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与阴阳养生之道
4624100000003

第3章 关于阴与阳(2)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按照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阴阳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阳;晴天为阳,阴天为阴。结合战国“七雄”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大强国中的“齐国”和春秋时期的“鲁国”来说,这两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与阴阳有关。《史记·货殖列传》里指出:“泰山之阳则鲁(国),其阴则齐(国)。”再例如:岱阴;华阴;江阴;淮阴。

结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结合一日昼夜,结合人体内外,皆有阴阳,都离不开阴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日昼夜,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其具体来说就是: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或曰夜里)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结合人的情况,亦是与阴阳相应。就人体内外阴阳来说,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人体的部位来分,则背为阳,腹为阴。从“五脏”、“六腑”来划分阴阳:“五脏”——心、肝、脾、肺、肾,为阴;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为阳。

人们了解和认识四时阴阳、人体内外阴阳有什么好处呢?

例如:从医学或者从中医治病的角度上来说,有利于医生分析四时疾病是在阴还是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如果采用针刺(今日称“针灸”),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说,就是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

此外,人们还应该理解和认识: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

总之,以上这些都是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其实,上面所说的阴阳的内容,来自《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其原文是: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人与天地日月皆离不开阴阳

一、人与天地是相适应的

按照我国古代名著《黄帝内经》中的解释,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自然界中的一切,不言而喻,当然亦包括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界中的人是属于阴阳发展变化的产物: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和(合),大地万物生;而大地万物生,其人不论男性女性,其头都是圆的,像父亲——天;其脚都是方的,像母亲——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圆地方。

既然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高级动物的人在内,都是属于阴阳发展变化这一根本规律的产物,那么人,则不仅头是圆的,脚是方的,像天像地,而且也可以说:天地有的,在人的身上或在人体内,都有反映或有表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其原文为: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葜,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

人是天地父母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合,不仅《黄帝内经》里做了论述与说明,而且在古籍名著《淮南子·精神训》里,也作了类似的说明。其原文为:

故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云寒暑,人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夏、秋、冬”,社会生活中,人们谁都离不开天地日月;所以说,人不仅是与天地相应(或曰“相参”),而且与日月也是相应的。《灵枢·岁露》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其原文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闭),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更为有趣的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聃),对人是天地父母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合,在他的《文子·十守》里,亦阐述了他的观点。其原文为: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为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脏”乃分。肝主目,肾主骨,脾主舌,脾主鼻,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

二、人与天有四时亦是相应的

1.关于对年的认识

现在人们喜欢将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又有四季——春、夏、秋、冬。然而在古时候,人们是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

其实,不仅如此,如果用《三字经》里的说法就是: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白话三字经》(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3月第1版)一书里,对四季还做了详细的解释。其原文为:

此言岁时之序也。一岁之序,分为四时,应乎北斗(也叫“北斗七星”);斗柄东指,在卯辰,万物发生,于是为春。斗柄南指,在巳午未,万物扬茂,于是为夏。斗柄西指,在申酉戌,万物收敛,于是为秋。斗柄北指,在亥子丑,万物闭藏,于是为冬。四时之循环不已,运转不穷,寒暑迭易,而岁功成焉。

这也就是说,天有四时——春夏秋冬,亦没有离开非人所为——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其具体的反映或表现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再具体地说,就是春夏属阳——春生夏长;秋冬属阴——秋收冬藏。

或者,再换句话说,四时分阴阳——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不仅是有寒(阴)暑(阳)往来,而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十二个月,每月都有朔有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还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相应,并且其特征是年年皆如此。春天——春日载阳,大地回春,其反映或表现为大地上的万物生机盎然;夏天——夏季蕃秀,其反映或表现为大地上的万物生长繁茂;秋天冬天——秋冬属阴,其反映或表现为秋天大地收敛,万物萧索。秋深了,北雁南飞,待春暖花开再北归;冬天,其反映或表现为许多蛰虫、动物进行冬眠,直到来年“惊蛰”节气前后才会出现闻雷复苏的情景。总而言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规律。人们只能适应,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三、人体与自然界阴阳的关系

人类社会,不论哪个国家的人,都是一样的。人体或曰人体内,不仅要与阴阳相应,而且还有阴有阳。并且还有阳中阳,阴中阴;或者阴中至阴;其具体的反映或表现就是:人体的背为阴,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阳中之至阴为脾。

其实,不仅人体的腹背和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和阴阳密切相关的,而且都是与阴阳相应的;再例如,人们的脉,亦都没有离开天有四时——春、夏、秋、冬。

我们的祖先黄帝当政期间,就经常与他手下的“军师”(尊称)岐伯坐在一起讨论医学,他们也曾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

黄帝问: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日钩。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会藏也,故其气沉以搏,故日营。

其实,将《黄帝内经》“玉机其脏论篇第十九”里所载的上述原文,做个简要的说明,就会使您了解其然了。

《黄帝内经》中这段对话的意思为:

黄帝问道:春天应见弦脉,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回答说:春天的脉,与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肝相应,也就是说春天的脉主应肝脏,肝在方位中属东方,在五行中属木;而春天(或曰春季)属于万物开始发生的季节,故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状如弓弦一样,所以叫春脉如弦。

黄帝说:好。夏天的脉,应该出现钩脉,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回答说:夏天的脉,与人体内的“五脏”中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夏天的脉主应心脏,而心在方位中属于南方,在五行中属火;而夏天(或曰夏季)则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故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的形状,所以叫做夏脉如钩。

黄帝说:好。秋夏的脉,应该出现浮脉,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的脉,与人体内“五脏”中的肺脏相应,也就是说秋天(或曰秋季)的脉主应肺脏,而肺在方位中属于西方,在五行中属金;秋天是万物收成的季节,故肺来时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秋脉如浮。

黄帝说:好。冬天的脉,应该出现如营的沉石脉,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回答说:冬天的脉与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肾相应,亦就是说冬天的脉主应肾脏;而肾在方位中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冬天(或曰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故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冬脉如营。