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
4633300000029

第29章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1)

前言

语言是一种艺术,运用得体,则人际关系和谐,人生旅途平顺多彩;表达不当,则容易引起误会和纷争,伤人又不利己。其实,中国原为礼义之邦,在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之下.长幼有序,应对进退亦不乖舛。不过,随着时代的递变,在民主自由的浪潮下,许多人已不太会“说话”,常常率性脱口而出,其无视场合,不懂分寸,粗气鲁莽之语言表达,常令人咋舌!所以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佛教僧团有着独特的组织和制度,传入中国之后,东晋道安大师制定了中国佛教第一部僧制,也是清规的《僧尼轨范》,到了唐代又有百丈创立《百丈清规》,于是丛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则与语言表达上,可资依循的礼仪规范。

中国的僧团因此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逾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领众熏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可惜《百丈清规》一书历经时代更迭,今已散佚。现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代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奉敕重新编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与现实生活而制定的清规之下,千百年来,佛门中人以典雅的丛林语言待人接物,一直维持僧团的清净与和谐。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佛教在动乱中,丛林语言几乎失传,而在台湾之新出家者更不谙此传统语言和仪礼。

佛教里,说话是一种很实际的修行。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来度众,这里的爱语即是以慈悲、柔软、正知正见的语言,让听闻者心生欢喜进而契入佛道。佛门语言的艺术,不在花言巧语,能言善道,而在句句皆显出说话者诚恳、平易、谦虚的胸怀,句句都包含对人的尊重与体贴。

如在称谓上,一般人对出家人的称呼有“上人”、“师父”、“禅师”、“律师”……或以其职务来称呼,如“香灯师”、“知客师”、“纠察师”等,对在家人也以“大德”、“居士”、“师兄”、“师姐”等来称呼。将对方置于“大”、“师”、“上”、“父”的地位,即是推崇尊敬的表现。另外,大众相处时的一套语言,如“请长老慈悲开示”、“弟子惭愧”、“请大众原谅”、“欢迎法座光临,弟子(或学僧)在此接驾了”……都是丛林里和合无诤的语言应对。

为了重现佛教的丛林语言及各种行事规范,本篇论文从佛门称谓、应对进退、警策格言、佛语典故、书信礼仪、应用文件等几个面向来论述。期望这些实用的内容,能让所有僧团更加平安祥和及兴隆巩固,也期待能广而运用至一般社会,如此更能裨益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安泰。

一、佛门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着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一般人以为,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法弟继任住持者,其被称为“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继任者,则被称为“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义。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阿阇黎意即“轨范师”,可以规范我们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导师”。

出家者,除了受戒师父之外,还有依止师父、剃度师父。“师父”在丛林中也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例如:道宣律师、僧佑律师等;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例如世亲论师、龙树论师、无着论师等;专门修习坐禅者,称“禅师”,如大鉴惠能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临济义玄禅师等。开创一宗一派之人,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称“开山”,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例如张大千大师、黄君璧大师。大陆上比丘尼也称为大师,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称,法师难为;只要发心,即可称“大士”。过去大陆丛林,凡监院、堂主以上即称大士。

憨山大师、太虚大师、慈航菩萨都曾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菩萨依悟解浅深也有不同的阶位,他们从初发菩提心开始,累积修行的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历经五十二位(亦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七位之说),无论是十信位、十住位……或十地位,纵有阶位不同,但都是菩萨。如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程度虽有差距但都是学生。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唯“长老”仅限于戒德具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如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及其他十大弟子、十八罗汉、佛陀说法时常随的千二百五十人等,皆可称为“长老”。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与称谓有关的佛教名相,如:僧伽、僧侣、僧俗、僧信、缁素、同参、善知识、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弘讲师、弘教师、檀讲师、檀教师、檀那、施主、功德主等。称谓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在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其职称非“主”即“头”,例如管理藏经者称“藏主”,管理寺地田产者称“庄主”,管理库房者称“库头”,负责煮饭者为“饭头”,负责烧水的是“水头”,负责田园种菜者称“菜头”,管理园圃的称“园头”,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净头”,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法合宜的称呼,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二、应对进退

僧团组织庞大,为了让僧人能身心检束及方便管理,而制定了严密的仪规制度。继《僧尼轨范》、《百丈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之后,历朝也有其他清规,如中峰明本禅师的《幻住庵清规》、明代道盛禅师的《寿昌清规》,近代则有《金山江天禅寺规约》、《高旻寺规约》、《佛光山禅堂规约》等。这些规约虽视各寺院实际运作而略有差别,但大体上,皆遵循古制,依《百丈清规》为模板而制订。

清规是僧团健全的圭臬,也是僧众言谈举止、日常修行的规范,限于篇幅,仅列举数则一般常用的仪制和语言,供读者参考。

(一)挂单

过去佛门僧人为了求法悟道,会四处参访,寻师问道。这些云水僧(也称行脚僧)大都以寺院作为参禅寻师之地。如同现在的学校有招生、考试、入学之程序,僧侣也有入寺离寺及住宿参学的“挂单”规矩。

“挂单”要有单,“单”即指衣单(枕头、棉被、三衣、钵具、头陀十八物等),旧时称为“挂搭”或“挂锡”,搭,指衣钵;锡,指锡杖。依挂单规矩,云水僧到某寺院暂住时,须将其随身携带的锡杖挂在墙壁上,在《祖庭事苑》卷八里说:

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寺院中的“挂单”已无挂衣钵、挂锡杖的形式,而是指到寺院暂住之意。

《百丈清规》里写道:“禀辞师长,慕有道尊宿处,依栖求挂搭。”意思是要出去云游参访,首先须向自己的寺院提出申请,师长同意后方可外出云游。到了欲挂单的寺院,须先拜访知客,然后到堂司(维那)那儿挂单,等维那把禅堂座位单送来,审定后,再请侍者报告请示住持,经同意后才能前往方丈室拜谒住持。不过,一般丛林人众往来频繁,大都到寮元(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众挂单事物)审单后,即完成挂单程序。

在挂单过程中,也有一套问话的语言。如当知客把参访者迎入屋内时,熟悉丛林规矩礼仪者即说:

“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知客则回答:“山门多幸,特荷远临,无任欢迎。”

想礼拜住持,可跟侍者说:“某等特来礼拜和尚,敢劳侍者通覆。”展具礼拜和尚时言:“某等久闻道风,此日拜见尊颜,下情不胜喜跃之至。”或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然后触礼一拜言:“谢和尚赐搭。”

如此典雅有礼貌的丛林语言,假使运用得当,相信一来一往中,双方定是舒坦愉快的。

另外,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后,要依寺院的规矩安单。过去受戒者,都要学习挂单,现将传统挂单的程序说明如下:

1.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

2.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话,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

3.知客师穿着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言:“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学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学僧也随之坐下。

4.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某下某,要直称自己名某某。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学习。”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5.知客师检阅戒牒。(有报纸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错。)

6.送单时须言:“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并说:“顶礼寮元师父。”然后,寮元师喊:“礼送知客师父回寮。”此时学人要向前二、三步送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7.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表现优秀者,往往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在丛林里,单也表“人”,除了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之外,若已额满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偷偷地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二)请职圆职

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头期尾”(丛林职事的调职分期头、期尾。期头指农历七月十六日,属于大调动;期尾指农历正月十六日,属于小调动)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

圆职即指任期圆满了要请职或再任一期;请职则是于期头、期尾时的人事调动,因任期圆满,要向住持辞职。圆职有二义:1.职务圆满到期(任期之内做完,圆满要辞职)。2.圆满到期,可以请调,但获常住欣赏肯定,要其再续职留任,也称为圆职。

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二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职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新任职务者聚餐。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某某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某某法师充任某职事……”,挂牌以后,当天交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请职圆职”。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触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三)普茶

丛林里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如今日之茶会),请大众喝茶、吃点心。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稍有差异。在《金山规约》里写道:

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灯炭。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段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荣。”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磬,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方丈。”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为大众说法的“普说”;请全寺大众齐心协力、共同劳动的“普请”(今俗称“出坡”);上供的“普供”,斋后的“普回向”;用于消灾、作寿、喜庆的延生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的荐亡普佛,“普佛”是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佛门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为,则无论自我修持或度众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遍满虚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咨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失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1.挂念弟子着于有为事;2.挂念弟子着于俗论;3.挂念弟子着于睡眠;4.为探问病僧;5.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