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唐 同安常察)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菩萨悲愿的人,即使披毛戴角也要来世间,如优钵罗花不惧身陷火焰里,在烦恼大海中,为众生洒下甘露法水,在无明山上,作云雷来震醒众生早日觉悟。身为修行人,就必须具有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
又有诗云:“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也是说明善恶因果报应极为贴切的诗。
(三)一般诗作,将佛法禅意涵盖在荣华世界当中的也多不胜举,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盂浩然)
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百年的小诗,其中颇富禅学意境。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醒来,听到外面唧唧喳喳的鸟啼声,于是想起昨晚的风声、雨声,不知枝头上的花被吹落多少呢?
作者没有刻意寻芳,却在不觉、自然的心情下听到想到鸟声、风雨、落花,似有念又无念,似无念又有念;就是如此兀兀自然吧!
古来诗人在悲欢离合时,常会对酒吟诗或对花吟诗,甚至以男女感情为喻来传达自己的心意。禅师有时也会藉情诗来叙述他的体悟,如三宜明盂这首诗:
一点私情奈得羞,也曾漏泄在君侯;
相思正值春三月,花开花落总是愁。(明 三宜明盂)
一位少妇想起闺房私情,不禁害羞起来,也曾把这份情悄悄透露给出门在外的丈夫。两地相思正是三月春天时节,不管花开花落,都带来无限的哀愁。“万法唯心造”,少妇看花开也愁,看花落也愁,其实都只是她心理的作用。
一样花蹊一样红,千株桃李万株秾;
何人识得春风面,五色芳菲处处逢。(清 远庵僼)
春天里,到处鲜花烂漫,千株万株的桃树李树,都是一样芬芳浓艳,什么人能认识春风,而处处和缤纷多彩的鲜花相逢?所谓“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唯有敞开心怀,放下世俗名利、人我是非的束缚,才能与万物合为一体,而任运逍遥。
其他与悟道相关的诗罗列数条如下:
映林映日一般红,吹落吹开总是风,
可惜撷芳人不见,一时分付与游蜂。(宋 心闻昙责)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 灵云志勤)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清 吴生)
伯劳西去雁东来,李白桃红岁岁开,
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阿用苦安排。(竺庵大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唐 大梅法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 无门慧开)
春日才逢杨柳绿,秋来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犹同九月霜。(明 憨山大师)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元 耶律楚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 此庵守净)
和空和尚说:“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涛,无可无不可也。”同样的,寓花于诗,以诗喻花,花与诗也别有一番深幽清远的禅意了。
七、花与医
佛陀被尊称为“大医王”,他除了能医治众生的心病,对众生身体的疾病,也有精湛的医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佛陀看病会先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并且主张自然疗法,如涂上檀香木、沉香之类的香疗法,及牛奶疗法、盐疗法、花疗法等,其中后三项直至现在仍被使用,尤其“花疗法”的记载在经典里有多处可见。《悲华经》里说:
……或有莲华满百千由旬……众生之类或有盲者,闻此华香即得见色;聋者闻声,乃至一切诸根不具即得具足;若有众生四百四病,或动发时闻此华香病即除愈;若有癫狂、放逸、狂痴、睡眠心乱失念,闻此华香皆得一心……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里也说到,用根茎花果及皮木等一起煮开的热水来洗身体,可以治疗风寒。
在《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里更说莲花可作安胎药,经云:
怀孕之人,第一月内胎藏不安者,当用栴檀香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入水,同研后入乳汁乳糖同煎。温服此药,能令初怀孕者,无诸损恼而得安乐。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莲花从花、莲蓬、莲子、莲叶、莲藕各部分都有医疗功用。如莲花茶能清暑解热和止血;莲蓬及莲心,具清心、止血、清热、安神、降肝火、降血压的功能;莲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甘涩、性平和,有清新养神、补脾益肾和止血的作用;莲藕性甘寒、凉血,可散瘀,煮熟后甘温益胃补心。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栴檀、郁金也。”郁金是印度常见的花,它有杀菌作用,和栴檀叶一起磨成泥状,涂在身上可以预防皮肤病。其药效广泛,也能治肝病、健胃、利尿和治脓疱等。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记载:“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这里的郁金华指的是蕃红花。蕃红花原产于印度,古代印度将它作为香药,可以治疗百日咳、气喘、妇女病,也能镇痛、止泻。
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和矿物质,它主要成分的菊糖,能增强肝脏功能,其茎、叶、根也具有解热、发汗的效能。
汉译为合欢树的“尸利莎树”,是产于印度的一种香木,它的树胶可制成香药。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里,把它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合欢树的花和树皮皆可入药,能治疗气郁胸闷、失眠、跌打损伤、肺痛等疾病。
其他还有——半枝莲、蛇舌草煎水服:对癌症、皮肤痒有效。
三花茶:金银花、杭菊花、腊梅花清水煮后加冰糖,能消暑解热,改善过敏性体质。(身体虚寒者慎用)
五花茶: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槐花及厚朴花,清水煮后服用,可清热,凉血解毒、抗菌消炎。此方为广东民间著名的凉茶。
蜜糖银花露:金银花简称银花,又名皮忍冬花,能清热、解毒、治咽炎、暑疖、肺燥、咳嗽,又可预防感冒。制法:先将五钱至一两的金银花煎煮后,过滤渣叶,再加一两滴蜂蜜,冰热饮皆宜。
甘菊枸蜜茶:经常服用,永无目疾,对肺肾及心脏也有帮助。
另外,樱花对食物中毒有解毒的效用;被毒虫蜇伤时,可用新鲜的牵牛花叶,细细搓揉后擦于患部,能消肿止痛;菊花能治疗跌打损伤,把菊花煎成汁,毛巾浸湿敷在患处,一日二次,连续敷几天便能痊愈。
《文殊师利问经》卷二记载,文殊师利问佛陀:
世尊,诸供养余花,用治众病或消恶毒,其法云何?若供养佛余花、般若波罗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树花、转法轮处花、塔花菩萨花、众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几种咒法?世尊,一切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为有一种为有多种?此咒为有一种为有多种?
佛陀听了之后,很仔细地告诉文殊师利,各种花的咒语、能治哪些病,及如何受持,如何使用这些花等等。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用花及其他植物开创了佛教医学,其慈悲和智慧,治愈许多众生的各种疾病。今日医学发达,但是因化学药品引发的“药害”也时有所闻。于是这些古老的、以花草果实来治病养身的健康自然疗法,也已逐渐为现代人重视并采用了。
八、花与艺
佛教所有的艺术品,都与花有不可分的关系。花长在土里是千娇百媚,经过人们的慧心巧思和应用,花又展现另外更多元的艺术生命。
例如从绘画壁画或雕塑的各种佛菩萨雕像上面,可以看到不同造型的莲花图饰,如佛像身后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装饰,称之为“莲环光背”,这是以莲花的单瓣、复瓣配置成种种不同的变化,周围再衬上忍冬纹、宝相花纹、连珠纹或光焰;背光舍有光明、庄严之义。
诸佛菩萨多是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上。因地域不同,莲花座的造型也有许多种类,不过,大体上可分为有莲茎莲座和无莲茎莲座两种基本造型。《大日经疏》卷十五描述:
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花也,其花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花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
这是以莲座上莲瓣开敷的程度,来区分佛与菩萨的莲花形状。诸佛菩萨坐在莲花座上的由来,则见于《大智度论》卷八:
大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由于梵天王坐在莲花上,诸佛菩萨就随顺习俗,也坐在莲花上。由此可知从天人到诸佛菩萨,都以莲花座为其座席。
面貌慈祥婉约,造型优雅柔美的手持莲花菩萨像,也是美丽的艺术品。现今存于敦煌莫高窟四十多窟的隋唐《法华经变》壁画,其中的“三十三观音”,菩萨与莲花的搭配也有不同,如:
杨枝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
白衣观音——一般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净瓶。
莲卧观音——在池中莲花之上。
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支颊,左手于膝头拈莲花之像。
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之像。
威德观音——左手持莲花,坐岩畔。
多罗尊观音——合掌持青莲花。
不二观音——两手低垂,在水中坐莲叶上。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两手持莲花,常为少女面孔。
从这里我们看到诸佛菩萨的身像、座位,所呈现的艺术风味。
另外,一般在佛塔的外形上,会雕刻莲花纹饰,保护佛塔的栏楯石柱,及藻井、瓦当、碑墙上,也常雕有各种莲花图案。其他的应用如佛教的幢幡、经盖、蒲团、灯座等文物上,都雕绣着栩栩如生的莲花。
佛殿里、佛桌上,以及法会坛场的布置,花是不可少的供品之一。中国人习惯焚香祝祷,以心香一瓣表示对佛菩萨的虔诚。南传国家地处热带区,盛产各种鲜花,佛教徒经常以花庄严道场,增加佛殿的艺术气氛,“以花供佛”也是他们表达诚心最好的方式。
中国的插花艺术也是源自佛教的“供花”仪式。一般对插花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古典插花与现代插花;美式、欧式与东方式插花。古典插花强调花卉排列的弧度与优雅,现代插花强调的是将花卉集中、显眼、有冲击感。日本的插花重视形式,不同流派各有其规矩和插法,中国的插花则重视意趣内涵。
花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现,也是遑不多让。舞蹈表演时,敦煌舞者手持莲花,翩翩起舞,更觉多彩多姿;甚至一些佛教舞者,将鲜花融入舞艺,在热情情舞动中,一举手、一投足,倍增妩媚俏丽。
佛教艺术品中也有以花为图案的,如书签、卡片、信封、信纸、茶杯、碗盘、窗帘、瓷砖、壁纸,乃至衣服、毛巾、枕头套、被单等等,常以花色作为装饰。另外,在寺院周围或庭院中,以五颜六色的鲜花做成景观设计的,如花钟、花篱、花墙、花的动物造型等等。
《阿弥陀经》里的净土人物,每天以香花供养十万亿佛,诸佛菩萨、大德之间的往来,信徒的布施奉献,常以花作为馈赠的礼物。送花也是一门艺术,人们依花的特质赋予一定寓意,如考试及第誉为“折桂”、送别称为“折柳”、祝老人长寿用桃子。送玫瑰花、百合花或桂花,代表爱心;月季和石榴这两种花象征“火红年华,前程似锦”,可作为祝贺生日用;兰花淡雅高洁,有“花中君子”之称,拜望德高望重的长者,宜送兰花;新店开张、公司开业,宜送月季、紫薇等,因它们花期长,花朵繁茂,有“兴旺发达、财源茂盛”之意。
千姿百态的花朵,蕴含着干言万语,了解花语花意,才能适当表达送花的艺术。
在佛教艺术里,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花是艺术的美丽使者。不论是自然欣赏的心领神会,或现实用品的美化作用,花都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遍洒馨香,并留下永恒不谢的生命。
九、结语
佛教与花有很深的渊源。本文从诸佛菩萨、佛法、人类、譬喻、环境、诗偈、医药、艺术八方面,来探讨花与佛教的关系。
从花和佛菩萨的密切因缘中,我们看到花的“清净佛心”;从花引发的精辟妙法中,我们看到花的“般若智慧”;从花对僧人、世间人的影响中,我们看到花的“珍贵人性”;从花的各种譬喻中,我们看到花的“善巧方便”;从花对环境、心境的美化提升中,我们看到花的“庄严世界”;从花对诗人的启示中,我们看到花的“禅心悟性”;从花在医疗的应用中,我们看到花的“慈悲布施”;从花与艺术的相互依存中,我们看到花的“永恒生命”。
若以佛法观点来看,一期一期的花开花谢,正是人生最佳的写照。在每一期的生命里,我们如何和花一样尽情绽放,发挥生命的极致,为大地和世人洒下灿烂美丽的光彩?
历代禅者有许多人是从看花赏花中得到启示。我们应学习这些禅者的修行,在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里,体会花开花谢的因缘,认识花的随缘、不执著及无我无私的开放、无执无恋的凋谢,甚至任霜雪侵袭、刀剪摧折,仍然静默坚忍、无怨无尤;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且让我们以花为师,“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将世间点缀得更美、更善、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