详,如同睡觉一样。死亡是很自然的,油尽灯干,无疾而终、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无牵无挂的含笑而归。想不要死,不可能;不生,也不可能。所以,怎样超越生死?像我们凡夫,就不明白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但是修到了罗汉二乘果位,就能了知生死,由于他厌恶生死,认为生是烦恼、罪业深重;死是由不得人,无法自主,所以他希望远离生死,得到解脱。

如果是菩萨,比罗汉更高一层,他无畏于生死,生也好、死也好,生死一如,要生就生,要死就死,这是有余涅槃。对于维护死亡的尊严,我想这和业力、愿力有关系,业力如果现前,死的就很难看,所以要靠愿力,平常就要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愿我身无痛苦、无疾而终,有愿才能成就。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大富翁娶了四个太太,他最喜欢的是第四个年轻貌美的太太。大富翁要死了,想到黄泉路上没有人陪伴,很寂寞,于是异想天开地问最小、最貌美的太太说:“你是我最爱的姨太太,你陪我一起死好吗?”第四个太太一听,花容失色:“哎哟!我怎么能陪你死,生的时候有爱,死了有什么爱呢?我不要死。”

大富翁很失望,“没关系,平常除了四太太,我也很爱三太太。”于是他问三太太:“三太太,你陪我死吧!”她说:“不行!我还年轻,你死了,我还可以改嫁给别人,我不能跟你死。”

于是富翁只好去找二太太了。“二太太,我平常对你也不错,你陪我一起死吧?”二太太说:“不行!这个家会没人管、没人照顾,我们夫妻感情不错.你死了,我可以替你办丧事,把你送到荒郊野外,再跟你道别,但是我不能跟着你死。”

大富翁很沮丧,想到平常对大老婆置之不理,大概是没希望了。没想到一问之下,大老婆倒是心甘情愿:“我们女人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是你的太太,我当然陪你死。”大富翁一听,非常惊讶。原来,路遥知马力,日久才见人心。

这大老婆就是我们的心,人到了死亡,“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二老婆就如亲戚朋友,偶尔想念你、帮助你,但是不能跟着一起死,他只会到灵前上个香,送你到墓地。三夫人是谁?就是金银、钞票、股票。钱是赚来给别人的,它不会跟着你走。四老婆就是我们的身体,天天要化妆、要做保健,不令受伤,但是一旦死了,就不理我们了。

所以,这个世间是很现实的,但尽管它是现实的人生,我们仍然可以把它颠倒过来,要最爱大太太,因为她才是生死与共的。所以,修行修心,心修好,就能立功、立德、立言,生命就能不死。

问题五:

请大师开示自杀死亡的后果如何?

大师:

生死都是一样的,但人还是要有一些分别,“宁在世上挨,不要土里埋”,能不死很好,因为生命是可贵的。为了维护我们的生命,很多人付出种种辛苦的代价,所以更应该珍惜生命。

有很多人厌恶这个世间,但是出家跟在家有所不同,出家人本来就有一种厌离心,而在家众要发财、要爱情、要事业,这很正常,只要发心清净、增上,钱财是越多越好,夫妻越恩爱越好,儿女孝顺、家庭团聚很好啊!

佛教不是叫人统统不要爱情、不要家人,佛教也讲世间法,大家在社会上要能维护你们的世间法,夫妻不是冤家,是相亲相爱的;儿女不是讨债鬼,是替国家社会造就人才的,他们将来也会回馈我们,不回馈也不要紧,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钱财也不是毒蛇,钱财可以作为净财,可以成就我的事业、成就我的愿心、成就我的好事。

会自杀的人,通常是心里的结解不开,为了人家的一句话、一件事,或是负债、失恋、失意而想不开。假如这时候有朋友能助他一臂之力,例如用语言开导他,或者用什么方法,让他的心转移目标;甚至生意失败的人,鼓励他在路边摆个小面摊,还是可以求得一家的温饱。不要只重视自己的身份,“我过去是总经理、我是董事长……”开出租车、拉黄包车,这个职业也是很神圣的,以劳力换取钱财有什么不好,何必自杀?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很丢人的,会使家人蒙羞啊!

所以不要用框把自己框起来了,走不出去就放不开。常想自杀的人,平时就要养成一种乐观的思想,过积极的人生,与人为善,多照顾人,广结善缘,当自杀的念头又生起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好困好缘,来帮助你走过困境。

像到了我这种年龄,快八十岁了,你说我对这个身体留恋吗?过去六七十岁的时候还会有,为什么?因为当时还在建佛光山,“你看,树是我栽的、房子是我建的,才刚建设好就死了。好可惜喔!”现在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而是“现在社会进步,就是再盖,一百年后还是一样”。所以,对于生死,到了一个阶段,就应该随缘。

佛教戒律当中最重的就是杀生,不论是杀人、杀自己、见杀欢喜、叫人杀,都是罪过的。自杀是有罪的,不要以为上吊、吃药……一死了之就没事了。在台湾有一本书,叫做《自杀后的真相》,内容提到:台湾有一个习俗叫做“捡骨”,据考证,自杀的人埋葬了以后,等到捡骨的时候,大部分自杀的人,都不是像自然死亡的人头脸是朝上的,而是有翻滚过的迹象,也就是有的人没能死得了,又再活过来。因此,自杀不但把痛苦留给别人,自己也逃不了。

佛经里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个小女孩长得很丑陋,没有人爱,所以她非常怨恨父母。看到他人正值青春美貌,男女相处欢喜,她却没有伴,于是自卑地跑去投河。就在这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和尚,把她救了起来。老和尚说:“刚才自杀的你已经死了,现在我救起来的,是一个再生的生命。你过去会自杀,就是你只想到自己的不知意。从现在开始,不要只想自己,还要想想别人,为别人服务,把生命奉献给大家。”

小女孩一听,似有觉悟,往后她就到处帮助别人,由于她的心情开朗,慢慢地气质也改变了,也就漂亮了起来。后来她遇到一位有为的年轻人,对方觉得这个女孩子很有德、很慈悲,不但外在美,内在更美,就把她娶回去了。所以,念头改变,天地的颜色也会跟着变化。

问题六:

请大师开示关于死亡后的真相如何?

大师:

这个问题真叫人难以回答,因为我没有死过,我不知道耶!不过许多圣贤、佛菩萨都有指导过这个问题。

说到死亡,好比茶杯打破了,恢复不了,但是从茶杯流出来的水,却不会减少,意思是说,这个身体死了,要它再活过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生命的水,却会轮回流转到五趣六道。一江春水向东流,还会再流回来的。海洋的水滔滔地翻转,就好比人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流转。

生命的火,可以不断地燃烧下去,就好像念珠,虽然有一百零八粒,却不会散失,为什么?因为有一条线把它串起来。人有业力,这个业力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善业、恶业把我们一期一期的生命串起来,是不会散失的。

死亡又好比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又再转换另外一个跑道;也好比是转业,告别这一个职业,再换另一个职业。

佛经里说,人死了以后,会看到一条很长的隧道,倘若你穿过的是白色、光明的隧道,一定是投生善道,如果穿过的是阴暗的隧道,可能就是堕到恶道去了。但也有的人死了之后,从此死到彼生,有的是七天,有的是四十九天,有快有慢,就看过去所造的业力如何。

死了以后,转世到来生的过程,会有一个“中阴身”,就是死了以后,身体没有了,只留有一个精神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灵魂”,似有似无,好像虚幻的一个光球,一尺左右,在空中飘飘荡荡,到处找他的依报、受生的地方。

佛经里面说,人死后投生到善道或恶道是可以预测的。有个四句偈说:

“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旁生在两膝,地狱脚底出。”

是说人死后,头顶上有热度,表示此人有圣人的境界;眼睛有热度,表示会升天;胸口是热的,表示出世为人;腹部是热的,表示会堕落到饿鬼;如果膝盖有热度,会堕落到畜生道;脚底板是热的,就会堕入地狱。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经过科学验证也不得而知,不过倒是可以请科学家来试一试。

往生时间快速无比,尤其愿力或业力强者,乃至大善大恶之人更快,一般就有所谓的头七、二七之说。“七”是一个奇异的数字,好比基督教,七天会有一次礼拜,佛教也有打佛七、打禅七、七七四十九天闭关,“七”对人的生死、生命也有关系。

死后的真相,对我来说一个神奇的经验。我幼年的时候,每逢过生日,从早到晚都是头昏想睡,那时候不懂为什么,不过出了家以后就没有了,现在我的解释是,大概那时候死没多久,后代子孙还在祭拜我,所以搞得我头晕脑昏吧!

问题七:

请问大师对临终关怀与生前契约的看法?

大师:

有关“临终关怀”,不一定要等到临终才关怀,其实人都会老、都会生病,这时候就应该要关怀了。病人有病,需要多一分照顾,多一分慰问,这也要讲究一些艺术。例如对病人要多说吉祥的话、喜乐的话,好比人家感冒,你去探望,不能说:“感冒很危险,你要保重啊!我有一个朋友半年前,就是因为感冒而过世的……”如此只会吓坏人家。

除了说话要有艺术,送礼慰问也要有艺术。比方我患了四十年的糖尿病,这期间有不少的朋友、信徒好意来探望,买了很多的糖果来送我,但这是“送死”,不是“送生”,所以就不当了。因此,人我相处要通达,要有艺术,慰问病人时虽然要有笑容,但也不能哈哈大笑,病人会想:“我都生病了,你干嘛笑得那么开心?”所以,过与不及都是不行的。

古代家里有人往生,只有儿孙在旁亲侍,现代人交际广阔,就不是这样了。好比在佛教里,有人临终,要为他念佛。因为人往生时,虽然心脏停止了,不过可能神识还没有离开,这个时候如果能替他助念,有佛的力量加持,是很有帮助的。

至于有人说八小时不可以移动,这倒不一定。八小时的说法,可能是过去农业时代,长辈过世了,儿女都在外面工作,赶不回来,所以入殓的时间就要延长一点。人死了以后,不要哭泣,哭泣会让亡者留恋,不肯死,舍不得就会起贪嗔心;或者人刚死去,你以为他死了,可是一搬动他,他觉得好痛,就会心生嗔恨,所以才会说慢一点移动亡者,不过目前人死了,医院通常都会立刻将人送到太平间,不希望占用病床八个小时。

另外,人要往生的时候,可以在他触目所及之处,摆一尊佛像,不一定必然要人来助念,可以用录音机播放佛号;旁边陪伴的人,态度要安详。总之,不要让临终者恐惧、意念颠倒或生起贪念、嗔心。再者,所谓“安宁病房”,温度、空调也要适当,如果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可以帮助他发愿,帮助他念佛。

所以,临终的人,自己本身也要合作,在临终前一定要将遗嘱写好,托付给一个得当的人,甚至于后事的预备,都要交代清楚。交代的不清楚,后面就容易有纷争。聪明的人,对于死亡要能潇洒,毫无挂碍,等于一只皮箱,要用的时候,就把它提起;不用了,就要放下。现在我的身体不要用了,就要能放下它,再换一个新的身体。

最大的往生,就是你能放下。好像人走路,后面的一步你不舍弃,怎么能向前一步呢?所以放下才能自在。

问题八:

佛教里常讲要了生脱死,我们如何了生脱死?请大师开示。

大师:

大家问我怎样了生脱死,我也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见过谁了生脱死?”什么叫做了生脱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都不是很了解。如果问,你为什么要参禅?为了了生脱死;你为什么信佛?为了了生脱死。可是,哪一个信佛的人了生脱死了,你去找找看。

其实这个世间上,了生脱死的人太多了。了生脱死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我对生能满足,对死无畏惧,就是了生脱死。

第二,在生的时候,我有余力帮助别人,死后就有很多功德留给人家,这就是了生脱死。

第三,濒临死亡,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我要乘愿再来,这就是了生脱死。

第四,我能够不堕恶趣,能有瑞相现前、佛国现前,我就了生脱死了。

第五,到了西方极乐净土,不再轮回,莲花化生,住在莲台里,慢慢修行,往后乘愿再来,这就是了生脱死。

所以,不要把佛门的许多道理,讲得太过神奇、玄妙、不切实际。真正的佛法,是简单易行的,是让我们在生活上能奉行,能得到受用。

生命是我们的体,生死是我们的相,生活是我们的用。体、相、用是一体的。如果我们能把生死看成是一如的,把握有限的生命,不要把歉疚带到棺材里,那么死亡就像四季更替的自然,犹如秋风吹落叶子的美丽。生死何等洒脱自然,何须有所畏惧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