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4633400000013

第13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中(5)

所谓“欲作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禅者修行不能光是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众生,不可做自私的自了汉,所以在修持上,要能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禅的修行既不在“眼观鼻、鼻观心”,更不能“三冬无暖气,枯木倚寒岩”。禅,要我们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以般若智来超越轮回;不住涅槊,是以慈悲心来服务人群。因此,习禅不可忽视持清净戒,修慈悲心。能持净戒,身心清净,则习定比较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怀悲悯,就不堕枯木禅境。

禅的修持,如果偏于“悲”者,滥用慈悲,反成障道因缘;偏于“智”者,沉空滞寂,陷入冷酷无情,所以必须“悲智双运”,才是合乎“中道”的修持。

一般人以为出家人勘破红尘,过着青灯古佛的生活,是消极避世的悲观作法,其实出家人是勘破尘嚣的虚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争利夺,而积极追求更超脱真实的生命。所谓“勘破、放下”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积极投入真理之旅的壮举。唯有勘得破、看得透,才能真正提得起、做得真;先有出世的了悟心怀,才能做入世的慈悲事业。

所以,禅者不能耽溺于禅定之乐,要发起救度众生,让他们同享法乐的菩提心,要如《金刚经》所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禅者。

人间佛教的禅者,参禅修道都不离“四摄法”度众,亦即:布施,令众生身心无忧;爱语,令众生发大信心;同事,令众生信受法义;利行,令众生入佛之智。

对人间佛教的禅者来说,禅是绝对的超越,绝对的自尊,所谓“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丝毫不留一点情面。所以,真正的禅者,要有肯定自我、坐断乾坤、大死一番、权巧方便的气魄与修行。

人间佛教认为,禅就是净心,就是当下肯定自己,完成自己,所以真正的禅者要能不受权势、名位、情绪、生死所转。所谓“人能转境,不随境转”,所以参禅需要有生活的历练、体验与智慧。要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也就是“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凡事“提得起,放得下”,对于人情世故“来的让他来,去的让他去”,一切都“不管他,随他去”,就如“竹影扫阶尘不动,雁过寒潭水无痕”。如此“不随境转”之外,继而“提起忍的力量”,如《老拙歌》所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如此生活,就是“般若的人生”。

有了般若智慧,自能体会禅的妙用。

禅,带给我们开悟、明理;把无明烦恼去了,感到人生何其美丽!因此禅门的开悟,如一湖清水,没有烦恼的波浪,看得清,看得透。

禅,就是智慧,就是灵巧,就是活用,就是幽默,就是慈悲。禅可以把我们的妄想烦恼止于无形。一句难堪的话,一个尴尬的场面,一些不悦的前尘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能烟消云散。例如圆瑛大师的“不用打了,我自己会走”,何等洒脱自在;一休禅师的“背女人过河”,多么坦荡慈悲。

禅,就像一幅画,一把盐、一点味素;有了禅,人生会更美妙!

禅,就是我们的心,心中有禅,就如暗室里有了明灯,自然智慧开显。因此,心中有禅就能:

1.观人自在,观心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

2.身无邪行,口无恶说,心无乱想,正慧明了。

3.知足淡泊,志乐寂静,不爱喧哗,简朴惜福。

4.一切无求,矢志精进,专心定慧,心不谄曲。

5.提起放下,哈哈一笑,潇洒看破,解脱自在。

所谓禅,就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定里的时间,所谓“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如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静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时候,耳畔听到钟声“当!当!”低沉雄壮地响着,原来是寺院开大静养息的时刻。由于他专心一致,放下众缘,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钟做早课的时候才出定。大师听着悠扬嘹亮的钟声,还以为是晚上睡觉的钟声。

年高一百二十岁才圆寂的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年,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锅,盘起腿来等饭煮熟,哪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刚出定的时候还不知道时间,翻开埋在雪堆的锅盖一看,半年前煮的饭早已发霉腐烂了。

在禅的里面,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所以禅者修定悟道以后,你挂念他年老,他说没有时间老;你要他旅行游览,他说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为禅者一悟以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他对待。

其实内外、对待,实皆一如也。禅者看世间烦恼如流水,观人世横逆是涅槃;因为有禅,哪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够一生一世受用无尽了。

禅者的内心拥有宇宙三千,禅者的生活紧紧与大自然结合。自然界,大地山河、树木花草、日月星辰、和风雨露,都是我们的共财;拥有大自然.才是永远的财富。

禅者的生活简朴,不会对外攀缘,因为他的内心丰富,故能自在解脱。

所谓:“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禅者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平日生活随缘而又简单,“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饭、粗布衣单的生活里,有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怡然自得。

所谓“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蔬食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

所谓“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住。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张床。

禅者开悟之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欲的牵系,住于尘劳五欲,但是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懒融禅师煮石充饥,没有时间为俗人擦拭鼻涕;弘一大师“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恬淡知足。

一个有悟境的禅者,生命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未尝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如同慈航法师所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一喻快轻安。

禅师们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摆脱物质尘劳的束缚,安住于丰富心灵世界的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采,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清朝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其实,禅不是只属于少数的禅者所有,禅是人间的。禅,有如圆月光明;天上的圆月,光明却不露锋芒,柔和却不矫情。它遍照山河,没有偏私;它展现圆满,没有隐藏。

禅,是我们的自性。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宝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只是一般人往往不识自家宝藏,每天随着“见闻觉知”不断追逐过眼云烟的功名利禄,执取虚幻不实的五欲六尘,任由我们的真心在五趣里流转,在六道里轮回,实在可惜!所幸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因此尽管流转生死,本我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有朝一日,当我们有了禅定的觉观智慧,可以让我们的“见闻觉知”不随“境界”而转,自然就能转凡为圣,从而达到如下的境界:

第一,从凡夫“差别”的世界到圣贤“平等”的世界。凡夫所认识的世间是千差万别的;反之,圣贤看世间,一切皆平等,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无平等、圣凡平等”,能用禅的“平等心”看待世间,诚所谓“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乎”。“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实的世界!

第二,从凡夫“动乱”的世界到圣贤“寂静”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因为有物欲尘劳,因此扰攘不安,“动荡”不已;相反的,圣贤追求的是禅悦法喜,是“寂静”无哗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里,就能真实认识世间。

第三,从凡夫“生灭”的世界到圣贤“涅槃”的世界。凡夫世间,生灭无常,不但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器世间也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如果我们能“善分别”圣贤的“涅槃”世界,亦即灭绝“时空”对待、“人我”对待、“生死”对待,所谓“不生不灭”的真如世界,也就能认识诸法实相。

第四,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充满杀盗淫妄。如果我们有了禅观的智慧,能身行“不乱杀”、“不偷盗”、“不邪淫”;口说“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想“不贪欲”、“不嗔毒”、“不愚痴”,就能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第五,从凡夫“缺陷”的世界到圣贤“圆满”的世界。凡夫世间,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佛一半,魔一半。凡夫世界充满缺陷,如果我们透过禅修,让自己“做人”圆满,“福慧”圆满,“修行”圆满,就能进入圣贤“常乐我净”的圆满世界。

第六,从凡夫“苦恼”的世界到圣贤“安乐”的世界。凡夫世间,充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各种忧悲苦恼,如果我们能证悟真如佛性,就能与圣贤同登“禅悦法喜”的“安乐”世界。

《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有禅定的智慧力,把自己安住在无上深妙的真理,而能不为“财”动、不为“情”动、不为“名”动、不为“谤”动、不为“苦”动、不为“难”动、不为“利”动、不为“气”动……则尽管世界上好好坏坏,只要我不动心,即使身处污泥,也能长出净莲。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的“禅定”里,过着“禅者”的生活,这才是最安乐的生活,这也就是禅的最大妙用了。

四、定的利益——息灭妄想,安忍身心

一般人学佛修行,总希望有所感应。感应的原理就如同“月现江心”,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游在毕竟空里,对大地众生没有分别心,只要众生心中清净无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无波,月亮自能影现江心。

打坐参禅,就是在做澄心静虑的功夫,坐禅虽有“调身、调息、调心”三步骤,但以调心为上;心地柔软清净,就如江水澄澈无波,自然菩提现前。因此,坐禅要想获得利益,必须调伏我们的心,首先要息灭妄想,安忍身心,让心定于一境,心物相应,在“一”中体会“无限”,自能获得身心自在,明心见性,这就是坐禅最大的利益。

谈到坐禅的利益,有一位卖豆腐的,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禅坐中的法师们威仪庄严,油然生起敬慕之心。他想:我也来打坐。于是请求纠察师父让他随喜参加。当他进入禅堂之后,放下一切杂念,专心一意的打坐。过了一支香的时间,他如获至宝地发出欢呼说:“我终于想起来了,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块豆腐钱,还没有还给我。”

卖豆腐的只静坐了一会儿的时间,就能收到如此的好处,说明参禅到达某一阶段,自然心地灵明,对于过去、未来或现在的事物,都能了了分明。所以,清净而专注的心,是开启智慧的重要原因,当我们坐禅,只要用上了工夫,一旦心湖的波浪静止了,自然能够涌现出朗朗的明月,纷乱的念头平息了,清明的灵性自然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参禅打坐刚开始的阶段,能使身体感到轻安愉快,心地柔软笃实;一旦功夫深了,到达忘失身心、世界的时候,觉悟的道路自然开启。因此,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大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所以,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源泉,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炼心地、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无有不办。

此外,透过禅修,可以得到无量的禅悦法喜与利益:

1.消除生活压力:生活的压力来自内心的散乱,以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禅坐可以静心息虑,找回自性,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进身体健康: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现代的医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疾病,大都来自于内心的焦虑、贪婪、嗔恚等情绪。禅坐可以让我们性情恬静,气息安宁,感受清凉,并且可以畅通气血脉络,促进新陈代谢,使机能不易退化,因此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祛病延年。

3.提升内在涵养:在科技发达,物资丰裕的今日社会,一般人镇日汲汲于追逐声色犬马、名位权势,以致为物欲蒙蔽自心,失落自我。倘若能与“禅坐”为友,则内有主宰,不为物役,自能提升内在涵养,形之于外,则能变化气质。

4.享有禅悦之乐: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禅悦之乐。

5.开发本具智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禅坐能令人形神安定,心地明净,不但能开发本具智慧,而且能获得众人爱敬,办事易成,因此是增长福慧之道。

6.终能见性成佛:禅坐可以去除烦恼妄想,使我们内外空静,心性寂灭,廓然而悟。因此,禅堂又称选佛场,只要功夫下得深,终能见性成佛。

禅坐最终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脱落,把我们虚妄的分别心脱落尽净,甚至连佛、觉悟的世界也荡涤无遗。禅师们在寂寂的古刹、袅袅的烟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将他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自在的境界。

诚如如净禅师在他的语录上说:参禅为身心脱落,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始得。坐禅不是沉思冥想,更不是呆默无为;坐禅有别于诵经拜佛,坐禅的人要抛弃万尘,心无旁骛,一心以禅坐为最高无上的安乐法门,仿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在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

总之,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但是参禅如果不得法,也会成为禅病。

现在一般禅者的毛病,举例说,大家墨守公案禅,讲来讲去,搬来搬去,就是过去禅师们留下来的公案。所以,过去在大陆江苏扬州高旻寺的禅堂里,有一个规矩,不准许讲公案,就是怕禅者被公案左右,被公案迷惑了,找不到禅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