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4633400000011

第11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中(3)

3.无所有处定: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称为无所有处天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也就是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四禅八定是世间定,也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都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九)止观双修

“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就是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也就是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

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的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积极性地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十)因缘观

“因缘观”是对治愚痴、启发智慧的观法。参禅打坐不是要贪求寂静的享乐,在寂静中要能观照才能产生智慧。观照十二因缘,一念中就具有十二因缘,好比当下现在的一念,也是由于前面一念而来,前一念和后一念,息息相关。生命中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都是一人与众人相关,一事与他事相连,都有它的因和缘,前因造后果,后果又再成为其他的因,这样不断的继续衍生。看清楚这些因缘,就能懂得世间的实相,所以观因缘能生智慧。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炼,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如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因此,人间佛教重视的是“生活禅”,我们主张:

1.禅修的思想:在于平常、平实、平衡的意境涵养,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2.禅修的内涵:在于信心、道心、悲心的长养增进,不变随缘,慈悲喜舍。

3.禅修的生活:在于规律、简朴、惜福的用心实践,依戒生活,知足淡泊。

4.禅修的精神:在于承担、无畏、精进的落实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担。

5.禅修的运用:在于生活、生趣、生机的权变妙用,触处皆道,机趣无限。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着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着禅的妙机。

禅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平时的行住坐卧之间都有禅。惠能八月舂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

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源律师不解地说道:“那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能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则随时随地生活里都有禅。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的路边,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流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菜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匆匆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您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吧!”

禅是遍一切处,参禅的方法很多,现在只举四十法,供大家作为日常修学禅法之参考:

1.饮食禅:过去禅师每有学僧问道,总说:“吃饭去!”吃过饭就说:“洗钵去。”禅不在别处,只在行住坐卧,喝茶吃饭之中,因为离开了生活,就把禅定架空了。

2.随他禅:有一位年轻女子到寺院参禅,忽然家中传来讯息,说她考取国外留学,入学通知单已经寄来了,女子看也不看,说:“不管他!随他去!”过不了几天,又有消息传来:“家中失火了!”她说:“不管他!随他去!”一切都随他去,火烧眉毛也不管他;不管他、随他去,禅就在当下。

3.放下禅:有一个五通外道想跟佛陀请法,他手上拿着两个花瓶去见佛陀。佛陀一见就对他说:“放下!”他随即放下右手的花瓶。佛陀再说:“放下!”他赶快把左手的花瓶也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外道说:“我手上的两个花瓶都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呢?”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是心中的成见。”放下,就是禅。

4.观佛禅:坐禅时,观想佛像的姿态之美,例如佛的慈悲、微笑、说法的样子,把佛像观得历历在目,甚至观想佛像的眼睛是睁开的,是有表情的,是会说话的活佛,这是观“佛”,不是观“相”而已。

5.光明禅:观想佛像的通身放射光明,如十六观经一般,观到自己的眼前都是一片光明,影响所及,不仅走路、做事都有光明,甚至连睡觉都在光明里。

6.茶艺禅:禅有禅的味道,茶也有茶的道,每次泡茶时,茶水的冷热、多少、苦涩、浓淡,都能掌握得恰到好处,所谓“茶禅一味”,能够把茶泡得炉火纯青、清淡入味,就是有禅了。

7.狮吼禅: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有时候站上山顶高峰,一个人尽情地唱诵梵呗,或是随意念佛,甚至狮吼一声,胸中豁然以明,大地山河,宇宙世界,都在刹那之间与身心融为一体。

8、因缘禅:观看因缘,了解世间一切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具备地、水、火、风等因缘才能生起;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随着缘生缘灭,来的让他来,去的让他去,心中无有挂碍,坦然自在,这就是禅的妙用。

9.生死禅: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是禅者对于生死有不二的看法,因为没有生,哪里会死?没有死,哪里会再生呢?了悟生死一如,就不为生死所动,这就是禅。

10.无我禅:执著“我”,当然没有禅;把“我”去除,超越一切人我对待,当下就能见出一点消息。

11.公案禅:佛教虽然主张不要“拾人牙慧”,不一定要以古人的方法是从,但是对于一些初学者,也要有一些慧解的根据,才能找到一个下手处。

12.话头禅:参一句“念佛是谁”,或是“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紧紧扣住,用心去参,参到天地阔然粉碎,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13.行脚禅:古代的高僧大德,不远千里寻师访道,参访云游,只为大事未明。例如,赵州禅师“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虽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但实际上还是有代价的。

14.作务禅:百丈禅师的“搬柴运水,无非是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不是不做事,日本禅师在庭院里拔除草地上的枯草,他如果使用除草机,那就不是参禅了。禅就是一点一点地,从寻常作务中磨炼出身心一致,内外一如,所以历代禅宗的祖师如六祖舂米、临济栽松、仰山牧牛、玄沙砍柴,出坡作务,就是禅。

15.林下禅:林中参禅,如阿难在林间习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的空义;甚至佛陀当初也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成佛。能在丛林树下参禅,与万千众生在一起,感受如树木之不动的静谧,心灵必能有另一番超然物外的体会。

16.山水禅:中国禅宗祖师以大自然的山林水边为禅房,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心头澄明,山林水边,危崖火窟,何处不能参禅。

17.洞中禅: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山洞坐禅,双腿一盘,看似与外界隔绝,其实三千大千世界都在胸豁之中,正是洞中别有天地。

18.专注禅:把身心融人在一个目标上,集中心念,专注用功,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19.念佛禅:念佛也是禅,如《阿弥陀经》说“一心念佛”。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那不就是禅了吗?

20.明心禅:参禅的目的,无非是要明心见性,我们千古以来在生死里轮回,就是因为不能明白自心,假如能参透一点禅的讯息,则“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21.悟道禅:禅者不一定天天想要成佛作祖,禅者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悟道,南宋?张九成参柏树子公案,听到蛙呜,大大省悟:“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这样)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只要能悟道,就能扩大我们无限的心胸法界。

22.事理禅:“道”要在生活中求,理中不可废事,才能理事圆融。世间上,有的人“通情不通理”,有的人“讲理忽略事”,如能参透《华严经》的“事理无碍”法界,那就是一个禅者。

23.快乐禅:日本的坦山禅师,每日参禅都说:“快乐啊!快乐啊!”有一天,被人把他往水中一丢,他即刻说:“痛苦喔!痛苦喔!”后来有人把他救起,笑问他:“你不是很快乐吗?”他说:“没有快乐,哪知道痛苦呢?”同样的,没有痛苦,怎么会知道快乐呢?

24.感恩禅:参禅就是改心,就是改变观念。坐禅时,能够每天心存感恩,感恩佛陀,感恩周遭一切人等;心中充满感恩,心境自能升华、提升,而感时时与佛同在。

25.佛心禅:我心是佛,佛心是我;心佛一如。如果禅者能悟到“佛不离心”,直下承担“我是佛”,则世间无事不能一肩担待。

26.自在禅:参禅的目的,在于开悟、解脱、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禅者如何才能自在呢?只要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则无时无处不能逍遥自在。

27.安闲禅:生活中,懂得安闲、自在,就是禅。安闲不是生活中什么事都没有,而是在纷扰的世界里,心能如如不动,如果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忙心不忙,忙而不乱,那就是禅。

28.静中禅:禅者的气质,如一朵花,如一株草,静静地开放,默默地成长,所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29.动中禅: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去除散乱的妄念,才能浮现清晰的智慧。平时在忙碌动荡的生活中,能够安然自在,就是禅定力量的表现,所以禅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

30.书中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能够浸淫在诗书字画里,不断变化气质、净化身心,那也能走进禅的世界。

31.诗文禅:禅虽然不立语言文字,但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的诗文,都能表达禅意,如苏东坡、王维等,在禅师的禅诗里,信手拈来,都有禅。

32.梵呗禅:梵呗就如现代的音乐,可以拉近人际之间的关系,尤其随着如天籁般幽雅和婉的梵音,可以让人胸襟开阔,心地澄澈,身心泯然与天地自然融和,所以古来不少人从佛教的梵呗中开悟,呗禅师就是一例。

33.棋艺禅:中国的围棋、象棋,西方的桥牌,如果除去对胜负的执著,而能取其集中思想,深入分别中的无分别,那也是接近禅的境界了。

34.问道禅:参禅,要不断地“问”,不断地“参”,所以小参、普参,甚至千山万水,到处参访问道,从请法问道中,只要一开口,就知道有没有。

35.人间禅:有一个禅者,在禅堂坐禅两年,一日走到大街上,忽然悟道,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禅者,如果没有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在车水马龙里没有心怀众生,他就不配做一个禅师。”

36.义工禅:义工可以从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个参禅的行者,如果在从事义工当中,心思集中,意念统一,人我双亡,利害不计,所谓“欲作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为人服务,发心奉献,福德因缘具足,自然就会有禅心了。

37.共修禅:一个人,在居家斗室里可以打坐参禅,在团体的禅堂里,也可以与大众互相切磋砥砺,只要时间因缘一到,内外相应,也就不浪费生活供养了。

38.跑香禅:所谓坐也禅,行也禅,在禅堂跑香,人虽多而不乱,大众行进安详有序,举足动作轻缓无声,尤其跑香的时候,人人专心照顾脚下,真是每一步都在走向禅的世界里。

39.礼拜禅:拜佛时,一心顶礼,心无杂念,把身口意集中一致,拜到我与佛无二无异,那也是初学入道的途径。

40.无声禅:禅者是住在无声的世界里,有声的世界总是纷扰的,如果禅者锻炼自己,眼中无花花世界,耳中无喧呶杂音,心中无起伏妄念,则禅的消息已经接近了。

以上只是基于禅本来就很有人间性,古来的禅师莫不从生活作务中参禅悟道,但是后来慢慢走了样,成为枯木禅、小乘禅,因此现在“人间佛教的定学”,重新又再提出一些生活的禅修法门,只是希望为人间散播一点禅的种子,祈愿人间佛教的生活禅能如一把钥匙,开启世人迷蒙的心灵。不过,佛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岂止如此而已,只是法门再多,也要看大家如何心领神会了。

总之,古德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穿衣吃饭可以参禅,走路睡觉可以参禅,甚至上厕所都可以参禅。譬如《金刚经》描写佛陀穿衣、持钵、乞食的般若生活风光,一样是穿衣吃饭,但是有了禅悟,一个觉者的生活,其意义与境界,和凡夫就判然不同了。

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修禅也不需要离开团体,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参;禅与世间并不脱节,如前所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把心头的嗔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地?何处不能“热闹场中做道场”呢?

禅诗有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禅是需要去实践,而不是在嘴上谈论的。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

我自己过去在丛林参禅,虽然不是很有心得,但在禅门宗下接受多年的教育,偶尔也能接触到一点禅意,因此平日生活也能用禅心来面对一些义理人情,例如:

1.佛光山开山初期,经济拮据,一些徒弟想要补牙,送来报账单,一些执事为了省钱,都主张要节俭,但是我说:“尽管不能说一口好话,拥有一口好牙还是需要的。”

2.多前年在荣总准备做心脏手术,开刀前医生问我:“你怕死吗?”我说:“死不怕,怕痛。”事后郑石岩教授问我:“大师,您在手术的时候看到谁?”我说:“看到大众!”

3.一九八九年我率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探亲团”到大陆弘法探亲,大陆《苦恋》的作者白桦问我:“大陆现在最大的进步是什么?”我说:“改革!”

4.有一段时间台湾社会乱象纷陈,电视“新闻广场”节目邀请我上节目接受访问,主持人李涛希望我用一句话说明“如何改善社会乱象”?我说:“人人心中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