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屈原(中国十大文豪)
4624700000001

第1章 伟人的诞生

2300多年前,公元前340年。

归乡乐平(今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屈原。

秭归,早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起源期,这里就已经被开发。据说,当舜帝代尧帝执政之后,裂土封赏尧帝的官员,皋陶封之皋,伯夷封之梁,夔封到这里称为“后夔国”。夔即“归”,音同,所以又称归乡、夔乡。很有意思的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和夔的一段对话。夔和其他20多位官员在尧帝时就是辅政的大臣,但当时并没有明确他们的职责分工。舜继位后,才根据他们的才能分派职务:伯禹为司空、稷为农官、契为司徒、皋陶典五刑,而后以夔为典乐官。舜帝还就典乐官的职责发表了一通训词,让他“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要教育好贵族卿大夫的子弟,让他们为人正直而性格温和,胸怀宽阔而心存谨慎,刚正严明而不暴虐,简朴坦诚而不傲慢;诗言其志以导其心,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五声依长言而曲折委婉,六律与五声相和而成乐。

八音和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

夔听了这番训词后马上回答说:“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是的,我敲击起石磬,使清音相和;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

舜与夔的这番对话,恐怕是最早记载下来的中国诗歌和音乐教育的理论。夔怎样在这偏僻的鄂西之地施行音乐的教化,怎样使“百兽率舞”,史无记载。也许那三峡中的猿猴曾经接受过这种教化,于是就有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猿猴的啼声是如此凄婉动人,所以使行人“泪沾裳”了。这当然只是说笑而已。但归乡在纪元前后短短的三四百年间,先后产生了两位使秭归人引以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王昭君,却是不容怀疑的事实。屈原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抒情长诗《离骚》,为中国诗坛奠定了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而东汉时代那位为民族和睦而毅然请行出塞的王昭君,她的感天动地的琵琶曲,又是何等地激荡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心灵!想想在那样的特殊的岁月,一位弱女子竟然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前往荒漠不毛之地,居身于原野穹庐之中,成就一项流传千古的大业,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决心!

秭归不仅是古代夔子国的所在地,也一度是楚族的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但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时,楚国传至熊渠。熊渠迁都枝江,称南楚,原秭归地方称为西楚。熊渠的嫡子熊挚因病不能继位,熊渠便让他居于夔,称之为“夔子”。这是历史上的第二个“夔国”,它是楚的附庸国。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因夔子国君不祭祀楚族始祖祝融和鬻熊,楚成王便派令尹子玉和司马子西率兵灭夔,“以夔子归”(《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这便是“秭归”得名的由来。后人说,屈原被放逐之后,他有位贤姊回来探望、安慰他,“秭归”即是“姊归”,这其实是一种附会之辞。

壮丽而雄伟的长江,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给了这些英雄儿女以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屈原和王昭君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屈原并不诞生在秭归县城,而是在离县城百里之遥的东北角的乐平里。

在长江的北岸,秭归县城的正东方30里处,有一条秀美清澈的溪流,它有一个可爱动听的名字——香溪。香溪并不长,它发源于兴山县北的凤凰井和老君寨,形成深度水和白沙水两条支流。两水南流200里,在响滩交汇成香溪的主流,再南流过兴山县城,至游家河进入秭归县,一直往南,到香溪镇流入长江。

这条溪流,正好形成巫峡与西陵峡天然的分界线。香溪在《水经注》中称为“乡口溪”,但在《入蜀记》中被称为“香溪”,据《归州志》引《妆楼记》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纱,溪水尽香。”这方是“香溪”名称的由来。此外,香溪又因昭君的缘故而被称为“昭君溪”。

和汹涌澎湃的浩浩大江比起来,长不过数百里的香溪确实显得那么短小和微不足道。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的香溪河,因为产生了屈原和王昭君这样两位著名人物而声名远扬。当然,除了名人的效应之外,香溪本身特有的美丽的自然风貌也确实令人流连忘返。那清澈明净的香河水,那色彩斑斓的五色石,那安闲自在的江中鱼以及那悦耳动听的流水声,衬上两岸大片大片碧绿可人的、挂满了团团圆果的柑、橘、橙林,加上四处不时传来的婉转的鸟鸣,这一切,无不显出生机盎然的情趣和大自然的和谐的美来。和雄浑壮美的充满阳刚之气的长江相比,香溪更像一位妩媚多姿婀娜多情的年轻活泼的女子,她充满热情,展露出阴柔之美。

游家河是香溪自北向南进入秭归的第一镇。横渡香溪,登上东岸,步行数百米,只见一条小溪穿透两扇壁立千仞的石门,一路欢唱着、跳跃着投入香溪母亲的怀抱。窄窄的石门,只容一人侧身而入,两侧石壁高入云天,无数怪石千姿百态,壁上寸草不生。石门内外,终日云蒸雾锁,几疑进入了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洞口。从石门进去,便是前往屈原故里的惟一通道——七里峡。沿着从悬崖上劈开的曲曲折折的人行道,绕过形态逼真的狮子岩,眼前突现又一番景象:只见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犹如云南贵州一带的“坝子”,这里便是屈原故乡乐平里。

我曾经怀疑作为楚之显贵的屈氏家族怎么可能选择这样一个荒远偏僻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祖居地,然而细想起来,却又觉得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里虽然偏僻,但离楚都并不算远,况且楚人有着许多因各种各样原因而喜欢过隐居生活的隐者。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屈原的先辈选择这里成为居住地的原因,但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在那样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实在也是令人神往的。

中国诗歌史上有“诗圣”美誉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他的《最能行》诗中写道:

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如今,我们就站在“屈原宅”上,屈宅位于乐平里的后山,名叫香炉坪,这是一块圈椅形的台地,中间凹进两端凸出,如同一个对半剖开的巨型香炉。台地中间有块类似露天舞台的场地,相传即是屈原宅的基地,房屋虽已久毁,但石砌的屋基尚存。据说,这里便是屈原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